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讀懂《大學》,你才能真正懂得人生!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

只有讀懂《大學》,你才能真正懂得人生!

程子:“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鄭玄《三禮目錄》:“名為《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

孔穎達《禮記正義》:“此《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能治其國,章明其德於天下。”

孫中山:中國政治哲學謂其最有系統之學,無論外國任何政治哲學家都未見過,都未說出,為中國獨有之寶貝。

只有讀懂《大學》,你才能真正懂得人生!

大部分人對《大學》的瞭解還止步於課本上籠統的介紹,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大量傳統復興的學校的開辦和推廣;

古代聖賢之作越來越被人熟知,而我們也更多的瞭解到先人們的智慧。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這段原文是《大學》開始的第一章,在做人做事上,這段文字都給予了我們部分啟示,尤其是在人際關係上與當今社會的文化相契合。

很早之前,我們在書本中就讀到過:“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句子(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大學》進一步詮釋了這種儒家思想的道德觀念,我們想要在人生中獲得成就,也就要從大學裡分解的第一步開始逐步做起。

先是樹立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而品德的養成需要人對知識的汲取,從而端正自己的意志。

名詞解釋

①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②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③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④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⑤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⑥壹是:都是。本:根本。

⑦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只有讀懂《大學》,你才能真正懂得人生!

曾子

《大學》的作者是曾子,他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

他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共稱為儒家五大聖人。

《大學》中的句子很大一部分照應現實,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就時常感受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人捕捉。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人,始終脫離不了現實環境,自然而然,就有許多人都在注意你的作為。

猶如十雙眼睛,十隻手指在背後注意著你,不可不慎重啊!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只有讀懂《大學》,你才能真正懂得人生!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只有讀懂《大學》,你才能真正懂得人生!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

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致虛極,守靜篤 濯手、焚香,沏一碗茶湯 手捧古卷,口誦真經箴言 忽如清風入懷,盪滌心塵

讀過”善德驛站“,便是一場智慧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