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的馬鞭——哥薩克騎兵與中國騎兵的一次對決,結果竟這樣

對冷兵器愛好者來說,哥薩克騎兵的大名可謂如雷貫耳。哥薩克的騎兵以其速度快、殺傷力強、驍勇善戰舉世聞名,被公認為中亞草原上最彪悍的馬背民族,就連車臣人也談虎色變。在俄羅斯的歷史上,哥薩克騎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被稱為——“沙皇的馬鞭”。

沙皇的馬鞭——哥薩克騎兵與中國騎兵的一次對決,結果竟這樣

歷史上,哥薩克騎兵和中國騎兵的交手極為罕見,畢竟地理上兩家相距甚遠,八竿子打不著。但世事無常,民國年間,這樣的例子還真有一次。

時間:1934年初,地點:新疆頭屯河。戰鬥的雙方:中國軍隊是甘肅臨夏馬仲英的回民騎兵武裝,當時被國民黨南京政府收編為陸軍新編第36師。蘇聯軍隊是頓河哥薩克騎兵第一師,正經的哥薩克騎兵師。

馬仲英,1912年生,原名馬步英,1928年3月,甘肅河州回民掀起反抗國民軍馮玉祥部趙席聘(國民軍第十七師師長),國民軍懷疑馬仲英父親"通匪"將其槍決。正在青海陸軍學校學習的馬仲英聯絡"寧海軍"中馬騰等6人,在循化截殺國民軍官員,搶奪槍支,追隨者眾多,短時間集合起上萬人,遂成一支武裝力量,號稱"黑虎吸馮軍"。馬仲英因為年少有為,西北人按照稱呼年輕人的習慣,叫他為"尕司令"。

沙皇的馬鞭——哥薩克騎兵與中國騎兵的一次對決,結果竟這樣

尕司令馬仲英,顏值相當爆表

簡單地說,馬仲英是民國年間新疆的一個回族軍閥,因起兵搞事情時只有16歲,被當地人稱:“尕(ga三聲)司令",就是娃娃司令的意思。尕司令有志不在年高,起兵不久就同新疆的另一個軍閥盛世才搶地盤,一度打得盛世才招架不住,兵敗如山倒。無奈之下盛世才向蘇聯發出了求援信,差不多民國版的吳三桂那個意思。蘇聯當然求之不得,遂派遣一個師的機械化部隊,以哥薩克騎兵部隊(大約7000人左右)為先導,穿越國境迎面殺來。尕司令聞訊後怒喝道“我馬仲英可以跟盛世才演《三國演義》,蘇聯人插手幹什麼?驢槽裡多出個馬嘴來,擺開陣勢讓他們退出國境!”翻譯過來就是:NND姓盛的什麼東西?打不過就降,把蘇聯人放進來幹嘛?兄弟們跟我上,把老毛子趕走!

於是乎兩軍就針尖對麥芒的幹起來了。具體的戰鬥細節,由於民國新疆局勢的特殊性,記載或語焉不詳或諱莫若深,最具體的是紅柯的紀實作品《西去的騎手》。下文的事件經過均引自紅柯的《西去的騎手》。

尕司令的36師全線擺開向哥薩克逼近。幾路兵馬一面旗,一色的黑旗白字,翻卷的“馬”字直晃人眼。

對面的哥薩克騎兵師長是布瓊尼元帥的部下。騎兵師曾在莫斯科郊外與白軍作戰,布瓊尼一刀將白軍師長劈於馬下,那是頓河哥薩克最輝煌的日子。這是他們第二次出國作戰,第一次他們進入波蘭兵臨華沙,這次斯大林叫他們幫盛世才打土匪。

兩軍列陣完畢,哥薩克師長帶馬出列,停在隊伍前邊二百米處,戰刀出鞘,豎在胸前,用俄語大聲喝道:“36師師長,36師師長。”

這哥薩克師長還是有中古時代的遺風,兩軍交戰雙方將軍先過下招,無他,取個氣勢!

沙皇的馬鞭——哥薩克騎兵與中國騎兵的一次對決,結果竟這樣

哥薩克馬刀,隨便看下,後面尕司令的刀有意思哈

尕司令當即策馬向敵師長衝去。

在與尕司令交手的一瞬間,敵師長企圖把戰刀換到左手、再從左邊進攻。這是哥薩克的拿手好戲,右手出刀,兩馬交錯時突然轉劈對方左側,對手往往措手不及而被劈死。

尕司令沒拔戰刀,而是從馬靴裡摸出河州短刀,在電光石火的一瞬間,短刀插進對方的喉嚨。哥薩克師長僵死在馬背上,雙腿立鐙,腰板挺直。頓河馬馱著死者,從雙方騎手們眼前緩緩走過。

沙皇的馬鞭——哥薩克騎兵與中國騎兵的一次對決,結果竟這樣

尕司令用的短刀,所謂“一寸短,一寸險”。大概尕司令也料到用長刀同哥薩克拼佔不到什麼便宜吧,所以採用了這種劍走偏鋒的辦法。

河州刀其實就是著名的保安腰刀。保安族集中於在甘肅省臨夏縣,因其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很相似,過去也曾被與回族混為一談,稱之為“保安回”。馬仲英也是那裡人。保安腰刀與新疆維吾爾族的英吉沙刀、雲南阿昌族的戶撒刀齊名,並稱中國三大少數民族名刀。

敵師長斃命後,雙方騎兵迅速靠攏,馬蹄轟轟,刀鋒相撞(36師騎兵全部用短刀),十幾個回合後,大部分哥薩克落在地上。

36師主力退出戰列,由其下屬部隊114旅對付殘敵。這相當於球場上勝局已定,讓替補們練練手。哥薩克在114旅不要命的悍猛攻擊下,不得不收攏作一團,緊靠軍旗拼死抵抗,並低聲哼唱著古老的頓河戰歌:

我們光榮的土地不用犁鏵耕耘……

我們的土地用馬蹄來耕耘

光榮的土地上播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

靜靜的領河上裝飾著守寡的青年婦人

到處是孤兒

靜靜的頓河,

我們的父親父母的眼淚

隨著你的波浪翻滾……

可惜這裡不是頓河,是中國的頭屯河。

114旅狂呼亂叫著猛攻頓河第一師的最後防線。他們藏身於馬腹,用馬靴裡的河州刀捅對方的喉嚨。哥薩克騎兵師的軍旗周圍,躺著7000多名哥薩克的屍體,幾乎是全師陣亡。

不一會兒,哥薩克援軍來了:整整一個裝甲師,由五十架飛機掩護,衝向36師。

36師的騎手們紛紛下馬,依山迎戰。坦克排在山腳向山上開炮,飛機低空投彈。蘇軍在大炮和飛機配合下,激戰兩小時,馬軍全線潰退。

頭屯河之戰結束,形式上是馬仲英敗了,但僅就騎兵對騎兵的戰果而言,你認為誰更厲害呢?

沙皇的馬鞭——哥薩克騎兵與中國騎兵的一次對決,結果竟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