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拉:風口之上,時代之下

風口之上

近些年,新能源發展的勢頭,似乎是打造了一個公平而優渥的起跑線:全新的研發技術、標準、佈局,拉開了齊頭猛進的時代序幕。

2010年起,國務院開始“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銷量從次年的8159輛到2017年77.7萬輛,速度增長率翻倍更迭。今年6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銷量61,692輛同比上升123.1%;累計銷量同比上升210.4%至268,292輛。

銷量猛增的背後,政策紅利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風口。“雙積分”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了長效機制,“藍天保衛戰”對汽車的綠色環保提出了新的要求。前些年新能源補貼節節上升,造就了國內汽車行業新能源產品的層層更迭。2016年補貼了26.4萬輛新能源汽車,金額總計381億元,更達到一個現象級峰值。

風口之上,任何奇蹟都可能被創造。

一方面,新勢力PPT造車行為不斷被詬病。截止目前,立項的新能源車企近500家,但上半年造車新勢力僅僅交付了4544臺。而從量產的品牌來說,交付數量面臨瓶頸,更面臨著巨大虧損(蔚來汽車被爆2018年預計虧損51億元),都不是良性生態。有知名評論員對其“三觀不正”進行了指責:動機不正,藉助新能源汽車造勢有圈錢之嫌;利用政策騙補或跑馬圈地;都想成為特斯拉卻沒有民本民享的造車理念。”

歐拉:風口之上,時代之下

另一方面,傳統車企往新能源方向轉變,其話語語境和出行場景之間被打通。在產品層面,動力路徑的多元化又意味著這並非一蹴而就的簡單之事。混合動力HEV、插電混合動力PHEV、純電動BEV和燃料電池FCEV等多個選項,產品形態被不斷鋪開;在技術投入層面,國外眾多汽車品牌也進行了產業再整合:奧迪現代合作研發氫燃料電池,日本車企統一戰線瞄準固態電池……

而新能源汽車好戲輪番登場之際,姍姍而來的長城汽車終於亮出了手中的新能源王牌。

晚來者“歐拉”

7月,長城寶馬聯姻,以新能源汽車名義的合資再度掀起的浪潮,新建立的“光束汽車”將推進生產全電動MINI。而在聯姻宴上,另一個重要角色出場——長城新能源電動汽車歐拉發來賀電:你好MINI,我是ORA。

歐拉:風口之上,時代之下

前者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明星單品,後者是初來乍到的新能源產物,而這次會面,卻以表兄弟的身份,出現在了寶馬長城在新能源領域聯姻的高光時刻。

時間上的晚,並不代表時機上的晚。熟悉歐拉品牌的人,會知道TA其實並非後來者:從4月份的北京車展上,歐拉汽車便亮相了IQ系列和R1、R2車型;追溯到更遠,2009年,長城汽車就設立了“歐拉新能源汽車特別小組”,投入近100億研發新平臺和新車型。漫長的時間線,正是長城十年磨一劍的造車成果。而這一點,與熱鬧哄哄的新勢力大相徑庭。

歐拉:風口之上,時代之下

在平臺技術儲備方面,歐拉誕生於全新的ME平臺,有效的控制了整車的駕駛感受、可靠性、預裝性以及安全性。這個智能模塊化平臺亮點很多,比如主被動安全、電安全、最大化空間、電驅動系統效率最大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等電動產品的痛點解決方案。

在全產業鏈方面,長城為歐拉提供了深厚的基礎條件。首先在上游投資了澳大利亞的鋰礦資源,並設有蜂巢電池研發和製造中心;在新能源領域已經建成電芯、機理分析、PACK、BMS試製試驗室以及電池試製車間、試驗中心等,在韓國京畿道城南市、奧地利下奧地利州和德國法蘭克福建立了新能源技術研發中心;此外,長城汽車還是中國汽車自主品牌中唯一的國際氫能委員會成員,其它如寶馬、奧迪、奔馳、豐田和通用等全是國際著名汽車企業,長城內部的氫燃料研發中心已經建立多年。

醞釀和沉澱,在如今喧囂的汽車圈不可思議、特立獨行。然而正是這樣的沉澱,才會覺得這正是長城——作為技術派的固執和厚重。

前衛與科技

為何起名為歐拉?

看到這個名字,很多人會想起有名的歐拉公式。萊昂哈德·歐拉是18世紀全球著名數學之父、著名物理學家,小行星歐拉2002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被人盛讚到“讀讀歐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師。”

歐拉:風口之上,時代之下

而致敬這一偉大學者的名字,長城並非空穴來風。特斯拉亦是如此,“同款”名字致敬的便是交流電大師尼古拉·特斯拉。除了厚重而博學的歷史積澱,歐拉更有自己獨特而鮮明的含義——

OPEN代表著開放的、商業模式合作共贏的,RELIABLE代表著可靠的、高品質的,動力和里程無焦慮,ALTERNATIVE代表著非傳統、為純電而生,ORA中文發音又有OK的意思,它包含著一切變好的願景,代表著長城汽車對於新能源產品的底氣和期許,以及對綠色出行和未來發展方式的思考與努力。

歐拉:風口之上,時代之下

用一個新能源品牌給消費者市場創造更好的出行體驗,顯然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新能源不是簡單拿一款燃油車,把發動機拿掉,換上一塊大電池,新能源汽車必須徹頭徹尾是新的,必須是這種理念造出的汽車,才能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驚喜和體驗。”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一語中的。所以歐拉摒棄了燃油車的造車沉澱,無論平臺還是技術研發,都是從零起步。這和WEY、領克等另起爐灶的初衷相似,這是一種與傳統意義上的割裂與成長,更是不破不立、自成一派。

而這樣的變革,究竟徹頭徹尾在哪裡?三個字可以解釋:科技感。

歐拉的設計總監中島敬曾說過:“從設計理念上我們儘量讓歐拉簡單化,因為越簡單越能表現出更多的內涵”。如果熟悉喬布斯的人,會驚覺這段話和後者的設計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蘋果的核心優勢就是知道如何讓複雜的高科技為普羅大眾所理解,隨著科技日趨複雜,這一點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歐拉:風口之上,時代之下

雖然我們現在不能預判歐拉就是新能源圈的“蘋果”,但如果在北京車展上看到過歐拉品牌的實車,一定對其外觀設計有深刻的印象——歐拉產品定位於“智能移動艙室”,前臉採用了更具未來感的封閉式格柵設計,車燈更加線性化和符號化,側面線條柔和、圓潤;採用乾淨的車身色彩對比來體現形面的簡潔感……這些共性特徵其實意味著品牌向科技化產品的道路進化。

而這正好踐行了勞斯萊斯品牌設計總監Giles Taylor曾對簡約之美的描述:“最成功的設計,用三四條線就能將其覆盤。”

科技感,正是歐拉品牌最貼切的描述,而它面對的,也將是在消費升級背景下注重生活品質、有獨特眼光的新銳人群,是年輕化的潮流群體。

其實無論是到來時機,還是悶頭做技術的行為,都難以把歐拉品牌的初心歸入普通的新能源造車行列。但正是這樣的歐拉,在新能源的時代風口前,才顯得彌足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