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課程(7):中、偏鋒

這是這一套課程的第七課,內容是來楚生《然犀室印學心印》的第八節,關於中、偏鋒。這是個書法上最繁瑣,也是最基本的問題,同時這也是個不易說清楚的事情,手把手教容易,但是用文字描述清楚是個麻煩的事。上一節談刀法的時候,把刀的中鋒和側鋒略說了一下(並沒有展開說),但並不細緻,因為刀的中鋒和側鋒實在與筆的中鋒、側鋒不太一樣,一個是點(毛筆尖),一個是線(刀鋒),既然說刀法時已經提到過中鋒刀與側鋒刀,何以又要單闢出一節來說中鋒與偏鋒呢,顯然,這是硬生生多出來的一節,擱詩歌上叫“外一篇”。

原因只有一點:是因為這個問題十分重要

篆刻課程(7):中、偏鋒

(蔡邕和他的書法)

提起中鋒,我們需要了解一點書法知識,書法中有一個說法叫“力透紙背”,什麼意思呢,就是用毛筆寫出來的作品,在宣紙的背後,能夠看到寫字運筆時筆鋒留下的墨線。形容寫字、畫畫技巧精湛,力道十足。傳說有個書法家,寫字怎麼也寫不好,字的結構也掌握住了,每天也認真寫,寫得非常熟練了,但是總覺得自己寫的字沒有力量,軟吧吧的,有一次,他在海邊沙灘去玩,拿樹枝在沙灘上寫字,發現這次自己在沙灘上寫出來的字遒勁有力,他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中鋒”行筆的道理,從此成了一代傑出的大書法家。這個人物有說是張旭的,有說是顏真卿的,我們不用管這個人物是誰,只記得錐畫沙這件事。為什麼在沙子上寫的字就好看呢,就有力度呢?因為筆鋒(其實是樹枝)深入沙土,就如筆尖透過紙面,所謂的“力透紙背”,這種力透紙背的效果如何轉移到毛筆和紙上呢?

就是要用筆模擬樹枝在沙土上寫過的痕跡,樹枝劃過沙土,硬硬的樹枝將接觸到的沙土向兩邊擠開,樹枝的尖端在這條線的正中央,其實這就是中鋒最早的來源,大書法家蔡邕說“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就是讓筆心運行的軌跡一直在點畫的正中間。如圖:

篆刻課程(7):中、偏鋒

(毛筆中鋒示意圖)

論書有中鋒、偏鋒的區別,顯然是這樣的,中鋒行筆是書法的基本概念,不學會中鋒運筆,寫一輩子字,也基本上就是“寫字”,談不上書法,會寫字的人很多,但會書法的人少,就是這些相對專業的訓練,書法家經歷過,而一般人沒有經歷過。

1、毛筆的中鋒與刻刀的中鋒不是一回事

刻印也同,前人曾經說:寫字宜用正筆中鋒,但刻印又不盡同,鋒能正而刀幹不可正,幹正而刀痕自細,不能成字,寫毛筆字,用書鋒是好的,寫出來的線條是有力度的,有“勁”的,原因就如“錐畫沙”,有力透紙背的功效。寫毛筆字,如果寫中鋒筆,一般筆桿是垂直於紙面的,因為筆心與紙面接觸的只是一點,一個筆尖。換過來,如果要保證刀的中鋒,是不是也要保證刀杆垂直於石面呢?顯然不是,因為如果平口刀筆桿垂直石面時,刀刃就變成一第線平躺在了石面上,除非大力下鏨,是“不能成字”的,因為如果用力稍小,則刀痕很細,用力過大,不但中鋒難以保證,而且容易越出線條,甚至漏刀傷手,結時事倍功半。所以,我們在上一節談論刀的中鋒與側鋒時,已經討論清楚了這個問題,中鋒行也與側鋒行刀,只關乎刀鋒,而無關於刀杆。偶用一筆純中鋒的刀法,也可以刻出少量筆畫,但顯然不可能純用中鋒刻印。來楚生先生也有用中鋒刻某些筆畫的的印,如圖:

篆刻課程(7):中、偏鋒

(來楚生和他的聧齋印)

顯然,中鋒行也跟中鋒行筆是兩回事,不能混淆。

2、中鋒行筆與中鋒效果的區別

又說:古人作畫,每苦中鋒不易成畫,有側筆中鋒的說法,刻印也如此,所以刀宜稍側,以鋒的一角著石,用鋒的角,不用鋒的刃,這兩種說法,似乎有些矛盾,其實不難理解,所謂正筆果然可以成中鋒,側筆又未嘗不可以成中鋒,換句話說,就是所謂中鋒、偏鋒,並不在於筆的正側,主要要看效果,不論書、畫、篆刻,它所表達在紙上的跡象,是圓渾,還是平扁,有立體的感覺,還是平面的感覺,圓渾立體感,可說是中鋒,平扁平面感是偏鋒,如此理解,矛盾就可統一。

古代的人畫畫,每每苦於中鋒不易成畫,於是找到了側筆寫成中鋒效果的辦法,就是找到了用側鋒筆法寫出中鋒行筆的效果。刻印也是這樣,刻印也是這樣,用完全的純中鋒行刀不現實,所以,要把刀稍稍側倒,以刀鋒的一角著石,用鋒的角,不用鋒的刃,顯然,這跟純中鋒的說法矛盾,但卻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側筆也可以寫出中鋒效果,換一句話說,就是所謂的中鋒、偏鋒,並不在於筆的正側,而主要看效果。

篆刻跟書法一樣,是調整線條形態的藝術,就是刻出中鋒效果的線條(因為這種線條有力度,可以“力透紙背”),這種線條的特徵就是筆鋒在線條的中間,那麼,不管是用中鋒的刀法,還是用側鋒的刀法,目的是為了達到中鋒線條的效果。

篆刻課程(7):中、偏鋒

(最終達成中鋒線的效果)

再引申一下說,不管是切刀、衝刀,不管是中鋒刀還是側鋒刀,最終完成的是中鋒線的效果最重要。

前面在談線條上不是舉過兩根棒頭的例子,一是方而稜角的,一是圓筒筆桿樣的,兩者所示的跡象,前者是方平的,後者是圓渾的,以中偏鋒講,前者可說是偏鋒,後者是中鋒。以上整整的一段文字主要針對白文印:偏鋒用刀,也可以達成中鋒的線條,因此,用刀並不拘於90度的垂直用刀主要看最終的效果,如吳讓之、吳昌碩的印:

篆刻課程(7):中、偏鋒

(吳讓之的兩方印)

篆刻課程(7):中、偏鋒

(吳昌碩的兩方印)

來楚生先生認為:刻印和寫字一樣,中鋒是為了求得圓渾原實的線條,因此只要能求得圓渾厚實的線條,就可以說是達到了中鋒奏刀的目的了。所以不必拘泯於刀幹垂直於石面,而應強調紙上的印蛻效果。

說兩句朱文印的,白文印是為了達到筆鋒在筆畫中間的效果,那麼朱文印的線條要求正好反過來,就是把通過刀法調整,使得留下的朱文線條的效果,也是筆鋒在線條中間的效果(要達到這種效果,需要很高的書法水準,這也是為什麼要求篆刻學習者認真練習書法的原因,因為書法不好,就失去了篆刻的方向)。

(【篆刻課程】之7.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