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的胜利,反而体现出阿拉伯帝国的孱弱


怛罗斯之战,这一历史影响并不大的战役,在现代网络上却争议纷纷。许多人甚至认为如果唐军在此战取胜,将可以阻止新疆乃至中亚的伊斯兰化。而以冷兵器吧为首的崇洋媚外团体则热衷于通过吹捧怛罗斯之战中的阿拉伯军来贬低古代中国。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爱国小将们提出的阿拉伯军有十余万,且经过苦战才得胜的说法当然是无稽之谈。稍有军事和世界地理常识者,就能看出其中的猫腻

怛罗斯之战的胜利,反而体现出阿拉伯帝国的孱弱

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统治核心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离开怛罗斯之战的发生地中亚十分之遥远,又远隔高耸崎岖的伊朗高原,况且西线还遭遇拜占庭帝国的威胁,如何能轻易动员十余万大军?

固然,阿拔斯王朝得以推翻倭马亚王朝而建立,颇得到呼罗珊(位于伊朗东北部和中亚西南部,离怛罗斯之战发生地不远)人并波悉林之力。然而怛罗斯之战发生之前,初创的阿拔斯王朝面临叙利亚的大规模叛乱,不但核心地区兵力吃紧,原本就数目不多的呼罗珊驻军,也不断被抽调回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作战。

很显然,此时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在中亚面临一个守备空虚的局面。

与很多人所认为的相反,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主动挑起。

由于高仙芝的一系列的错误行为,使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大下降,“由是西域不服”。石国王子逃到诸胡部落,将高仙芝欺诱贪暴之事遍告诸胡昭武。诸胡部落大怒,就暗中联合大食国,想要将唐朝的势力赶出中亚。高仙芝获知此事后,心中不安,遂决定先发制人。

在高仙芝看来,不仅阿拉伯陷入内战,吐蕃也在之前与唐的战争中被压制,突骑施衰落而葛逻禄还不够强大。如果在此时西进,则可能收到超乎想象的效果。

当然,高仙芝考虑更多的,并不是大唐的长远利益,而是自己的名望和战功。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边将也往往滥开边衅逢迎上意,甚至攻击对唐友好的部族,乃至杀良冒功。

在怛罗斯之战之前,高仙芝就已经有不少劣迹。

当时地处中亚的石国(昭武九姓之一,都城拓折城,在今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处丝绸之路,农业发达,居民善于经商,可谓富甲西方。高仙芝垂涎于石国的财富,想要掠为己有。天宝九年,高仙芝诬告石国王“无蕃臣礼”,领兵前去讨伐。

其实石国与唐朝关系还是不错的,据《册府元龟》卷971记载,石国对唐朝一直朝贡不断:天宝二年(743年),遣女婿康国大首领泰染缅献方物;天宝五年(746年)。遣使献骏马十五匹,石国副王伊捺吐屯屈也遣使献方物;天宝六年,遣使献马,天宝八年(749年),还派王太子远恩入关朝觐。对比西域各国,石国国王对唐朝的态度可以说是比较恭顺和真诚的。

石国国王那俱车鼻施继位之后,因为对唐朝忠诚,曾被唐玄宗册封为怀化王,并赐予优待和免罪的证明——铁券。所以当唐军到来后,那俱车鼻施同意高仙芝的约和。高仙芝假意派人先与石国约和,然后趁乘其不备,出兵掩袭,俘虏石国国王及其部众。随后高仙芝纵兵杀掠,甚至连老弱病残都不肯放过。这次行动,高仙芝共获石国“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高仙芝从石国回军的途中,又诬蔑突骑施反叛,攻打了突骑施,俘虏了移拨可汗。

与石国一样,突骑施也是当时西域各国中与唐朝关系最亲密的国家之一。石国与突骑施的被攻打,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抗,唐军因此大肆镇压,被害者除石国的老弱之外,多为在石国贸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于是,高仙芝在向朝廷报功时又多了一项“破九国胡”。

天宝十年(751)正月二十四日,高仙芝入朝,献其所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今青藏高原)酋长、石国王、朅师王。那俱车鼻施行至长安的西北的开远门时,被唐玄宗所杀。移拨可汗也被处斩。唐玄宗以高仙芝功勋卓著,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大概是不长时间,唐玄宗识破了高仙芝西征的底细,包庇了高仙芝,没有治他的罪,所以高仙芝及其部下虽有灭国之功,但却没得到重赏。不久,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武威太守,并代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欲将其调离西域。但由于安思顺讽劝部下“割耳捴面”苦苦相留。此时监察御史裴周南也上奏,故此令未能成行,遂改任右羽林大将军。

故此,与很多人所认为的相反,高仙芝此人虽然有一定军事才能,充其量不过一良将而已,绝非什么稀世名将,而且利欲熏心,品德败坏,此人镇守西陲,绝非大唐之福。

这样的对手,简直是满身破绽。阿拉伯帝国击败这样一名唐朝大将,并没有多少可以吹嘘的,我们且看高仙芝如何将唐军带入失败的深渊。

高仙芝的兵力包括几乎倾巢出动的安西军(不到三万人的安西军出动了二万人),加上葛逻禄人和拔汗那人的援军,合计接近三万。

阿拔斯王朝的呼罗珊总督并波悉林当时不过拥兵一万二千人,又要镇守各个城市,兵力其实极为窘迫。然而之前高仙芝在中亚的大肆杀戮激起了中亚土著的公愤,粟特人、突厥人、波斯人纷纷加入并波悉林的军队,并波悉林成功招募了一支与高仙芝兵力旗鼓相当的队伍。

并波悉林并未亲自出战,而是坐镇自己的老巢木鹿,然而他在战略上比高仙芝技高一筹,无疑是阿拉伯人得以取胜的关键。

并波悉林首先派遣一支骑兵轻装疾行,驻扎到高仙芝的必经之路怛罗斯城当中。赶到之后,发现城内有驻军的高仙芝马上展开围攻。

大概高仙芝低估了城池的坚固程度与阿拉伯军队的守城能力,所以久攻不下,平白消耗了己方的锐气和体力。

大概高仙芝还在怀念自己攻打小勃律时,半日攻下连云堡的神勇,不过并波悉林也是当世良将,此人练出来的军队,作战能力实在不是小勃律那群弱兵可比。

并波悉林部将齐亚德·萨里率领军队,趁着高仙芝攻城,迂回到高仙芝后方,发起进攻。意识到敌军的接近,高仙芝迅速集结部队,转为迎战队形,但是已经改变不了不利的作战态势,并极可能遭受援军和城内守军的两面夹击。

冷兵器吧的大手子米南德声嘶力竭地想要证明,唐军的作战方式不但水平比不上阿拉伯体系,甚至很可能比不上波斯-中亚体系(怛罗斯之战中参战的阿拉伯军队主要还是波斯人和中亚土著)。

不过事实上,怛罗斯之战是战略而非战术的胜利。腹背受敌,精疲力竭的唐军在齐亚德·萨里率领援军赶到时,命运基本已经决定了。拙劣的战略意识,令高仙芝招致了这一次惨败。

经过五日的激战,葛逻禄人最先经受不住阿拉伯人的进攻而溃逃,唐军空门大开,终于战败,损失惨重。但从之后封常清接替高仙芝担任安西节度使,随即又进入中亚,进攻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来看,安西军并未遭受毁灭性打击。

无论是和倭马亚王朝,还是和阿拔斯王朝,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的正面冲突加起来仅有一次,那就是怛罗斯之战。

在此前的代理人战争中,倭马亚王朝在中亚的军队被唐朝扶持的突骑施势力打得丢盔弃甲,威望大跌,最终导致波斯人的反乱,为倭马亚王朝敲响了丧钟。而后来的阿拔斯王朝,对于中亚的影响力一直是若有似无。

阿拉伯帝国之前,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亚帝国、贵霜、厌哒、萨珊波斯都曾对中亚有广袤的控制,而阿拉伯帝国却仅仅能控制中亚西南一隅,被拜占庭牵制了绝大部分的兵力。贵霜帝国虽然东进被班超所挫败,但至少一度进入西域(新疆),表现比阿拉伯帝国实在好看很多。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帝国并没有进一步扩大势力,而是投入到与拜占庭帝国的血战当中。结果很遗憾,在安纳托利亚的铁壁防线面前,阿拉伯帝国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中损失了一百多万兵力,击毙了几十名大将,还被缓过气来的拜占庭一直反攻到叙利亚北部的阿勒颇,在奇里乞亚地区发展的数百万伊斯兰教徒被拜占庭圣战边民杀了个精光。

接下来,阿拔斯王朝迅速衰退,失去了对伊朗高原和埃及的控制,甚至哈里发也沦为突厥人的傀儡。

以上事实进一步证明了阿拉伯帝国早期之所以能败拜占庭、灭萨珊,无非是趁着两大帝国打得两败俱伤,捡漏而已。

怛罗斯远在中亚西南部,距离长安接近两万里,离安西四镇也有数千里。即便没有安史之乱的发生,指望大唐长期跑到那么遥远的地方与阿拉伯帝国争雄,不免也太强人所难。

笔者倒希望阿拉伯帝国能强盛一些,把边界更加向东移动,给它与唐帝国更多冲突的机会。即便是送脸上门,也比打都没什么机会打来得好看。

最后说明一件事,网上盛传的吐蕃抵抗阿拉伯帝国的段子也是假的。原因很简单,阿拔斯王朝根本没法摸着吐蕃的边,只能通过影响两者之间的地头蛇来与吐蕃发生轻微的对抗。

至于为什么中亚最后伊斯兰化,只是因为中亚当地的地头蛇渐渐地希望通过皈依伊斯兰教,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为自己谋利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