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

1868年,日本新興的革新勢力奪取了國家政權,並通過國內戰爭徹底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建立和鞏固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權。明治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領域推行了全面革除封建舊弊、實行新政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使日本迅速發展成資本主義國家,史稱明治維新。

十九世紀中葉的日本是一個封閉保守的島國,具有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國家被分成250多個藩國,每個藩國由一個大名統治。

大名的財富主要來自對農民課徵的土地稅,大名擁有自己的武裝,這些武裝由世襲的武士組成。大名在藩內擁有行政和司法權,但他們必須向國家的政治軍事統治者幕府將軍效忠。

日本明治維新幕府原來是指將軍帶兵出征時的營幕,後來,將軍掌握了全國的統治權,幕府成為將軍統治全國的最高政權機關。從1603年起,德川家康在江戶,也就是今天的東京建立了幕府,史稱德川幕府。名義上,天皇是至高無上的,將軍的權力由天皇授予。但事實上天皇只不過是一個傀儡,是京都的囚徒,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經歷250多年發展的幕府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封建統治危機。日本封閉的國門是被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用堅船利炮敲開的。

1853年7月8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海軍准將培裡率4艘塗成黑色的軍艦組成的特遣艦隊開進江戶灣,也就是今天的東京灣,要求日本開國並鳴炮示威、以武力相威脅,這就是日本史稱的黑船事件。對此,日本朝野上下無不驚慌失措。四隻蒸汽船,驚醒太平夢,從此夜不能寐。幕府屈辱的接受美國國書,約定第二年春答覆美國。黑船叩關使日本政界一片混亂,幕府一改獨斷專行的慣例向一直大權旁落、無權過問國事的天皇朝廷報告,還將美國國書傳示各大名,甚至允許各級武士上書獻策,但面對莫衷一是的意見幕府沒有積極的對策,只圖矇混拖延。

1854年2月13日,培裡又率7艘軍艦開到江戶灣,幕府被迫於3月31日在神奈川與美國締結屈辱的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也稱《日美神奈川條約》。

1858年7月,幕府又被迫與美國代表哈里斯簽訂喪權辱國的《日美友好通商條約14條》,另附《貿易章程7則》。繼美國之後,俄、英、法等列強也與日本簽訂了上述兩種不平等條約。

日本明治維新1863年,幕府又承認外國有權在橫濱駐軍,日本面臨著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

在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日益激化之下,中下級武士階層中要求改革的一些人形成革新勢力,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坂本龍馬、大村益次郎等人。革新勢力主要集中在長州、薩摩、土佐、肥前等日本西南強藩。這些地區是今天的山口縣、鹿兒島縣、高知縣、佐賀縣和長崎縣。這些強藩在歷史上與幕府矛盾較深,接受海外影響較早,對吸收西方文化科技、破格任用中下級武士都比較積極,後來成為推翻德川幕府統治的主要力量。中下級武士中的革新派與出身豪農豪商的志士們聯合與幕府素有矛盾的西南強藩首腦和皇室公卿,展開了要求幕府將最高統治權交還天皇朝廷、抵禦外辱的鬥爭。在人民鬥爭的推動下,最後發展為武裝倒幕。

1867年,孝明天皇死,年僅14歲的皇太子睦仁即位。討幕勢力緊緊抓住年幼的天皇,挾天子以令諸侯,決定發動武裝倒幕。1867年10月13日,睦仁天皇下達討幕密敕,下令討伐德川幕府。幕府將軍德川慶喜決定以退為進,於11月9日參見天皇,奏請奉還大政,把政權移交天皇,同時卻在大坂結集精兵以圖反撲。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倒幕派深知幕府奉還大政乃韜晦之計,決定仍按原定計劃發動宮廷政變、武裝倒幕。

1868年1月3日夜,倒幕派在京都皇宮小御所召開會議,做出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的決定,命令他辭去一切職務,把幕府領地全部交還朝廷,發佈王政復古大號令,成立由睦仁天皇領導的中央政府。取代幕府的維新政權宣告成立。

德川慶喜宣佈《大號令》非法,組織軍隊反撲。1868年1月,雙方在京都南部鳥羽、伏見地區展開激戰。政府軍以5000人的劣勢擊敗三倍於已的敵人,迫使幕府軍於4月開城投降,史稱江戶無血開城。接著,政府軍大舉東征,平定東北地區,於1869年夏攻取幕府軍最後據點函館五稜郭。戍辰戰爭以明治政府軍勝利宣告結束。

明治新政府於1868年3月14日發佈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約》。4月21日,政府公佈政體書,宣稱:天下之權力皆歸太政官,並將太政官之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使無偏重之患。太政官,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內閣。7月17日,天皇下詔改江戶為東京。9月8日,改年號為明治。明治的寓意取自中國古籍《易經》,“聖人南面聽天下,嚮明而治”一句。自明治起,此後,一代天皇只有一個年號,即一世一元。

1869年3月,天皇赴東京,事實上遷都東京。從1868年起,以天皇睦仁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實權的明治政府開始實行維新。維新,即變革之意,實際上是進行一系列資產階級改革。明治政府為鞏固新政權,建立和加強了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政治體制,廢藩置縣,消除封建割據,將全國劃分為三府七十二縣,由中央委派知事直接管轄,改革封建等級制度,以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中央集權制建立和鞏固後

日本明治維新,明治天皇於1889年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俗稱《明治憲法》。

1890年開設國會,從而確立了近代專制主義的君主憲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總的說日本明治維新還是成功的,正因為明治維新成功了,所以才使日本避免了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這樣一個前途,而建成了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而中國的戊戌變法、戊戌維新卻失敗了。與中國的近代社會變革相比較,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主要的原因可以歸納成三點:第一,明治維新的領導層是革新派,而且他們徹底推翻了封建的德川幕府,掌握了政權,這樣推行一系列改革非常順利;第二點,它不斷地堅持改革,清除所有的反對改革的一些力量;第三,它能採取正確的策略和步驟,絕對不同時樹敵過多,而總是分階段的清除那些(反)革新力量,這種策略的講究跟中國的戊戌變法成為一種天壤之別,正因為採取了這些措施,所以保證了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戊戌變法卻成為了失敗的一個情景。這樣一成一敗的結果給我們很多啟示,同時,當然也應該考慮到當時日本明治維新跟中國當時所處的國際環境、國際條件,都有很大的不同。”

明治政府在改革時期,提出並貫徹執行了殖產興業、富國強兵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全面推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現代化。為向歐美國家學習,明治政府於1871年派出了48人組成的岩倉使節團赴歐美12國進行考察,在長達20個月的考察訪問中,使團對西方文明始驚、次醉、終狂,眼界大開,決心從本國國情出發,效法西方。

1873年9月,使團成員陸續回國,通過十月政變,即所謂徵韓論爭,改組了明治政府。使團主要成員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更牢牢掌握政府實權,使大批銳意改革的人才進入政府擔任要職,基本形成了推行改革的指導思想日本明治維新,決定了日本今後發展的大方向。在經濟改革方面,最重要的是地稅改革。

地稅改革廢除了種種封建限制,宣佈:土地可以買賣,允許農民遷移、改行和自由種植各種農作物。地稅改革從法律上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立了以土地私有權為標誌的近代土地所有制,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也使明治政府有了穩定的財政收入。為在日本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明治政府制定了殖產興業、改革政策,就是運用國家政權力量,通過政策手段和動用國庫資金推行日本資本的原始積累,並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大力扶植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

殖產興業政策的推行,促進了日本經濟發展。從1886年至1890年,日本出現早期產業革命熱潮,到甲午戰爭前後,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明治政府實行資產階級改革的又一重要政策是文明開化,主要涉及教育改革和一系列社會改革。

1872年8月3日,日本發佈《學制》,開始有計劃、有綱領的教育改革。明治政府先後頒佈了《教育令》、《帝國大學令》、《小學校令》、《中等學校令》和《師範學校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從而在日本確立近代教育制度。教育普及率大為提高,中學、大學迅速發展,成效顯著。明治政府在推行教改同時,對社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也予以關注,特別是資產階級社會啟蒙運動的開展成為文明開化的標誌。

日本明治維新福澤諭吉的《勸學篇》、《文明論概略》是文明開化的經典著作。明治六年成立的明六社則是研究傳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學術團體,在文明開化中起了先導作用,其機關雜誌《明六雜誌》出版43期,刊出論文百餘篇,處處閃爍著理性之光。

為鞏固近代天皇制統治的思想教育,1879年,以天皇侍講元田永孚名義擬就發表的《教學大旨》開始干預教育改革。1890年10月,進而發佈《教育敕語》,明確將忠於天皇做為教育的根本目標,還進一步加強軍國主義教育,規定神道為國教,宣稱天皇就是人間活神,凡此種種,對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產生了深遠的惡劣影響。

在明治政府資產階級改革中,富國強兵是首要的改革,其主要措施就是改革舊封建軍制。過去只有武士才允許攜帶武器,1873年頒佈《徵兵令》,向全國徵兵,迅速建立近代常備軍,並不斷擴充。

1874年,建立了近代警察制度。但是天皇制政府從一開始,就有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

1878年,在以陸軍卿日本明治維新山縣有朋名義發佈的《軍人敕瑜》中重申皇軍應絕對遵守武士道的忠節、武勇等。日本政府的富國強兵很快演變為赤裸裸的軍國主義路線。明治政府在對內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同時,對外採取遠交近攻,失之西方、求之東方的策略。對鄰國朝鮮、中國推行大陸政策。

從1874年侵略中國臺灣開始,1876年迫使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1879年吞併琉球,在1894年挑起侵略中國和朝鮮的甲午戰爭。

我們回顧明治初年的這一段改革,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今天深思。什麼問題呢?就是說在一個政權建立之初,在現代化的起步階段,社會改革應該如何選擇主攻方向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它關係到新生政權的存亡,也關係到現代化事業的成敗。現在回過頭來看,明治初期政治家們的選擇是明智的,他們把改革的主攻方向放在了經濟方面,因為追求富強對內經濟問題最容易在社會各階層當中達成共識,也見效最快,結果怎麼樣呢?通過殖產興業,日本實現了富國強兵的戰略目標,那麼對於政治改革,他們是如何處理的呢?由於這個政治問題變數太多,很容易引起社會的動亂,搞不好還可能斷送現代化事業。因此,他們採取了拖延和開空頭支票的方法,比如說明治政府雖然也出臺了一部帝國憲法,但這個憲法裡面有關議會的條文以及實際動作情況比當時西方的議會民主政權還有相當的差距,這是日本的情況。那麼我們中國的戊戌變法怎麼樣呢?梁啟超當年曾經說:中國變法根本的根本在於吏制變革,我們的祖先看來有點心急,他們在改革派還沒有掌握實權的情況下就把這個政治問題作為社會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提了出來,這不是與乎謀皮嗎?其結果只能是變法失敗得更快更慘。”

明治維新標誌著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性轉折,從此日本融入國際社會,並迅速發展為資本主義強國。但由於革命和改革均不夠徹底,保留了濃厚的封建殘餘,使日本也從此走了軍國主義道路,發展成帶有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