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导读 | “贵州现象”发端于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美术史实,也成为美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一时期,“贵州现象”艺术家群体,利用贵州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为中国美术界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现象”——“贵州现象”。

“贵州现象”在民族美术和现代艺术上取得的成功,为中国民族美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田世信,曾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中央美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特聘教授,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顾问。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母与子之七 110*85*36cm 1997年作 大漆金箔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谭嗣同像之一 35*32*45cm 1984年作 铜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少年才子王勃像 95*53*111cm 2013年作 铜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山路之四 125*30*74cm 2010年作 铜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虢国夫人游春图 150*60*164cm 2008年作 铜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竹林七贤之一 10*17*27cm 2002年作 陶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秦腔(组雕两人)29*19*15cm 1997年作 铜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贵州美术现象|田世信

大躯干 68*66*163cm 1993年作 大漆

艺 术 评 论

真艺术总是真感人的,对于感不了人或人感不了的艺术我总觉得靠不大住。世信的艺术就好得明明白白,即用不着注解、也不需争辩。他长期在贵州工作,对于大山里的人们满怀深情。山里人穷、落后,但是他们穷得坚强乐观;他们野,但是野德直率和自在。艺术家喜欢的往往是自己性之所近,世信自己的性格就很直率和自在,所以他表现得得心应手、精彩照人,你几乎立即闻得到他们的烟气和米酒味。似乎看到了那种纯为自己跳的舞和只给情人唱的歌。世信的另一领域是往古的诗人和哲人屈原、司马迁,和王阳明的造型似乎颇为怪异,但那种忱挚、执着,那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都是实际的。他继承了陈洪绶、任谓长的优秀传统,而又出新意臻于读造,这是拜托了欧洲范篱充分吸收中国长出的可喜成果!我认为这种艺术必能自立于天地之间,具有长久的魅力。

——钱绍武:摘自《94田世信雕塑展》序言

在当代中国雕塑界,田世信是一位有着独立个性的艺术家。他不像有些人那样追赶所谓“世界潮流”不断改变自己的风格,以迎合艺术市场的需要;他也不像另外一些人那样,忙着接受各种城市雕塑“订件”,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作品”。他在北京郊区的工作室里默默地耕耘着,凭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构思、创作,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作各种创新的尝试,每件作品都匠心独运,精心锤炼,别出新意,受到同行们的尊重和社会的好评。

田世信有丰厚的生活根底,有广泛的艺术视野,并善于吸收和消化各种艺术资源,因此他的作品有充实的内容,有鲜明的个性风格,他把从民间艺术中吸收的养料提炼出具有现代感的语言,他把欧洲古典写实雕塑技巧和中国传统雕塑写意手法有机融合,他借鉴西方现在艺术语言的象征性、表现性和某些抽象性……一句话,他从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根据每件作品的需要,自由地驰骋在艺术的大天地里。

作为雕塑家,田世信对材料有特殊的敏感。陶土、不同材质的石头和木料、大漆、青铜……他根据不同材料的特质酝酿和构思艺术形象,用“这一块”材料做“这一件”雕像。还有,由于他在绘画领域也颇有造诣,他对平面塑造和色彩有浓厚兴趣。他巧妙地把这些修养用于雕塑创作,例如他很注意用雕塑体积表面的光影和色彩效果,来强调雕塑语言的表现力;他在处理民俗题材时,往往采用民间雕塑手法,在一定建筑空间里安排处于活动状态的人物,形成如情节性绘画的“雕塑画面”,赋予传统民间雕塑形式以现代神韵。

——邵大箴:摘自《力和美的交响——田世信的雕塑艺术》.2009年11月北京《“王者之尊”田世信主题雕塑展学术研讨会》发言

作为一个雕塑家,特别他这样年龄的良知尚存的雕塑家,田世信历史意识(历史的记忆和历史的反思)是比较强烈的。这种强烈的意识使他需要外化和交流——就是艺术表达了。翻阅田世信的艺术简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历史主题的作品:《老子像》、《屈原像》、《司马迁》、《颜真卿》、《王阳明》、《谭嗣同》、《鲁迅》、《秋瑾》、《齐白石》、《汉女》、等,有的题材如老子、屈原、鲁迅等,他是一再重复地做过多次。看这个名单人们会发现,他是有选择的,有历史感觉的。如果以尼采的历史观念的三种可能,以上题材无疑是属于“纪念的”和“好古的”范畴。并且从田世信上述历史主题的美学和雕塑性艺术诠释中我们可以印证历史对于生者;“它属于行动者与努力奋斗者,属于保存者与尊敬者,属于受难者与需要解放者”。

田世信的历史主题雕塑作品,显示了出了他通过历史的感觉(艺术家特有的直觉把握)表达历史主题和历史人物的过人才情,可以说在同代雕塑家中,这种才情是罕见的。虽然这是他带有个性特征的历史感觉和直觉把握,但今天的观者,却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中,一种特定历史的情蕴和可信的历史形象。在这个历史的形象中,艺术家的历史把握、美学评价、情感判断等三个层次使信人服地整合在一起,尽管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但在通过历史感觉而还原历史的表达中,田世信的作品是非常突出的。

——邓平祥:摘自《良知的维度和历史的意识》

对待历史主题的创作,向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我注六经”,一种是“六经注我”。所谓“我注六经”,就是在注释中充分体现作为主体的“我”的见解、“我”态度和立场;所谓“六经注我”,就是作为注释的主体——“我”被“六经”所遮蔽,在注释中无法体现“注释者”的态度和立场。在以往的历史主题创作中,也包括今天还在继续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始终都没有作为“主体”的艺术家的声音,也看不到艺术家对历史所持的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如果是纯粹客观地面对历史(实际上很难做到),也不乏一种历史态度,然而,最令人沮丧的是不能直面历史的真实,更不必说表达艺术家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回避事件的真实性,不尊重历史甚至捏造历史的历史主题创作,在过去屡见不鲜,即使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杜绝。而在意识形态干预下的历史主题创作,充其量也是缺少主体的分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应景之作,不可能表现出应有的历史深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田世信的《王者之尊》显示出它独有的价值和意义。它在呈现诸位王者至高尊严的同时,蕴涵其深层的批判态度也得以彰显。我们在观照这件作品时不得不思考王者与庶民、国家与个体、极权主义与自由精神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如果王者是国家的主体,臣民变成无条件忠诚的惟命是从的工具,将国家的命运系个人于一身,将会是怎样的后果?田世信的这件巨制让我想起里德的一句话:“所有的艺术范畴,不论是理想主义的或是写实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或是构成主义的,都必须满足一个简单的考验:它们必须能够成为持久沉思的对象,否则便不能成为艺术”。依照里德的批评标准,大概有相当多的各式作品是无法“入”艺术之“围”的,但《王者之尊》却是无可质疑地符合里德的批评标准的。因为站在这六尊塑像面前,你不可能不思考。我们无需去做什么结论,但《王者之尊》却必然会成为观众“持久沉思的对象”。而它的价值与意义也正体现在这持久的沉思之中。

——贾方舟:摘自《一个持久沉思的对象》

田世信反映贵州少数民族的雕塑开始转变这种风气,尽管他是一个高产的雕塑家,他在雕塑上涉及的面比较广,但我们认为,他在关注、表现少数民族生活方面所做的开创性的努力是最为重要而且无人替代的。

他始终不是一个风格主义者,不是为了创作才来表现少数民族,对他而言,少数民族不只单单作为表现的对象和题材,而且是精神世界上的呼应和沟通;少数民族也不只单单作为艺术的语言方式,我们可以说,正是有了田世信这些优秀的作品,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表现少数民族的雕塑。

—孙振华摘自:《雕塑空间》

田世信的艺术已经与贵州的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对着他的雕塑,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那种来自大山深处的生命力。而面对着田世信本人的时候,她的面容,他的谈吐,以致他的生活环境,都会使人觉得它本身就是贵州文化的产儿。实际上,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艺术不是对生活经历和风土人情的简单记录,而是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那种文化,再从那种文化中把自己的生命翻铸出来。因此,我们在他的雕塑中看到了一种生命的形式和悲怆的情怀,这是他对形式与风情的超越,因为个体的生命意志已经深深地融合到他所生存、奋斗和抗争的那种文化之中。当田世信以形式的创造和原始

注意的内涵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雕塑领域上的领先地位后,开始进入一个理性化的时期,亦即他的历史人物肖像雕塑时期。如果说他在前一阶段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个人经验的潜意识反映和形式语言的感悟的话,那么这个时期就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深层思考。

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是田世信的雕塑创作在艰苦探索中阔步前进的时期,以原始风格表现乡土题材和以传统风格表现历史题材,代表了他在这个时期的两个高峰。在这两个高峰之后,也就是在田世信的近期创作中,他进入了一个纯艺术或纯精神的创作状态,在这个时期,他永不停息的创造性仍然在题材于形式上强烈地体现出来。

我们不把田世信的艺术放在学习民间民俗艺术和展示少数民族风情上,而是放在整个思想解放运动的大环境中。也正因为如此,田世信的雕塑才会在20世纪80年代初异军突起,预示了现代艺术运动的来临。

——易英:摘自《田世信雕塑艺术研究》

我一直觉得田世信先生是当代雕塑家中创造力最强,也是最有韧性的一位雕塑艺术家。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毫不客气地说,田世信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定位,毫无疑问应该是新时期以来,或者说在中国现代第三代雕塑家中,是更深度地进行现代雕塑本土化探索的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当代艺术家。在当代性的探索上,尽管这件作品有田世信自己独到的地方,从此可以看到田世信超长的艺术跨度——他年近70岁的高龄,尚且可以跨越到当代艺术领域,但我还是认为,田世信先生最重要的艺术贡献,还是在现代雕塑的本土化的探索当中。

而他在中国现代雕塑的本土化探索上是卓尔不凡的。比如,在雕塑材质的使用上,他偏爱用漆、陶和木这些具有浓郁本土特征的材质探索中国雕塑的材质语言,以及这种材质的语言所形成的独特的雕塑形象,给人以温厚纯朴东方情韵。

刚才谈到黄种人的这种面型特征、人物神情和这种非常本土的漆、陶、木的内在联系与契合,尽管他还创作了许多青铜雕塑,但我仍然觉得在审美品质上还是属于泥性雕塑的范畴。我觉得,这是他取得艺术成就最高的地方。

今天在这里举办他的个人展览,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当代艺术观念上的一种新探索,也即在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和历史思考上,他有一种新的表现。也可以这样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他是把我们的“王者之尊”变成一个平民形象,把我们雕塑中塑造的英雄人物——纪念碑式的人物形象转化为一种平民形象。他擅长表现平凡人的慵常生活,善于描绘少数民族赶场、狩猎的生活状态。像他表现的猎人形象或者《高坡》之一、之二,虽然是没有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很高很大,当你看到那些像环状结构的人物形象蹲坐在高坡上的时候,你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倾听山民们闲谈,感受到山民们和自然融为一体的静坐,感觉到那种山风吹过的旷野的意味。至少,这种意境是我们在以往的西方雕塑史中难能找到或领略到的。他把我们生活状态中的平常人当作英雄去塑造,这种平和朴实恰恰和当代艺术的过度张扬构成一种反差,这也是回到我刚才所说的,田世信先生就是当代创作跨度非常大的一位雕塑艺术家。我非常敬佩。

——尙辉:摘自2009年11月北京《“王者之尊”田世信主题雕塑展学术研讨会》发言

田世信先生创作《王者之尊》系列作品是艺术性与观念性的统一。比较他以前的创作,应该来说他是变化了,但是这不仅仅是变化,而是思想产生了很大变化。刚才邓先生讲的知识分子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对艺术探索的精神在这当中得到很高的体现,所以毫无疑问,田老师是在当代艺术的驱动下,他的塑造不同于文革的偶像化,更不同于当代政治波普的丑化,他超越了自己,也给后面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启示。用他自己的话说,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这阐释的是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他的雕塑已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的一个符号,一个载体,所以田老师的作品给人一种震撼性,这种震撼性来自于我们对作品的思考,更来之于我们对本质的思考。

——吴为山:摘自2010年7月上海《“王者之尊”田世信主题雕塑展学术研讨会》发言

25年的西南生活使他与粗犷淳朴的山民血肉交融。因此,出自他神奇的双手中的山民雕塑形象,超越了一般乡土风情的情趣小品状态;凝重粗犷,成为西南山地人的生命激情的真实写照。25年的山雨山风已经浸透了田世信的身心,并持续地在他的生命中鼓荡。

通过对山民生活的深入挖掘,田世信向我们呈现的是他对“人”的生命状态的思索,是他借山民形象表现出的对人们生存其中的现实世界的洞察。

《山音》《老子》《屈原》《司马迁》《颜真卿》《王阳明》《谭嗣同》《秋瑾》等中华民族优秀的系列肖像,其实田世信的雕塑艺术已将乡土艺术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境界。他是在为“中国乡土”塑造一首凝结在岩石.陶石和青铜中的史诗。

——隋建国:《乡土·中国》

正是因为田世信最早是学的油画,他自己进入雕塑的时候是很感性的进来,没有任何先入之见,于是就面对真实做出这种普通中国人的“平板子脸”。我想这种脸可能就是熊秉明想做出来的脸。田世信手下的形象其实往往都挺“丑”,但是这里的“丑”就是强化突出了的“中国脸”。其实造型上对空间的处理,包括形象塑造手法是一个统一的东西,田世信手里的这个东西是从中国人形象里面自己雕刻出来的,这也同时成就了他的艺术特色。

——隋建国摘自2010年7月上海《“王者之尊”田世信主题雕塑展学术研讨会》发言

田世信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一段人生的现实体验而令人瞩目。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之间,贵州的山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下,从自然美的角度看,如同仙境般的世界中,而从人生存条件来讲,有些地区又是多么的潮湿.寒冷,那里的各种物种由于终年少见阳光,在体量的大小上与其他地方相比都可以让人感到普通地略小一些。

山民们的山歌除了用于寻找自己心上人的需求之外,还使身处其中近20年的田世信对于有关山民的生活体验更加深入,令任何一个艺术家在此方面都无法与其相比。再加上田世信出众的艺术才华和勤奋不怠,促使我们今天有幸能够看到这样的木雕杰作。

——肖力:《田世信的木雕,》

田老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就你的创作别人不可替代。现在很多雕塑家往往自己想一个构图,就让学生做,风格.语言全流了。这就像我说话别人复述,但是这种复述不能把我的话声情茂地复述出来,因为语言还是一个情态的东西,手势,动态和表情都是直接参与表达,甚至沉默也表达了一定得意念。田老师的雕塑的每一个体积变化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自然显现出来,所以必须亲力亲为。

你所追求的是一种包含普遍性的东西,这种普遍性不是凝滞不变的,而是随境迁移的,是自我融入其中的直观感受。

——高蒙:《做雕塑时,我找到心中最愉快的快感——田世信访谈》

现在的艺术,往往是一中国就不当代,一当代就不中国了,既是中国的又是当代的艺术,存不存在?这是我多年来曾经一直怀疑的事情,现在我可以确认了,这不只是是田老师,还有很多中青年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们还是要承认,既是中国的又是当代的,这样的作品仍然是很少的。有些作品可能是中国的,但没有任何当代感,不能够表现当代人真实的社会环境和精神追求,还有一些作品可能很当代,但是我觉得它的内在精神完全不属于中国。看田老师的作品,我感觉很生动,很亲切,他充分地表达出了民族化的美感,又表现了当代人的精神世界,立足今天展现出一个艺术家对历史的真实看法,是对民族美学的还原。我相信,即使是没有学院背景的那些普通观众也很容易被这样的作品触动,这种触动是发自内心的、波及灵魂的触动。

——李旭:摘自2010年7月上海《“王者之尊”田世信主题雕塑展学术研讨会》发言

温馨提示:《黔艺空间》所刊文图如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欢迎点赞分享,可以详细获取更多艺术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