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展覽名稱:感同身受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展覽開幕日期:2018年8月23日

展覽公眾開放日期:2018年8月24日 - 2018年11月25日

當前營業時間為10:00 - 18:00 (週一閉館)

展覽地點:

北京市順義區格拉斯路 松美術館

學術主持:

範迪安

策展人:

劉禮賓

展覽統籌:

王端

參展藝術家:

田世信 隋建國 展望 姜傑 向京 王偉 梁碩 耿雪

主辦:

松美術館 華誼兄弟藝術公司

協辦:

松風雅集

展覽簡介

《感同身受》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的慣常解釋是在你、我感知的相通性的角度展開,同時是一個表達感激之情的成語。如果我們將其拓展開來,在你、我之外引入藝術作品,將藝術家和作品的關係、觀眾與藝術作品的關係納入其中,便可以很大程度上豐富這個成語的內涵。

做此“豐富”的目的,一方面意在揭開藝術家身體與作品材質之間關係的特殊性(體覺);另一方面意在凸顯藝術家在作品表面的細緻處理所帶來的特殊觀感乃至觸感(色醒)。

同時,通過對這兩點的強調以期望喚醒作品的和觀眾的共鳴關係,這個“共鳴”,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視覺愉悅,而是作品對觀眾全身心感知的一次調動,使其“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展覽共有老中青三代八位藝術家參展,他們是田世信、隋建國、展望、姜傑、向京、王偉、梁碩、耿雪 。分為兩個單元:“體覺”和“色醒”:

體覺

每個身體都有獲得新生的契機,或來自內在感悟和激越,或源自各種鍛鍊手法的塑造和喚醒。雕塑家手下的作品同樣具有此類特徵。作品無論具象或者抽象,這些“身體”藉助他們,破掉了以往“風格”所賦予的外皮和類型,蛻變為新的真實。同時,賦予我們新的認知和感受。

色醒

圖像時代以後,雕塑的著色成為一種現象,或成為提示並凸現現實的手法;或成為漫畫現實,與歷史、虛擬或夢幻未來鏈接的手段;同時也成為反諷和調侃流俗的利器。色醒之醒——色自身覺醒;驚醒現實。色醒,也是非色,指出色相世界的相待性,也就是其虛幻本質。

松美術館開啟首個大型雕塑展覽

“感同身受”

八月秋韻,更勝春朝。在開館即將一週年之時,北京松美術館再次推出帶有探討和思索視角的中國當代雕塑大展——《感同身受》。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策展人劉禮賓老師進行專場導覽

此次展覽松美術館聯動中央美術學院,邀請中央美院院長範迪安擔任學術主持,策展人為中央美院副教授劉禮賓,共同呈現了老中青三代八位藝術家田世信、隋建國、展望、姜傑、向京、王偉、梁碩、耿雪的40餘件雕塑作品。這些或大型、或震撼、或細膩、或趣味的藝術作品彙集於松美術館帶有禪意的自然氛圍之中,將為到場觀眾呈現又一個不一樣的“松”。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開幕式現場

展覽藝術主持、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認為:“這個展覽的策劃視角聚焦一批有才華和已有充分業績的雕塑家,但重在從藝術的感性本體出發,展示雕塑家在生命體驗與造型語言方式上的關聯,彙集的作品透溢出兩個鮮明的特徵:一是藝術家在拓展雕塑材料媒介的同時超越材質的常見屬性。他們緊緊把握住自我對材質的獨特體驗,以心格物,以情觸物,使材質的自然屬性內在地轉化為雕造的語言,從而達到信手拿捏、出神入化的境界。二是在表達物象的同時超越物象的表象,直抵自我的心靈世界。這些藝術家的學術思路都很寬,具有極強的表現力,但在傳達生命的感覺、感知、感應上尤其體現出敏銳與坦誠的氣質,作品從直接到提煉,揭示了靈魂與肉身、精神歸屬與現實狀志之間複雜的關聯,頗有形象自在、精神自立的風儀。”範迪安還認為:藝術的感性本體價值,是當代藝術從創作到傳播都需要重新認識和方面,《感同身受》這個展覽提出了一個既老又新的話題。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開幕式現場田世信老師致辭

根據八位在展藝術家作品特點,策展人將展覽分成了兩個單元,即“體覺”與“色醒”。 在策展人看來,“感同身受”是一個表達感激之情的詞彙,慣常解釋是在你、我感知的相同性的角度展開。如果我們將“感同身受”拓展開來,在“你”、“我”之外引入藝術作品,將藝術家和作品的關係、觀眾與藝術作品的關係納入其中,便可以很大程度上豐富這個成語的內涵。做此“豐富”的目的,一方面意在揭開藝術家身體與作品材質之間關係的特殊性(體覺);另一方面意在凸顯藝術家在作品表面的細緻處理所帶來的特殊觀感乃至觸感(色醒)。同時,通過對這兩點的強調以期望喚醒作品的和觀眾的共鳴關係,這個“共鳴”,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視覺愉悅,而是作品對觀眾全身心感知的一次調動,使其“感同身受”。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松美術館美景

「體覺」

每個身體都有獲得新生的契機,或來自內在感悟和激越,或源自各種鍛鍊手法的塑造和喚醒。雕塑家手下的作品同樣具有此類特徵。作品無論具象或者抽象,這些“身體”藉助他們,破掉了以往“風格”所賦予的外皮和類型,蛻變為新的真實。同時,賦予我們新的認知和感受。

「色醒」

圖像時代以後,雕塑的著色成為一種現象,或成為提示並凸現現實的手法;或成為漫畫現實,與歷史、虛擬或夢幻未來鏈接的手段;同時也成為反諷和調侃流俗的利器。色醒之醒——色自身覺醒;驚醒現實。色醒,也是非色,指出色相世界的相待性,也就是其虛幻本質。

此次在松美術館舉辦的這次雕塑展,從展覽的策劃到現場布展,再到作品與美術館整體環境的融合都十分用心。當中國當代雕塑藝術與松美術館室內外淨白而富有禪意的空間相結合,勢必會打造出一場獨有的自然與雕塑的對話,讓觀眾置身整個氛圍之中,觀看並體會中國當代雕塑所呈現出的魅力。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松美術館美景

如擔任此次展覽統籌的華誼藝術副總裁王端所說:我們認真的對待每一個在“松”舉辦的展覽,希望通過展覽和各式各樣的活動與觀眾建立密切聯繫,讓觀眾在享受作品與體驗藝術的同時,也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思考。從開館之初王中軍先生就曾說過,希望在“松”做一個雕塑展覽,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雕塑、瞭解當代藝術。因此無論是學術內涵還是表現形式都下足功夫,期望可以帶給觀眾一場“感同身受”的藝術探索。此次展覽對“松”來講只是一個開篇,未來針對雕塑、裝置等藝術表現形式“松”還將繼續探索。明年三月與龍美術館聯合舉辦的大型巡展——

“路易絲·布爾喬亞:永恆的絲線” 又將是一場松林間雕塑與現代藝術的盛宴。松美術館願以誠摯開闊之心,以高品質的展覽,迎接每一位藝術愛好者的到來。松,不止藝術!

之所以把展覽名字定為“感同身受”,並獲得展覽參與者的一致共鳴。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松美術館美景

一方面得益於現實、媒體的刺激,讓受眾的身心都處於一種不停被“激活”的狀態,不管這種“激活”是不停打破你的底線,讓你死去活來,充滿焦灼和失落,這是充滿不可預知性的當下中國人的一種現實處境;還是將自我與更多的熟悉,或者素不相識的的人的鏈接,使其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命運的共同點,明白宿命的不可違逆。

另一方面,也得益於藝術家超前的直覺感受力和優秀的藝術表達力。見微知著,“體覺”或者“色醒”的藝術家,或者通過感知自己飽經風霜的身體,或者通過蘊含著完整世界所有信息的表面,告知你一個現在的世界,或者他們所預見到的世界。或許他們無意做一個預言者,但是他們感覺到了他們展現出的“當下”。這個“當下”集聚了過去,明確於當下,指向了未來。“現實性”本來就是“未來感”。

簡潔一點說,就是你有沒有讓我“感同身受”的能力?

策展人解析

在展作品解讀

體覺

隋建國的盲雕方式,是對所受教育帶來的視覺習慣進行排斥,以“盲人”的狀態激活身體在場,而這個身體聚集著他過往六十多年的“記憶”,有規訓,有專業教育的印記,還有各種經歷的留存。拳擊手套的使用,工具的陌生化,一方面為展現身體所不習慣展現的層面;另一方面這種極端地對雕塑泥的處理方式,也喚醒了雕塑泥不被人所知的另一種“物性”。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隋建國《肉身成道》(視頻截圖)

展望最初創作“應形”作品的時候,給出了不鏽鋼假山石折射身體成像的理由,這是一個建立前後作品邏輯關聯性的過程。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國畫論所常說的“筆筆相生”、“物物相生”方法的作用。

展望 《應形1#》

梁碩之所以一畢業便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與對雕塑技法的推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什麼東西》系列作品可以視為他對“塑”的警醒和反思。拉動雕塑泥所形成的負空間被賦予實體,“非形”的過程也是雕塑泥本身特徵彰顯的過程。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梁碩《什麼東西-#4》

耿雪《米開朗基羅的情詩》把雕塑家在工作室的泥塑作品過程進行了記錄。耿雪在創作這件作品時,一方面體會米開朗基羅所寫的情詩,一方面和所塑的男人體進行對話。傳說中的男雕塑家是在用“雕”的方法,耿雪選擇了“塑”。前者多了唯一性的唯美追求,後者則連接著雕塑泥而來的大地,以及耿雪呼氣如蘭賦予它的生命。

耿雪《米開朗基羅的情詩》(視頻截圖)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雕塑家田世信和王偉的創作則體現了另外一條理路。總體來講,他們對具象雕塑多年的浸潤和堅守,使他們對雕塑材質的把握和處理方面達到了極盡精微的程度。

王偉手下的人物肖像與日常感知緊密相連,他對作品體量的控制和細膩處理在當下的雕塑界並不多見,這與他沉靜的性格和甘於寂寞,以及長期磨礪於寫實主義雕塑的狀態有關。

王偉《夜》/《白夜》

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這近百年中,古代人物像以及近現代名人像一直受雕塑家所青睞。但看到田世信所做的同類題材作品時,依然刷新了筆者對這些古代人物以及近現代人物的認識,他一以貫之的反叛精神加上對這些人物精神狀態的深入瞭解,以及對材料的精挑細選和對材料物性的尊重,使他手下的人物作品撕破了既往雕塑語言的遮蔽,無論這種語言來自哪裡。

田世信《老子——剛柔之道》

色醒

向京慣用身體作為參照,雕塑作品從體現神性,到表達人性,到反思“非人性”。虛置的混沌,象色與形體的雜糅,藝術家更希望觀眾可以在作品中感受到其中純粹而強烈的情緒。藝術家藉助“表面”到達事物的核心,由一種視覺引發心理感受和情感興趣,悲劇的、狂喜的、毀滅的......

向京《行嗔》

姜傑的創作除了語言維度的推進,一直包含著強烈的批判意識。在《在》中,超大的嬰兒頭像被著以單色,嬰兒的情緒變得更加強烈起來。這種情緒似乎超越了他們的年齡,其實是被我們所忽視的嬰兒情緒的真實性。

姜傑《在》

展望在談到《第86尊聖像》時說到:希望這個雕像不僅是祖先聖像,還是一件觀念性雕塑。當它被安置在祠堂後,家鄉的人在祭拜的同時也進入一個觀念的思考程序,後代的人一定會問:坐像下面的泥塊廢墟是什麼?為什麼都被砸了?為什麼第86尊還沒被砸? 正如展望所說: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斷的破然後立,難道不破就不能立嗎?僅僅看到“破”,或者“立”,其實都是偏頗。展望想直面的是這個“圓的世界”。

展望 《第86尊聖像》

英文版 展訊

EMPATHY

2018.8.24th-11.25th

10:00 - 18:00 Tuesday-Sunday

Grasse Road,Shunyi District,Beijing

Academic Director :FAN Di’an

Curator:LIU Libin

Exhibition Coordinator: WANG Duan

Artists: TIAN Shixin SUI Jianguo ZHAN Wang JIANG Jie

XIANG Jing WANG Wei LIANG Shuo GENG Xue

Organiser:Song Art Museum Huayi Brothers Art Co., Ltd

Co-organiser:Song Feng Ya Ji

重點作品 介紹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1.【體覺】田世信《老子 - 剛柔之道》

該作品的創作靈感出自中國著名典故《剛柔之道》,藝術家以唇齒比擬剛柔,充分的展現出 中國古人的智慧以及辨證看待事物的態度。田世信的作品類型非常豐富,一方面他眷戀鄉土, 運用豐富生動的造型,洋溢天真自然的生活趣味;另一方面追求古風,尤其對歷史英雄和文 化名人持有精神上的嚮往。在他的一批文化名人雕塑中,寄注了內在的人格精神力量。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2.【體覺】隋建國《肉身成道》視頻截圖

隋建國對所受教育帶來的視覺習慣的進行排斥,以“盲人”的狀態激活身體在場。拳擊手套 的使用,使他根本無法像以往一樣用手進行傳統意義的塑造。塑造工具的陌生化,一方面是 為了展現身體所不習慣展現的層面;另一方面,這種極端地對雕塑泥的處理方式,也喚醒了 雕塑泥以往不被人所知的另一種“物性”。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3.【色醒】展望《第 86 尊聖像》

藝術家展望作為春秋時期儒學先驅柳下惠第八十六代傳人,承擔了為山東老家和故里重塑 “聖像”的義務。於是從 2008 年 5 月 22 日開始,公開用二十多天的時間砸毀了 85 尊泥塑 聖像,每砸毀一尊,再供上新的一尊,直到第 86 尊聖像被供上。他希望把這個僅存的《第 86 尊聖像》連同 85 尊聖像的殘骸一起放置於新的“和聖祠”(博物館),使當地的族人在參 拜的時候不僅看到祖先的聖像,還可以看到和回想這“破與立”的不斷重複的歷史。

4.【體覺】姜傑《向前進 向前進》

姜傑以芭蕾舞為母題,闡釋了在作品《向前進 向前進》的表面下暗藏的青春回憶情緒。影 像作品中的人物反映的是對青春的追憶,一種年少時未完成的心願的如願。這件作品主要由 從中央芭蕾舞團收集的 1000 多雙舊舞鞋組成。在巨大的椎體裝置中,破損的舞鞋承載著每 個舞者的獨特故事,而這些破舊的舞鞋恰是對於芭蕾舞唯美經典的背面呈現。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5.【色醒】向京《行嗔》

《行嗔》是向京“S”系列中三件以“蛇”的形態展現主題的作品之一。《行嗔》的主角是一 條暴怒的紅色蟒蛇,它生而具有人的口腔和牙齒,充滿暴虐的力量和行走的憤怒,昂頭怒目 凝視著觀者,不靜不止,能量畢現。整件作品凝聚了生命力量之中狂暴的狀態,在形狀之外, “S”如一條路徑,向觀眾展示出向京試圖表現的主題——慾望和關係。

6.【體覺】王偉《行》

這件作品的原型來源於藝術家王偉的一次寫生創作,而後回到工作室進一步加工和再創造而 成。王偉特意改變了寫生原型中成年男裸體的形象,以少年未完全成熟的身體,運用古典的 藝術雕塑手法創造出這件平衡而剋制的大體量雕塑,整件作品給人一種含蓄內斂的沉靜之美。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7.【體覺】梁碩《什麼東西-4#》

梁碩之所以一畢業便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與對雕塑技法的推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什麼東西》系列作品可以視為他對“塑”的警醒和反思。拉動雕塑泥所形成的負空間被賦 予實體,“非形”的過程也是雕塑泥本身特徵彰顯的過程。

8.【體覺】耿雪《米開朗基羅的情詩》

耿雪在影片中按部就班的將工作與微妙的情緒混在一起,鏡頭中即有女性的冷靜與力量、又 有情慾與暴力的衝突感,但整個影片又被設置成一個很平常的,雕塑教學片般的工作流程。 影像的字幕是米開朗基羅書寫的情詩,耿雪將這些詩句作為字幕,與她在影像中的行為呼應, 試圖傳遞給觀眾特別的情緒與想象。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體覺與色醒的“感同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