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上的哈密」丝路连亚欧 四海闻瓜香

「心尖上的哈密」丝路连亚欧 四海闻瓜香

「心尖上的哈密」丝路连亚欧 四海闻瓜香

瓜以地名,

地以瓜闻,

哈密是哈密瓜的故乡。

「心尖上的哈密」丝路连亚欧 四海闻瓜香

哈密瓜在哈密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自东汉在哈密设立西域首座屯城,哈密作为“瓜果之乡”代不绝书。同样品种的甜瓜,哈密所产,无论瓜形、网纹、色泽、含糖量、维生素含量、风味口感均胜一筹。

到元朝,威尼斯人马克波罗游历新疆时,“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伊犁的马儿,还有库车的姑娘美如花”,这句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话已经很流行了。哈密之名,正始于元朝。哈密瓜之名,则始于清代。与哈密相邻的甘肃敦煌古称“瓜洲”,清乾隆二年《重修肃州 新志》这样记载:“瓜州之名虽著,总不及哈密之佳,各地移植,其味终逊”。

那位铁齿铜牙敢在乾隆面前舞弄才学的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称:“西域之果,瓜莫胜于哈密”。

民国著名学者刘文海在所著《西行见闻记》中写道:“哈密瓜甲天下,余曾环游世界两次,又足迹几遍全中国,所尝之瓜未有美于此者”。

「心尖上的哈密」丝路连亚欧 四海闻瓜香

哈密瓜之名由康熙皇帝金口御赐。哈密贡瓜并获命名,是清初平定西域、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公元1697年,哈密维吾尔族头领额贝都拉协助清军平息蒙古准噶尔部的叛乱,被康熙敕封为“一等札萨克达尔汗”,这就是第一代哈密回王。1698年冬,额贝都拉奉诏进京陛见。他亲自挑选了精心培育的加格达甜瓜和其他贡品,晓行夜宿50多个日夜,抵达京师。在元旦朝宴上,康熙皇帝品尝加格达瓜,觉得从没吃过这样甜美的奇珍异果,赐名哈密瓜。从此“中华第一蜜瓜”名扬天下。康熙54年随军进疆的张寅在所著《西征记略》中绘声绘色描述了当时贡瓜进京的情景:路逢驿骑,百千为群,人执小兜,上罩黄袄,每人携一瓜,瞥目而过,疾若飞鸟。如此场景,足与盛唐时“飞马贡荔枝”相媲美了。

「心尖上的哈密」丝路连亚欧 四海闻瓜香

哈密瓜全身都是宝。哈密瓜中含有葡萄糖、蔗糖、果糖、维生素A、B、C、蛋白质,可吸收的灰分元素、尼克酸等人体正常生理所必须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养心和保肝。在每一百克哈密瓜肉中含有蛋白质0.4克、脂肪0.3克、钙14毫克、磷10毫克。铁的含量比鸡肉多2—3倍,比牛奶高17倍。维生素的含量比西瓜多4—7倍,比苹果高6倍。含糖量平均保持在15%以上。哈密瓜蒂、瓜叶、瓜皮均可入药,哈密瓜籽镁、钾等微量元素含量高。全国健康素养巡讲特聘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教授何丽这样评价哈密瓜 “红心脆甜网纹香,加格达醇赛梨鲜。补充钾镁数它行,胡萝卜素身上藏。”

哈密瓜独一无二的品质是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条件决定的。哈密农业科技人员多次在哈密盆地、淖毛湖盆地发现野生哈密瓜。专家认定这是哈密瓜演化过程中一个原始类型。哈密地处北纬40—45度之间。盛产瓜果的哈密盆地、三塘湖盆地、淖毛湖盆地属暖温带极干旱地区。大约4亿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的海洋。又大约过了1.5亿年,古天山隆起,大海逐渐退去。在大约距今1.4亿的侏罗纪时期,这里森林茂密、湖沼遍地、恐龙繁生、生机勃勃。3000万年前爆发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又使这里由湖盆变为山间封闭盆地。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被隔绝,气候旱化,泥沙沉积。远古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地质运动,使盆地土层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土壤以潮土和灰漠土为主,土层厚度在1米以上,土壤质地较细,耕层以轻壤、中壤为主,土体中有机质含量高,平均有机质2%,全氮0.16%,速效氮43PPM,速效磷4.6PPM,速效钾271PPM,无论肥力还是速效氮、钾都较好,极宜于哈密瓜生长。干燥少雨,蒸发量大,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百倍,太阳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居同纬度地区之首,年≥10℃积温4000℃以上,远远远高于甜瓜生长发育对积温的要求。5—9月昼夜温差在摄氏15度以上,极利于哈密瓜糖分的积累。哈密盆地北部天山山脉冬季降雪丰富,水源稳定,水质洁净,洁净无污染的水资源是形成哈密瓜精美外观和优良的内在品质的必要条件。勤劳的哈密人民在大自然孕育品种的基础上,不断摸索与总结,培育出享誉盛名的哈密瓜。

「心尖上的哈密」丝路连亚欧 四海闻瓜香

哈密贡瓜栽培技术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是所有的甜瓜都叫哈密瓜,不是所有的哈密瓜都叫贡瓜。文献记载:哈密回王在花园、南湖、五堡辟有专门的贡瓜地,引清甜的泉水灌溉,有代代相传的贡瓜传人。对品种选择、施肥浇水、栽种管理、收获贮运都有特殊的规程。清道光年间,哈密办事大臣钟方编修的《哈密志》“卷之七”载:“……名苏巴什河,设立激水坝,分左右流:一支南流营中,官水磨三处资其水力,又南流过哈密城西,归入南湖;一支西流上墁坡,转流至孔雀园,又引入回城,南出亦归南湖;又东分一支灌溉贡瓜地……”这支水灌溉的就是现在花园乡卡日塔尔贡瓜地。

斗转星移,哈密瓜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但贡瓜种植的“绝技秘术”传承了下来。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贡瓜栽培和灰培瓜种也有这样的记述“此地土暖泉甘而无雨,故瓜味浓厚。种于内地,固应少减,然亦养子不得法,如以今年瓜子明年种之,虽此地味亦不美,得气薄也,其法当以灰培瓜子,贮于不湿不燥之空仓,三五年后乃可用。年愈久则愈佳,得气足也。清末新疆的方志著作《新疆小正》载:“凡瓜甜而美者,皆哈密来也。”“种法不仅灰培,必用苦豆,否则不甘美,他处种者,只见其形而已。”

「心尖上的哈密」丝路连亚欧 四海闻瓜香

哈密瓜传统栽培要经过浇地、犁地、耙地、打瓜沟、播种、定苗、打瓜杈、顶瓜9道程序。当瓜长到5-6片真叶时,在植株下沟壁处挖20-30厘米的深坑,先施入戈壁上一种叫苦豆子的植物作绿肥,上面再施有机肥,然后覆土。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这些肥料将精华输送给了哈密瓜,真可谓“苦尽甘来”!

哈密瓜农过去对哈密瓜种子的保存,采用最原始的办法。选好种瓜,将瓜瓤带瓜籽一同挖出,用泥巴包裹起来,甩到墙上。在日夜更替中,吸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哈密干旱少雨的气候增加了瓜籽的保存期和寿命。瓜籽默默的住在墙上,等待着主人的种植和使用,这一等,也许是一年两年,也许是十年八年,甚至更久远。不管什么时间再播种,只要一接触哈密的大地,它们便能一如最初,将最好的姿态、最好的品质呈现给世人。有学者这样称赞,哈密瓜实在是凝聚了天地灵气和人间智慧精心孕育的世间珍品,无可复制。2014年6月,哈密市哈密瓜栽培与贡瓜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哈密瓜在哈密这片土地上培育、成长了两千多年,原产哈密的哈密瓜传统品种有梨瓜、热瓜蛋、波斯特皮亚孜、锡克尔酥、拜鲜可奇、黄皮可口奇、加格达、青麻皮蜜极甘、启格兰、色力可口奇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研水平的提升,杂交新品种不断涌现。哈密现拥有甜瓜品种资源243个,按农业特征分为特早熟瓜蛋类、早熟夏瓜类、中熟夏瓜类、秋熟瓜类、冬甜瓜类5大类。

2008年,哈密瓜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全国冠以“哈密瓜”之名的甜瓜种植总面积约600万亩,总产量约1200万吨,真正产自哈密的哈密瓜种植面积为7.4万亩,商品瓜总产15万吨。

「心尖上的哈密」丝路连亚欧 四海闻瓜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文化。哈密瓜文化是哈密闪亮的文化名片。哈密瓜的历史、民俗、品种、栽培、品吃、加工;与文学、绘画、舞蹈、音乐、建筑等文化形态的嫁接;与经贸、旅游等产业的融合,文化的芬芳让哈密瓜浓香四溢。哈密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哈密瓜文化主题公园——哈密贡瓜园,哈密本土音乐人创作了《请你尝块哈密瓜》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哈密油画家集体创作了《百瓜图》,手工绘制的百种哈密瓜模、汇集数十种菜式的哈密瓜膳、风姿动人的哈密瓜舞……哈密瓜可吃、可观、可品、可藏,哈密人种出了独具风味的哈密瓜,也创造了独具风韵的哈密瓜文化。文化,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哈密瓜,是最甜蜜而最具亲和力的文化媒介。

自1993年已举办十四届的哈密瓜节数度荣获“中国最具人气旅游节会”、“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节会”。

「心尖上的哈密」丝路连亚欧 四海闻瓜香「心尖上的哈密」丝路连亚欧 四海闻瓜香

文:哈密市委宣传部供稿

图:网络

哈密发布

QQ:2209076510

邮箱:[email protected]

长按识别二维码

「心尖上的哈密」丝路连亚欧 四海闻瓜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