生於90後,「死於」校園貸的大學生到底經歷了什麼?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一些面向大學生的借款逐步走進了校園,統稱為“校園貸”,這些貸款出現的初衷是為了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在需要用錢的時候能夠及時獲得週轉資金,然而,由於處於行業發展初期,很多政策不完善,原本服務學生的貸款被一些利慾薰心的人利用,校園貸漸漸的失去了原有的本質,成為了很多人的斂財手段,因為催收等問題導致各種負面事件頻發,校園貸也成了人們眼中的“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

生於90後,“死於”校園貸的大學生到底經歷了什麼?

張某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家中條件一般,父母都是普通的職工,所以張某在校期間的生活費不是特別的多,每個月差不多有1000元左右,這樣的生活費在學校也足夠用,張某也沒有覺得不妥,直到有一天,張某發現自己的室友換了最新的蘋果手機,自己內心開始有了一點點波動,室友平時和自己的生活費差不多,他能買得起最新的蘋果手機,為什麼自己卻不能,為了滿足自身的虛榮心,張某在某借貸平臺借了8000元錢分24期還款,每個月幾百塊錢的還款金額讓張某覺得沒有壓力,就毫不猶豫的借了款,後期在還款中,張某因為某些原因沒能及時還款,不得不面臨高額的罰息和違約金,張某根本無力償還,在平臺的慫恿下,張某隻能在另外一個平臺借款來償還之前額債務,週而復始,張某欠下了鉅額的債務,面對沒日沒夜的還款催收,張某選擇了以死抵債,雖然最終被救了下來,父母也幫忙償還全部債務,但是整個事件卻對張某造成了無法抹去的傷害。

類似於張某的事件數不勝數,歸根結底,這些悲劇的發生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產生:

第一、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大學是社會的縮影,身處大學校園的在校大學生,不知不覺就會跟身邊的同學或者朋友比較,如果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其他人,就會想方設法的彌補,錢就成了最大的需求,但是由於社會經驗不足,很多時候又不能分辨各種信息的真假,最後落入別人的圈套。

第二、超前的消費觀念,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超前消費這種觀念蔓延到了學校,花明天的錢來滿足今天的自己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銘,所以在明知自己償還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依然選擇提前消費,因為他們始終自我安慰,在未來,自己一定能夠掙足夠多的錢來償還,結果負債越累越多,憑自己的掙錢速度根本無力償還。

校園貸嚴重的危害了大學生的正常校園生活,這幾年國家加大了對各種違規校園貸的打擊,校園貸的風波逐漸平息,然而整治校園貸的核心還是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消費觀,不盲目攀比,適度的消費,從根本上杜絕校園貸的滋生,才能還大家一個正常的校園學習和生活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