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银器皿的制作工艺,科普一下

传统金银器皿的制作工艺,科普一下

金棺银椁

盛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交往频繁,因此这一时期的细金工艺处于鼎盛阶段,唐代中期的首饰制作工艺已经比较完整。《升庵全集》中记载了唐十四法:“销金、拍金、镀金、织金、砑金、板金、泥金、镂金、捻金、戗金、圈金、嵌金、裹金”。这十四法将当时这种独具特色的细工工艺做了简明的概述。这里着重介绍金银器皿制作时使用的几种工艺。

制胎工艺:锤打制胎工艺所用材料多为金银板、片。主要工具是不同形状的锤子,通过镂、墩、闪、光等工序打出器形,为后续錾刻等制作打基础。在制作中先用锤子(木锤、铁锤等)在金、银板、片上打制成胎形。在锤打的过程中先“搂”后“墩”。搂就是用锤子敲打材料成型,墩既窝出器物所需形状。在一块金、银片上不但要锤打出所需的器物,而且在敲打的过程中各部位薄厚均匀,不能有余料。

錾刻:錾花工艺比花丝工艺的历史更为悠久,它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工艺。錾花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时期。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以錾花为主的金器。如:山东沂水出土的金剑柄。战国时期的金银器造型美观,工艺讲究。器物的制作以錾花、镂雕为主。錾花是金银器制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阳錾(在凸出的饰物上錾刻)、阴錾(在凹进的饰物上錾刻)、平錾(在饰物表面錾刻)、镂空(錾出纹饰后将其余部分脱出器物)、戗(用特制的戗刀,戗出素亮花纹)等多种形式,把金器原有的单一色调,通过錾花工艺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展现出多层次的艺术效果。錾花工艺充分运用了錾与抢的手法,使金器中的暗与亮的对比强烈鲜明,更增加了饰物的艺术魅力。錾刻工艺面对的多为金银器制作中的半成品。錾花制作工具有:素锤、小铆锤、木锤、羊角台等,自制胶(黑松香、白土子、花生油)和各种錾子。錾子的种类多达几十种甚至上千种。其中常用的有弯钩錾、直口錾、沙地錾、点錾、套珠錾、戗錾、采錾等。这些錾子都是工匠根据所錾刻花纹的需要自制的。錾刻的表现手法多为阳錾、阴錾、平錾、镂空。其工艺技法为勾、落、串、点、台、压、踩、丝、戗。目前常用的錾刻技法是勾、台、踩、丝、脱。我国唐、宋、辽时期出土的金银器中有许多表面錾刻不同纹饰的器皿。1992年内蒙古辽代耶律羽之墓出土了30余件金银器,多为实用器,保存完好。其中金碗、鎏金银罐、金花银龙纹“万岁台”砚盒等文物表面鸿雁、莲花、人物等图案的錾刻,运用勾、串、丝、戗、落、抬等技法。

花丝:花丝工艺最早始于西汉。西汉后期,历经魏、晋、隋唐直至今日。花丝工艺的材料以不同粗细的金、银丝为主。主要的制作工具有花丝掐活镊子、掰活镊子、绕卷活镊子、掐丝板、制子等。花样丝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素丝、花丝、巩丝、麦穗丝、祥丝等,不同品种的金银丝可制成各类纹饰,如回纹、回字锦、套古钱纹、灯笼空纹和牡丹花、梅花纹等纹饰。花丝的加工技法有掐、填、攒、焊、编织、堆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