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爭排位賽?華爲雲直接跑進了下半場

2017年3月,華為專門成立了Cloud BU,重兵佈局公有云市場,一時眾說紛紜,褒貶不一。

有觀點認為,雲計算是從互聯網中長出來的,沒有互聯網基因的華為做公有云並沒有什麼優勢。2017年,恰逢公有云市場大熱,馬太效應趨於明顯,公有云的賽道上已經足夠擁擠,華為這時候起跑,有些晚。

然而,公有云經過十年發展,這條越來越擁擠的賽道上卻出現了分岔口。

一個方向是繼續沿著互聯網的路徑奔跑,以長尾效應取勝;而另一個方向,則是奔向傳統的企業和政府客戶,去實踐經典的二八原則。

在這條新賽道上,我們見到了一個悶頭衝刺的華為雲。

在《IDC MarketScape:中國政務雲市場廠商評估,2017》報告中,華為雲在現有能力、戰略和市場表現三大維度均排名第一,一時贏得業界矚目。

不是你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

在2017年的公有云市場,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下半場”。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確,2017年,眾多公有云玩家紛紛加大了對企業級市場的投入,而華為雲也提出了“Cloud 2.0”的概念,即雲服務正從互聯網原生應用到企業/政府成為雲化主角。

不管是“下半場”也好,“Cloud 2.0”也好,實則殊途同歸。

雲計算經歷十年發展,單一的雲越來越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多雲”、“混合雲”正成為必然趨勢。大中型企業、政府客戶在積極建設私有云的同時,對於公有云的需求也日趨強烈,或是用於承載新興的互聯網應用,或是用於容災備份,這些頭部客戶的需求為公有云開闢了新的戰場,指出了新的發展方向。

華為雲並不打算在“上半場”趨於結束的時候奮起直追,而是從一開始就直接奔入了“下半場”,以企業雲和政務云為主要方向。對於華為雲來說,公有云市場的“排位賽”遠未結束,甚至說這場角逐才剛剛開始。

華為雲的“12345”密碼

儘管將重心放在了企業雲和政務雲,但並不意味著華為雲放棄了廣泛的中小企業市場,華為雲給自身的定位並沒有那麼死板。

“聯接企業現在與未來”,是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親自提出的Slogan,這是華為雲的基調,也是華為雲的目標。華為雲將“企業”分為兩類,一類是小企業,一類是已經成長起來的大中型企業。

還在爭排位賽?華為雲直接跑進了下半場

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

對於數據從零開始積累的小企業,華為雲希望成為伴隨其成長的合作伙伴,持續提供開放的新技術,解決企業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預算可控,如全球化,讓企業持續面向未來。

對於存在大量傳統系統和數據的大中型企業,華為雲希望通過技術手段解決他們的諸多挑戰,包括如何向目標架構演進、如何利用數據、如何讓現有的組織和人員變得更加敏捷靈活等,讓大中型企業從現在走向未來。

明確了目標和方向,2017年,華為雲很快就有了收穫。

據鄭葉來介紹,2017年華為雲銷售收入達到5億美元,其中還不包括華為內部使用華為雲的收入,華為雲的用戶數和資源使用量有3倍的增長。

從客戶上看,越來越多的國際、國內大中型企業選擇了華為雲,如東風本田、大連軟件園區、上港集團、大智慧、新再靈科技等客戶選擇華為雲承載其創新業務,為其在各自領域的“+互聯網”數字化轉型提質增效。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公司、中外運集團、法國標緻雪鐵龍汽車集團等一批全球500 強企業客戶選擇了華為的合作伙伴公有云。

在生態上,華為雲簽約了四家“同舟共濟”合作伙伴,包括中軟國際、軟通動力、豬八戒、拓維,實現了SAP、微軟和達索等全球合作伙伴在華為雲落地。如今華為雲夥伴總數已經超過2000家。

華為雲服務也從2016年底的10大類45個增加到14大類99個,上線包括製造行業數字化轉型、EI企業智能、SAP、HPC、軟件開發雲、雲上辦公、電商、遊戲等50+解決方案。

當然,僅靠方向正確還不足以支撐華為雲的高速增長,鄭葉來用“12345”五個數字道出了華為雲快速發展的關鍵“密碼”。

“一片黑土地” :華為雲要做夥伴的應用、內容和雲生長的“黑土地”,致力於成為智能世界使能者,聯接企業現在與未來——無夥伴,不成雲,唯有同舟共濟,才能共贏生態。

“二個主戰場” :在Cloud 2.0時代,華為雲以企業雲和政務云為主戰場——緊跟趨勢,直接進入“下半場”,將自身從芯片到生態全堆棧的能力、以及自身服務企業的經驗以服務的形式開放。

“三個我不碰” :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自我約束,劃定清晰的業務邊界,讓合作伙伴安心,讓政企客戶放心。

“四個都統一” :華為雲具備“統一架構,統一API,統一服務,統一生態”——未來就緒,讓用戶能夠更加便捷的步入混合雲。

“五朵雲之一” :華為雲做全球五朵雲之一,長期承諾戰略投入公有云——可持續發展,做客戶長期的合作伙伴。

“剛開始做公有云的時候,我們內部很多人也是糊里糊塗的”,鄭葉來坦言。如今,華為雲已經不再迷惑,用“12345”構建了獨特的差異化競爭力,在激戰正酣的公有云市場甩開了大步。

2018,推動AI與場景結合

當前沒有一家公有云廠商不在積極佈局AI,華為雲也不例外。

談起AI,鄭葉來說很直接:“現在人工智能在中國被娛樂化、泡沫化,人工智能並不是做幾個應用,搞幾個App”。在鄭葉來看來,AI的核心有兩點:其一是與企業實際應用場景相結合,其二是經濟成本效益。

全球正在進入第四次技術革命,AI則是這次革命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如若AI一直“飄在天上”,是無從真正驅動這次新革命的,所以AI一定要落地。

2012年,華為成立了堪稱“神秘”的“2012實驗室”,下設的“諾亞方舟實驗室”主要圍繞人工智能展開研究,方向包括基礎理論研究、做使能器來改造華為的流程管理、研究人工智能的相關產品等。

2017 年9 月,華為雲在全聯接大會正式發佈EI企業智能(Enterprise Intelligence),提供三大類(基礎平臺服務、通用服務、行業場景解決方案)30 多個企業智能服務,如深度/機器學習、圖引擎服務、文字識別、人臉識別、智能物流、智能製造等服務。

華為自身就是人工智能與應用場景結合的練兵場,並已獲益頗豐。

在全球倉儲方面,華為雲EI服務能力提升20%的分揀裝箱效率,物流使用EI做路徑規劃可節省例外開銷成本30%;通過華為雲OCR表單識別服務,華為已經實現海關報關單據自動化 ,錄入效率提升10倍,減少200+海關報關專職人員;此外,華為雲EI還已被應用於智能通信、文檔機器翻譯、防盜監控、精準營銷、客服機器人、華為商城安全運維等業務。

本質上,華為雲EI就是要把華為多年來通過AI解決華為公司內部生產、物流、供應鏈、終端等領域問題所積累的一些相關的能力、知識和方法分享給更多企業,與企業應用場景相結合,幫助企業實現智能化。

目前,已經有大批大中型企業選擇了華為雲EI,如深圳交通大腦、太平洋保險、招商銀行、醫藥零售巨頭九州通、迅達電梯、新再靈、拓斯達等。其中深圳交警和華為雲聯合打造的智慧交通解決方案獲得了中國道路交通安全協會頒發的“2017年度道路交通安全創新產品獎”。

除了與企業應用場景的結合,經濟成本效益是AI的另一個關鍵要素。

鄭葉來認為,通過軟件硬件一起創新,才能讓人工智能的經濟成本效益最高。“未來的競爭是全棧的競爭,從芯片、硬件、軟件、解決方案,差一塊你的水桶就沒有水了”,鄭葉來指出,採用通用硬件來做AI,性價比會很差。

在2017年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推出了新一代智能雲硬件平臺Atlas,專為公有云、AI、HPC、視頻等新業務而生,採用GPU、FPGA等異構計算資源,相比傳統x86服務器實現十倍AI性能提升。此外,針對AI,華為已經具備從AI芯片、硬件、軟件到服務的全棧能力。

鄭葉來表示,讓AI與應用場景深度結合、提升AI的經濟成本效益,將會繼續成為2018年華為公司的重點。

此外,在2018年,華為雲將在“泛在”智能、“泛在”聯接、全棧能力優化、生態平臺建設等方向重點發力,繼續提升華為雲的能力。

不看對手,看客戶

對於Cloud BU這個新成立的業務單元,鄭葉來並沒有為2018年定下明確的數字目標,但是很有信心:“我相信2018年我們華為雲,尤其公有云這塊增長一定超過2017年。”

如今,公有云市場格局初定,那麼,華為雲還有機會麼?

“六年前我們做IT,沒人覺得我們會做得起來”,曾經出任六年華為IT產品線總裁的鄭葉來回憶說。結果,六年過去,華為IT產品線的實力已經被業界所公認。

華為雲有著和IT產品線類似的開始和境遇。“連食堂賣饅頭的師傅都覺得來不及了”,鄭葉來笑談。因此,鄭葉來為團隊提出了一個要求:“眼睛盯著客戶、盯著趨勢,別把眼睛盯著對手。”

結果,華為雲在2017年用成績回應了置疑,鄭葉來認為,其實成功經驗就一條:“摒除浮躁的東西,不衝動;做主人公,沉下心來,沉住氣,解決客戶的問題,客戶就一定會選擇你。”

在華為,不看對手悶頭猛跑,最終卻跑贏了所有對手的例子並不鮮見。當公有云市場角逐進入政企客戶雲化為主導的下半場,更具“企業味兒”的華為雲無疑迎來了更大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