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40度仍然坚持手术,这位“下沉”专家执着深耕,交出了让基层百姓满意答卷

高烧40度仍然坚持手术,这位“下沉”专家执着深耕,交出了让基层百姓满意答卷

一千多个日夜,200多台手术,他拯救了不仅仅是患者的生命,更解决着基层众多临床问题,改变了整个放射科的面貌。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嵊州分院,一位位“下沉”专家们,正用心血和汗水,让尖端的医疗技术、优质的管理理念等扎下根来。

今天,我们就走进一位普通却不平凡的“下沉”专家张鑫。

“下沉”专家,突然倒下

8月8日晚9点,忙碌了一天,正在宿舍休息的浙大一院“下沉”专家张鑫,被一通紧急会诊的电话叫出了门。

急冲冲地赶到急诊科,张鑫见到的是一名肾动脉取石后大出血患者。

一阵紧锣密鼓地会诊、安排手术……当做完手术,跨出导管室,已是深夜11点多了。

张鑫脱下沉重的铅衣,竟没有如常的轻松,他感觉头昏脑胀,两条腿像灌了铅般沉重,心中迷糊地想着大概有点中暑了吧。于是疲惫地回到宿舍倒头大睡,出了一身大汗。

次日早上,餐厅,放射科副主任刘义平遇见张鑫,感觉素日敦厚壮硕的小伙子竟是满脸疲色,便关切地问候了几句。吃完早餐,张鑫来到科室,早会、读片、全科会诊……。

8月9日上午8点30分,张鑫如常地走向导管室,准备进行一台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他边走边一路给徒弟裘华峰讲述着昨夜急诊手术治疗的心得与今天手术的治疗方案。

走进手术室,套上介入用的铅衣,张鑫就感觉身体不太对劲。他是个怕热的人,平时二三十斤重的铅衣穿在身上,不一会就会汗流浃背,今天不但没流汗,还止不住地发冷。实在撑不住了,张鑫只得让裘华峰继续手术,自己想先在旁边休息一下。

8点58分,导管室护士王小芳急急忙忙地告诉刘义平副主任:“张老师倒下了,高热、寒战。”刘义平急忙冲到导管室,张鑫已经躺倒在门口的沙发上了。

高烧40度仍然坚持手术,这位“下沉”专家执着深耕,交出了让基层百姓满意答卷

(张鑫医生躺在手术室门口的沙发上)

躺在手术室门口,要做徒弟的后盾和靠山

大热的天,严严实实地裹了一床大被子,整个人还不停地发抖,神志也开始模糊,但张鑫仍坚持着不愿意离开。因为,他惦记着里面的手术病人,记挂着徒弟裘华峰还未独立开展过手术。

“师傅在身边,胆子大,心里有底,不怕。师傅不在身边,术中的判断就要完全靠自己了,这是非常考验人的。”躺在手术室门口的张鑫这么想着,努力地提着口气。他一定要坚守在这里,做好徒弟的后盾和靠山。但是,随之整个人休克,喊他毫无反应,一量体温已高达40.1℃。

刘义平一边打电话给急诊科,让顾向荣医师赶紧过来,一边急忙向陈俭副院长汇报。王小芳也急忙将情况汇报给了外出征兵体检的放射科主任卢晓林,卢主任一边在电话里“指示”:“你们一定要将人给我盯牢看好了!”一边急急忙忙往回赶。

张鑫被紧急送到急诊室,陈俭副院长也立即赶了过来,心电监护仪上显示心率达140多次/分钟,怀疑肺部感染,结果CT显示情况还好,于是进行紧急输液。

直到中午,张鑫才从昏迷中醒来,一睁眼就看见卢主任坐在身旁。见张鑫睁眼卢主任就拍拍他的手道:“你晕倒了,高烧40.1℃,具体情况要等化验结果出来。裘华峰很不错,手术完成得很好,等你身体好点,我再让他给你汇报手术情况,你就放心吧。身体不舒服,就别说话了。你想问的我都知道,所以一口气都告诉你了,现在你就安心休息吧,我在旁边陪着你。”说着,递上从家中特意煮来的绿豆汤。

整个下午,卢晓林寸步不离地守候在张鑫左右。而卢晓林的夫人——科教科科长张小平得知张鑫生病后,也“严令”丈夫一定要将其照顾好。

其实,那天张小平自己也是重感冒在家躺倒了。张鑫心中着实过意不去。

高烧40度仍然坚持手术,这位“下沉”专家执着深耕,交出了让基层百姓满意答卷

(徒弟首次独立开展复杂手术)

身处异乡,“下沉”医生感受大家庭般的温馨

下午四点多,原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的主委许顺良教授来院授课,重情重义的张鑫还强撑着病体,手上打着吊针参与接待和听课。

“一方面,许教授远道而来,我要尽好“半个”地主之谊,另一方面老主委的《胸痛三联症的心血管影像表现》课程确实好,正是我十分感兴趣的。”张鑫如是说,尽管心中提着一股劲儿,但奈何身不由己,坚持听完课,并安排好许主委回杭,实在撑不住了,只得躺下休息。

卢晓林一边心疼地数落,一边仍陪在身边,细致地照看。一直到夜里11点多,另一位朋友赶来接替,卢晓林才在再三催促下回家。

事后,张鑫深情地说:“呆在这里,心是暖的。身为一名医生,却没有好好地注意自己的身体,这很不应该。我这一病,把整个医院上下都牵动了。放射科同事都跑来探望我,医院吴建平院长等领导第一时间赶来慰问,卢主任更是像兄长一样一直陪侍左右,就连实习生小许、保洁大妈也热心地相帮着忙前忙后。这些都让我这样身处异乡的“下沉”医生感到了大家庭般的温馨。”

随后,张鑫又激动地说:“而最最让我欣慰的是:徒弟裘华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考验中,完美地呈上了答卷。后来我仔细看了手术记录也询问了他的手术思路,和我的思路是一样的。这代表着这位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已经可以正式地、独立地开展一些介入治疗工作。这无形中是对我两年多带徒成绩的一个肯定,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

“下沉”两年多,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

“下沉”两年多,我终于将我带来的技术在这里真正落地生根了。我最终是要回去的,而裘华峰是这里的。现在,哪怕我回去了,也安心了,嵊州的病人也可以真正地享受到同等的、同质的医疗服务了。”话里话外透露出的,不仅是为师者的拳拳之意,为医者的仁爱之心,更是身为“下沉”专家的那一片有使命、有担当、有情怀的赤子情怀。

两年多来,张鑫无数次地往返在嵊州—杭州两地之间,多少次地深夜奔赴,多少次地被迫中断休假,抛妻别子、远离双亲,千里奔赴就为了抢救危在旦夕的病人。

这个老是挂着一脸笑容的江苏汉子,完全将嵊州当作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率真、耿直、朴实的品性,使他待人始终满腔热忱。一来就和大家打成了一片,现在不仅能听得懂嵊州话,也能简单讲几句了。不光是放射科的同事们对他是满心满眼地接纳,凡是他接触过的病人,都十分喜欢他。我就曾不止一次地从亲朋好友口中听说他的好,仿佛,他将他的医术和医德都溶进了他糯糯的笑容里了。

卢晓林主任说起这位“小老弟”更是满脸嘉许:“张鑫一来,我们就相处融洽,他性情爽直,不倨傲、不藏私,很实在、很接地气。人都是相互的,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么一个实心实意为我们嵊州带来好技术的好专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对他好呢?他干活每次像个拼命三郎,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毫无保留地奉献。都把嵊州当家了,就像这次,他在这里病倒,身边没个照顾的人,那我就是他的家人,照顾好他难道不是我这个家人的职责吗?”

说着,卢主任还狡黠地一笑:“况且,我可是还奉了夫人‘懿旨’:“张鑫在嵊州一个人,既然生病了就一定要好好照顾,什么时候盐水挂好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不许偷懒’!”

被张鑫亲昵地称为“嫂子”的张小平科长说起张鑫,满脸都是长者的“慈爱”:“张鑫是个很好的小伙儿,脾气好、人缘好。待人真诚爽直,不仅浙一本院的同事喜欢他,我们大家都喜欢他。”

接着她又“宠溺”地说:“他是个十分重情重义的人,我去杭州进修或者开会,如果他恰好回杭州,就一定要赶过来请我吃饭,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执着深耕,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生活总是琐碎,但细节却在不断丰富我们的感受。生活总是平凡,而突如其来的一些事件,总是会成为一块磨刀石,砥砺出生命该有的价值和光华。

记得有人说过:“这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仰望星空,而是对日常生活的信仰,在日常的琐屑中践行自己的信仰,重新发现一份完整的生活。”

“下沉”而来的张鑫,正用心血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让自己的期望和梦想以种子的姿态扎下根来。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肿瘤性出血、外伤性脏器出血、产后出血、肢体出血、肝脾肾脏出血,用介入微创栓塞治疗快速止血抢救生命;用改良型PTO方法治疗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

一千多个日夜,200多台手术,拯救的是如许患者的生命,解决的是众多临床的疑难问题,改变的是整个放射科的面貌。

从过去仅仅是诊断到现在的临床治疗,张鑫开启了嵊州放射介入治疗的崭新时代。而这一次,徒弟裘华峰也以出色的成绩,跨出了成长的第一步,也为张鑫的这份执着深耕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而以卢晓林夫妇为代表的嵊州人,也敞开胸怀将这位异乡人深深地接纳。他们彼此间的亲厚、亲密,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尊重和包容、理解和关爱、善意与融洽……

这场事件,我相信,必然会像岩画一样镂刻在几人的心版上。“双下沉,两提升”是政府的一项政令,总是有一群心怀大爱,使命担当的人,身体力行地将其做成一件件有温度的事,而正是这种温度、这种力度,在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在变革中不断地前进。

高烧40度仍然坚持手术,这位“下沉”专家执着深耕,交出了让基层百姓满意答卷

新闻+

2000年至今,浙大一院不断探索实践医疗联合体,通过托管、协作、合作、专科联盟及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等多种形式,构建以浙大一院为核心的医疗联合体。截至2018年8月,已托管北仑、嵊州、景宁、三门、浦江、缙云、义乌、常山8家医院,协作医院83家,与省内外206家医院、3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远程联网。

自从浙江省提出建设“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要求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和医务人员下沉到基层,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以来,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中,闪现着一众优秀的“浙一身影”,浙一人正用自己的行动向社会传递“浙一精神”、诉说“浙一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