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的銀子只有八錢重,帝國與貨幣的歷史演進

一两的银子只有八钱重,帝国与货币的历史演进

小時候看古裝劇,最讓人亮眼放光的,就是達官貴人從袖子裡掏出的“金元寶”,看著fashion不說,簡直能亮瞎你的眼。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大一統的漢朝,曾上演“劣幣驅逐良幣”的大戲。今天積木君就想和大家聊聊這段故事。

- JIMU -

一、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繁盛時期,自漢初採取“黃老之道”修養生息後,稅率大幅削減,朝廷和老百姓的錢袋子都漸漸鼓了起來。

那時還沒有發明紙幣,所有貨物都採用“金銀”等金屬交換,屬於典型的「金銀鑄幣」時期,大家按實際價值來估值,比如兩壺陳年好酒換一兩銀子,而三兩銀子又可以換一頭成年的牛。

但這樣做的缺點是每次都要稱重,稱來稱去很麻煩,後來政府想了個辦法:把金屬做成一個固定形狀,在上面標上文字不就行了嘛...

比如把一兩銀子做成一個小元寶,上面寫著:一兩。這樣每次交易大家就知道它的價值,不用反覆稱重了。

這就是:標準化金屬貨幣的由來。

這次改變大大促進了貨幣流通的效率,但有些隱患卻被推到了檯面上。

一两的银子只有八钱重,帝国与货币的历史演进

二、

漢朝有個老王,看著市面上白花花的銀子和銅錢,想了個餿主意:“如果我用八錢的重量做個「標價一兩」的小銀元,是不是也可以啊?反正也沒人知道,更何況元寶用久了也會磨損的,沒人能查的出來。”

(一兩=十錢)

老王還真就這麼幹了,這相當於他可以把這20%的差價裝進自己腰包,效仿的人越多,社會財富被侵蝕的就越嚴重。

那怎麼辦,難道還恢復到重新稱重?

一旦恢復,就又需要每次稱重,變麻煩了不說,還有一個問題很難避免,就是“造假”。

造假方式很簡單,就是在鑄幣時,往銅錢裡摻雜一些不值錢的金屬,比如錫和鉛,給貨幣增重。

這麼一來,人為摻假的結果會導致:兩枚重量相同,標價相同的錢幣,純度完全不同。

此時的朝廷不樂意了,想了個辦法:不論貨幣實際價值,市場只能按「面值」去交易。到了這一步,

貨幣也從“自然貨幣”變成了“法定貨幣”。

接下來局面會怎麼發展呢?

一两的银子只有八钱重,帝国与货币的历史演进

三、

答案就是,局面在變壞。

因為“足值貨幣”和“不足值貨幣”的面值相同,老李也有了新想法:

“既然銅錢缺斤少兩,也按票面價值算,那我乾脆故意剪一點下來得了。”

嗯,這麼做的“好處”就在於,老李每剪十來枚銅錢,就能把剩下的“料子”重新鑄成一枚新的銅錢。這枚新的被製造出來的“錢”,就成為老李的“額外收益”了。

(可惜它還是不足值的...)

當老李們越來越多的時候,會發生什麼?

當大家都知道了這個“秘密”,就都想從手裡的銅錢裡“薅”一點羊毛下來,久而久之,市面上就沒有足值的貨幣流通了。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故事。

怎麼說呢,金融的演進總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之下完成的,其中夾雜著各式各樣的偶然和階級侷限。

但無論結果如何,人們希望藉助金融制度的不斷完善來推動生活進步,這份有意無意的決心似乎從未停止。

- JIMU -

一两的银子只有八钱重,帝国与货币的历史演进

- 點下面,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