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这个小山村迎来了“山外来客”!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每个人对故乡都会存有复杂的情绪

故乡的山、水、林、路、桥、古井、老屋

……

寄托着浓浓的乡愁

那些看似平常的山水

实则都有着辗转绵长的过往

尤其是散落在京郊山区的传统村落

更是历史厚重

门头沟这个小山村迎来了“山外来客”!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位于门头沟区雁翅镇的苇子水村,便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之一。车子沿109国道,一路向西北行驶,便扎进了大山深处的苇子水村。苇子水村是明清时期的古村落,村落布局依山就势,民居沿着香泉河道两边,上下错落,鳞次栉比,蜿蜒于山谷之间,宛如一幅北方版的小桥流水人家。

门头沟这个小山村迎来了“山外来客”!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苇子水村的历史遗存,不仅仅是古树、古桥、明清四合院,还有世代流传下来的治家古训、四大门风,内涵丰富、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剪纸艺术,以及京西独有的、铿锵有力、韵味深厚的秧歌戏……

门头沟这个小山村迎来了“山外来客”!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山外来客—修志员

门头沟这个小山村迎来了“山外来客”!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 老人讲述苇子水村的历史。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中,苇子水村和其它传统村落一样,面临着破坏和衰落。说起村中传统建筑的日渐消失,村支书高连雨倍感心痛和可惜。近年来,随着村民婚嫁盖新房、改善生活条件翻建新居,村中大量极具传统特色的古建筑被拆除。

门头沟这个小山村迎来了“山外来客”!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 修志员随时用镜头记录古村特色建筑。

门头沟这个小山村迎来了“山外来客”!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 修志员实地测量苇子水村的古井数据。

如何留住传统古村落的记忆?

去年,小山村迎来了山外来客——修志员。

门头沟这个小山村迎来了“山外来客”!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 修志员入户了解村庄发展情况。

门头沟这个小山村迎来了“山外来客”!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 高永珍老人介绍村里传统秧歌戏的头饰。

资料收集、整理,是修志的基础。由于传统村落大多位于深山区,书面资料留存较少,资料收集大多靠村民口口相传。于是,修志员吴海龙和孙宝良俩人成了这个小山村里的常客,每次来都要住上十天半个月。苇子水吃住条件较差,他们自备了方便面、洗漱用具、手电筒、电脑、相机……

门头沟这个小山村迎来了“山外来客”!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 为保证志书的准确性,同一事件修志员要和多位村民进行核实。

门头沟这个小山村迎来了“山外来客”!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 高永珍老人带修志员查看苇子水村高氏先祖最早居住的石堂。

修志不像写小说,可以天马行空,它必须实事求是。

“历史存在于人的记忆之中,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我接触到许多可亲可敬的老人。”吴海龙感叹说,在和村里老人交谈中,一段段逝去的岁月从话语间表达出来,浸润着他们的欣喜和怀念,情至深时老人会老泪纵横、哽咽不语。此情此景,令人深受触动。“然而,我们修志人要时刻保持用客观的、不夹杂任何情感的角度,去记录,还原历史。”为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往往一件小事,也要和多位村民反复沟通、确认,并据此后续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斧正。

村口处、院墙边、古槐下、石碾旁、土炕上……小山村的里里外外,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倾听着古村的“诉说”。

门头沟这个小山村迎来了“山外来客”!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门头沟这个小山村迎来了“山外来客”!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去年本市已全面启动传统村落志编纂工作,涉及全市10个区的44部村志,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志21部,市级传统村落志23部。计划在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定稿,将以志书的形式,记述传统村落的历史演变,帮助人们记住“乡音乡愁”,做到既要“塑形”,更要“塑魂”。目前,苇子水村志已收集资料近40万字。2020年底,将完成发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