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芯瀏覽器的「中國芯」之殤

8月15日,紅芯公司宣佈完成2.5億元C輪系列戰略融資。該公司稱其自主研發的紅芯瀏覽器具備核心技術,並推出了世界第五顆也是唯一一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瀏覽器內核紅芯Redcore,並打破美國壟斷。但隨後就被質疑是套殼Chrome。換句話說,紅芯自詡的自主核心是騙人的。一時間,負面輿論滿天。

那麼,紅芯瀏覽器的內核究竟是套殼後的創新還是從0到1的自主研發?

紅芯瀏覽器的“中國芯”之殤

目前世界上的主流瀏覽器,大多擁有自己研發的內核,比如微軟 IE 瀏覽器內核 Trident、谷歌 Chrome 瀏覽器內核 Blink、蘋果 Safari 內核 Webkit、火狐瀏覽器內核 Gecko。 而不少國人目前所用的瀏覽器,比如360、百度、搜狗等,用的都是谷歌 Chrome 瀏覽器的 Blink 內核。 據公開資料,紅芯瀏覽器創始人陳本峰 曾是微軟總部 IE 瀏覽器的核心研發人員。公司的主要業務覆蓋高端製造、能源、交通基建、金融、政府軍工等行業,官網對瀏覽器的介紹為:紅芯瀏覽器擁有智能的認證引擎、渲染引擎、管控引擎,而且還有強大的"國密通訊協議",支持統一管控、遠程控制。除此,紅芯瀏覽器身後不乏晨興資本、達晨創投、IDG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的身影。履歷光鮮的創始人、知名投資機構背書、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自稱打破了美國壟斷,擁有中國首個自主創新的智能瀏覽器內核,這些是不是很厲害?紅芯的未來看似一片光明。

就在我們為"中國芯"歡欣鼓舞時,沒想到有網友通過對該瀏覽器解壓發現,紅芯瀏覽器只是一個披著國產外衣的偽自主產品,其內核是谷歌的Chrome內核,而且還是Chrome最後一個支持XP系統的版本49.1.2623.213,而最新版的Chrome已經是v69.0.3493.3了。以至於有網友感慨,別說創新走在前列,就是抄襲也沒有趕上谷歌的腳步。

隨後,紅芯時代回應指出:"紅芯瀏覽器內核Redcore是基於國際通用的開源Chromium內核構架進行的改造和創新,這一點我們在前期宣傳過程中沒有明確提及,誤導部分讀者認為我們零開始研發了瀏覽器內核",同時表示"紅芯在近期的融資宣傳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誇大,給公眾帶來了誤導,這一點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確實做錯了,在此鄭重地向大家道歉!",還表示:"公司在宣傳過程中應該更強調具體功能和客戶價值,而不應特別強調國產自主。"紅芯聯合創始人高婧回應媒體時稱:我們沒有必要重新去發明一個輪子,我們瀏覽器內核幾層架構其中一層是基於谷歌的內核去架構的。

現在打開紅芯瀏覽器官網,發現這家公司已經改版了網站,刪除了瀏覽器中的國產、自主等不實之詞,明確提到了基於谷歌Chromium開源內核。

紅芯瀏覽器事件實質上就是一次試圖對開源軟件"私有化"的事件,其宣傳和實際做法違背了保護開源軟件的產權協議。由此可以看出為什麼開源軟件難以在我國發展起來,如果曾經有一個開源軟件,那麼恐怕早被各色"芯"們佔為己有,據此發財了。同時,紅芯身後眾多的知名投資機構在投資盡調時,會不瞭解瀏覽器的開源內核嗎?

套殼Chrome最多算是創新。簡單的講,就是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修改的更符合自身受眾的調性與使用習慣。紅芯瀏覽器只是在應用層面上加入了"智能感知渲染"等創新。顯然,與自主研發還相距甚遠。

中國為什麼造不出具有自主核心產權的瀏覽器芯片呢?360瀏覽器認為,如果用從0到1,從無到有來理解自主研發,那國內確實沒有自主研發的瀏覽器內核。360認為國內沒有自主研發的瀏覽器內核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我國互聯網技術發展晚,錯過HTML4制定標準的時代。二是成本太高。以Chrome為例,Google為了開發出Chromium內核的瀏覽器,用了10年時間,超過30億美元的研發成本和上百億美元的推廣費用。而這麼大的投入,中國"沒有同等實力的公司有這樣的資源"。除了投入不足,360更認為,"比起開源項目被美國人控制,更應該擔心的是標準本身缺少話語權",今天Chromium和Firefox本就是一個開源項目,產品由社區驅動,從授權協議上,它們也鼓勵基於已有的技術去做技術創新,而不是重複發明輪子。

的確,從投入產出比來看,花上百億美元去做研發和推廣,與利用國外現成的技術相比,後者更容易,更經濟實惠,從企業短期謀利的角度看,用一個開源的內核,至少不需要進行上百億美元的基礎投入。

但反過來想,為什麼在微軟IE瀏覽器內核Trident之外,谷歌、蘋果科技巨頭們又開發了Chrome瀏覽器內核Blink、Safari內核Webkit、火狐瀏覽器內核Gecko呢?

基礎開發在某種程度上看是費時費力、風險極大的工作。中國互聯網公司並不缺錢,反而相對於費用,中國互聯網公司太缺少自主原創的決心——太追求利益,太急功近利。無論是紅芯火急火燎地宣傳"打破美國壟斷",還是360百般宣傳基於開源項目的創新,背後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功利與懈怠。 前車之鑑告訴我們,任何投機取巧在技術壁壘面前都是無力的,沒有自主權,命運就永遠握在別人手裡,即使強如中興。

自主創新難,特別是在芯片、操作系統、瀏覽器等領域,但也有成功的例外,比如上海中微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在研發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創始人尹志堯帶領團隊,每天近乎工作16個小時,並於2008年,成功研發出用來生產納米級芯片的中微半導體刻蝕機。

與此同時,一批懷揣"中國芯"夢想的企業家業已上路。

阿里馬雲、騰訊馬化騰、紫光趙偉國等先後拆巨資投入芯片研發。近期,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2018年8月14日,董明珠10億註冊新公司——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成立, 正式進軍芯片領域。

目前,在泥沙俱下的市場環境下,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有擔當的企業家為了"中國芯"的夢想早日實現,正在努力踐行使命。同時,我們也深知自主創新的艱難。自主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的努力和支持,尤其在基礎領域的研究需要政府加大科研投入扶持力度,而相關企業也應該摒棄急功近利,紮紮實實做研究。有人說研究芯片相當研究半個原子彈,這句話說明了基礎核心技術研究的艱難。因而需要全國各界攜手,為中國核心技術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