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故事|古鎮塘棲

塘棲鎮,位於杭州市餘杭區,距市中心約20公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使其成為蘇、滬、嘉、湖的水路要津,歷朝歷代,塘棲均為杭州的水上門戶。

如果不是在運河邊上班,也許我也不會去關注水鄉眾多的江南,有這麼一個小小的古鎮,她沒有烏鎮、西塘、周莊有名,甚至很多人聽到這個名字都以為是說錯了,會糾正一句“你說的是西塘吧?”

一個初春轉暖的週末,我特意去領略了這個不同於其他小橋流水人家的古鎮,感受她的別樣風情。

從武林門運河水上巴士碼頭坐船,一路向北。船離開杭州市區,越往前,你越會發現郊外的美。蔚藍的天空飄著幾許白雲,偶爾能見兩岸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不時還能看到三兩隻水鳥在兩岸楊柳上棲息,時而拍打翅膀在水面覓食,時而駐足水面,悠然自得。

運河故事|古鎮塘棲

塘棲御碑碼頭

塘棲是個標準典型的江南水鄉,在北宋以前為一漁村,到明清時期則富甲一方。古鎮因水成街,以廊簷、美人靠、72條半弄、36爿半橋而聞名於世。現有7孔廣濟長橋、乾隆御碑、郭璞古井、市南街廊簷、老巷、古宅、水北明清一條街等遺存保留尚完整。

塘棲的古建築頗具特色,那些明清建築,深宅大院皆高築封火牆,隱於弄內,引申出一條又一條的陪弄,據說舊時全鎮共有弄堂七十二條半。

鎮上的街面全都沿河而建,落成在屋簷裡面,俗稱“過街樓”。為方便那些從水路而來的客商們休息,在那沿河的一面還都建有一長溜美人靠(塘棲人稱這為“米床”)。那一條條河道一條條街,全都用高高低低的石橋相連,全鎮共有石橋三十六爿半。最有趣的是,就連那些高高低低的石橋上,都十分講究地搭有橋棚,使得來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曬不到日頭。這廊簷街之廣、之盛,在江南水鄉可以說找不出第二家,名震整個江南。有俗語稱:“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怪不得,連豐子愷先生家鄉桐鄉石門的一句歇後語都以塘棲的廊簷街為內容,叫做“塘棲街上落雨——輪(淋)不著”。

運河故事|古鎮塘棲

廣濟橋

來到塘棲,不得不說這廣濟橋,可以說塘棲是有了廣濟橋才開始繁盛的。相傳,廣濟橋始建於唐代寶曆年間,明朝時橋毀,後於1498年復建。橋水平全長78.7米,橋面兩段寬6.12米,頂寬5.2米,南北各設踏步80級,中孔跨徑15.69米,矢高7.75米,其餘六孔南北對稱。石欄板素面,欄板兩端為捲雲紋抱鼓石,共有望柱63根,四角望柱上刻覆蓮。廣濟長橋勢如長虹,造型秀麗,歷經500餘年仍雄踞京杭大運河之上,成為歷史滄桑的真實見證,連同江南的富庶、繁盛,和著槳聲、船伕號子聲寫進了京杭大運河500年的興旺漕運史中。

廣濟橋作為運河申遺的遺產點,橋上的一磚一石,都是跨越世紀的美麗。它是塘棲古鎮的中心,市鎮都圍著它,如今的它一手牽著古色古香的水北街,一手繫著時尚新潮的水南街。“左岸歷史,右岸未來”的格局在廣濟橋畔和諧共生,相得益彰。

如今的塘棲,早已是杭州北部的一個經濟、旅遊重鎮,其“魚米之鄉、花果之地、絲綢之府、枇杷之鄉”之美譽名冠一時。

本文為:"我身邊的運河故事"(浙江段)徵集發佈活動來稿

運河故事|古鎮塘棲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是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者,也是運河歷史故事的講述者,更是文創產業搭建的探索者,關注我們,你將體驗到更有趣的文化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