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始末:明治天皇餓肚子補充造船經費,慈禧忙建園頤養天年

甲午戰爭前,朝鮮仍是中國的附庸國。當時的朝鮮仍處於封閉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產力落後,國內政局飄搖。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加強發展在朝鮮的勢力,並通過外交手段,力爭使朝鮮脫離清政府控制,成為“獨立國”。由於沒有足夠的實力作後盾,外交努力並不太成功。1884年,日本趁中國忙於中法戰爭之際,駐朝公使竹添策動親日的“開化黨”政變,12月4日一夜間推翻了保守派政權。次日,國王下詔革新政治,建立了開化黨政府。保守派連忙請求清軍支援,於是,袁世凱以保護朝鮮政府為名,率兵二千聲討亂黨,12月6日攻入王宮。竹添寡不敵眾,自焚使館,連夜潛逃。動亂中開化黨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殺。

甲午戰爭始末:明治天皇餓肚子補充造船經費,慈禧忙建園頤養天年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報,立即派外務大臣率大批軍隊入朝,清政府也派了欽差大臣帶了陸軍和軍艦到朝鮮。對峙中日本感到軍事準備不足,因此並沒有採取軍事行動,轉而運用外交手段。當時日本不少人主張趁中法戰爭之機迅速發動對華戰爭,但以伊藤博文為首的一派人,考慮到日本國力,特別是軍事力量不足,主張“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積蓄力量。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為特派全權大使,到中國談判朝鮮問題。談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國相要挾,後來李鴻章大怒道:“朝鮮事,中國並未辦錯,其錯處全在竹添;若因此決裂,我惟預備打仗耳!”儘管這樣,糾纏多日後簽訂的《天津條約》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鮮派兵的權利。

甲午戰爭始末:明治天皇餓肚子補充造船經費,慈禧忙建園頤養天年

條約簽訂後,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總領朝鮮事務,加緊控制朝鮮。而日本則加強經濟滲透,並且加緊擴軍備戰,等待時機。

1880年起,日本全力擴充軍力,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而隨著海軍的興建,百事待舉,各處都在鬧嚷嚷叫喚沒錢。海軍經費一加再加,用於海軍建設的專門國債發行了,菸草稅、藥物稅都投到了海軍這個無底洞之中,最高時已達歲入的八分之一,還是缺錢。

甲午戰爭始末:明治天皇餓肚子補充造船經費,慈禧忙建園頤養天年

明治天皇東張西望,越過那些張手要錢的臣子的頭頂,他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權臣貴族極盡奢華的府邸,通宵達旦的宴飲,依紅偎翠的冶遊,一擲千金的豪賭,憤怒的明治天皇向他的臣子們揚起了無形的鞭子,發出了無聲的詔令:從即日起,天皇開始撙節內宮開支,進餐時的四碟八碗撤了,入夜的笙管笛簫停了,什麼錦衣玉帶,什麼鐘鳴鼎食,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場,只要海軍。以身作則,從我做起,甲午戰爭前,據說明治天皇甚至乾脆用餓肚皮的方法,給他的文臣武將起“帶頭作用”——前線那些飢寒交加的日本軍人,得知天皇每天僅僅吃一餐飯的時候,人人涕淚橫流,呼號喧囂之聲滿營。截至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六萬三千名常備兵和二十三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七萬二千噸的海軍,超過了北洋海軍。

甲午戰爭始末:明治天皇餓肚子補充造船經費,慈禧忙建園頤養天年

而此時的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配置有鐵甲艦定遠號及鎮遠號,各有12寸巨炮4門,航速分別為14.5節及15.4節。然而之後到甲午戰爭之前6年沒有再添置鐵甲艦。在此期間,大清的掌門人慈禧太后,想在六十壽慶中捲簾歸政,大肆建設頤和園準備頤養天年。修建頤和園花費數千萬兩白銀,即十幾艘定遠級鐵甲艦的費用。當有人因戰事緊迫建議停止頤和園工程時,慈禧放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當一個封建王朝把統治者的壽誕看得比民族興亡還重要的時候,這個王朝必定走向窮途末路。

甲午戰爭始末:明治天皇餓肚子補充造船經費,慈禧忙建園頤養天年

1889年光緒皇帝大婚,花費白銀550萬兩,即三艘半定遠級鐵甲艦的費用。1891年戶部尚書翁同和奏準暫停南北海軍購買外洋槍炮船隻3年。甲午戰爭前夕,英國的阿姆斯壯船廠向李鴻章推銷世界航速最快,達23節的四千噸巡洋艦。當時清朝政府已經支付訂金,後因軍費嚴重不足支付餘款,這艘艦最後被日本低價買下了,也就是後來的吉野號,其高航速鍋爐和新型速射炮在甲午一戰發揮極大戰力。

甲午戰爭始末:明治天皇餓肚子補充造船經費,慈禧忙建園頤養天年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牙山口外的豐島海面突襲中國運兵船,並向駐守牙山的清軍發起攻擊,挑起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這一年是農曆甲午年,所以這次戰爭史稱“甲午戰爭”。戰爭歷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朝鮮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得到黃海的制海權,日本乘勝追擊,之後又攻下中國的旅順、 威海,並於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對城內進行了4天3夜的屠殺、搶劫和強姦,遇難者超過2萬人,只有埋屍的36人倖免於難,並且血洗威海平壤,連讓中國為之驕傲的北洋水師也被圍困在威海灣劉公島,最終全軍覆沒。

甲午戰爭始末:明治天皇餓肚子補充造船經費,慈禧忙建園頤養天年

隨著戰爭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乞降活動。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條約的主要內容為:①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

②中國將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③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

④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紮,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

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徵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

⑥日本軍隊暫行佔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佔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佔領軍;

⑦本約批准互換之後,兩國將戰俘盡數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並一概赦免在戰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

甲午戰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從此走向更深重的災難。鉅額戰爭賠款相當於全國3年的財政收入,清政府根本無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貸款,不但利息很高,還要以海關、稅收、財政的管理權作抵押。大面積割讓國土直接導致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甲午戰爭始末:明治天皇餓肚子補充造船經費,慈禧忙建園頤養天年

戰後的幾年裡,外國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長城以北屬俄,長江流域十省屬英,山東屬德,雲南、兩廣屬法,福建屬日。而美國這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則打著“利益均沾”的旗號,以支持日本為主要手段,謀求在中國的更大權益。戰後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成為日本對外擴張的跳板,中國東北部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臺灣被日本割佔,使數百萬同胞,飽受欺凌50多年。“城頭逢逢雷大鼓,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臺灣行》一詩表達了詩人黃遵憲,對臺灣被割佔的強烈憤慨和悲痛之情。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的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佔領朝鮮、臺灣後,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嚐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大他們侵略領土的慾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