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這三句話我們誤解了千年,孔子也很無奈,第三句你經常說

原文標題:《論語這三句話我們誤解了千年,孔子也很無奈,第三句你經常說》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詩詞古籍之中的微言大義,都暗藏生活中的處世哲學,特別是《論語》。常言道:半部論語治天下!足以見其對後世影響之深遠,人們也從常用論語中孔夫子的名言贈予朋友,表達自己衷心的祝願。

論語這三句話我們誤解了千年,孔子也很無奈,第三句你經常說

有時我們也拿論語也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或者是為人處世之準則。這些至理名言濃縮精煉,在表達上往往可以做到一針見血。但是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用得不恰當,這倒不是因為我們自己不知而誤用,而是有些句子流傳了千百年,被後人斷章取義,再加上語言詞意的演變,所以就會被人誤解。那麼都有哪些名言一直在被誤傳呢?

論語這三句話我們誤解了千年,孔子也很無奈,第三句你經常說

第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估計很多女性朋友就不高興了!為何孔老夫子要將女子和小人同為一類呢?其實這就是誤解之處,這句話中的“小人”並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卑鄙小人中的“小人”,而是指的普通老百姓,是和當時的貴族階層對立的另一個社會階層人群。

論語這三句話我們誤解了千年,孔子也很無奈,第三句你經常說

這句話中的“養”,也不是養育或者照顧的意思,而是相處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的正確意思是:社會上的女人和普通百姓之間很難相處。這句話並沒有什麼很深的人生哲理,也不是對女性的一種不尊重,所以說下次可不要再用這句話來形容女性,孔夫子可不會給你背這侮辱女性的黑鍋!

論語這三句話我們誤解了千年,孔子也很無奈,第三句你經常說

第二句:以德報怨。

這句話就屬於典型的斷章取義,一直以來也是被誤解最深的一句之一,孔老夫子把這黑鍋背了千年,說他磨滅了國人的血性!其實根本不是這樣,這句話是孔子的弟子被人打後向孔子求安慰時說的,他說:“以德報怨,何如?”孔子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這三句話我們誤解了千年,孔子也很無奈,第三句你經常說

所以孔子的意思是,你要是以德報怨,那麼你用什麼來報答別人的恩德呢?應該這樣來理解才正確:如果一個人打了你左臉一巴掌,你就不應該再把右臉也伸過去給他打,而是要據理力爭,公平公正的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要一味的忍讓,心甘情願的受欺負;當別人對你施以德行的時候,你才要對他也施以同樣的德行。都被人騎到頭上欺負了,還要以德報怨,那不就成了典型的懦夫行為嗎?還怎麼可能成為孔子所說的君子呢?

論語這三句話我們誤解了千年,孔子也很無奈,第三句你經常說

第三句:父母在,不遠遊。

這句話也許快要畢業的大學生用的最多!往往同學老師之間問起畢業後準備去哪發展,有的同學這時就會說:“父母在,不遠遊。我回家老家去工作!”還有很多在外漂泊很久的異鄉人看到這句話也難免不會勾起他們對故鄉,對父母的思念之情,有時若是觸及到了內心的柔軟之處,還會毅然決然的回到故土去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美其名曰:父母在,不遠遊!

論語這三句話我們誤解了千年,孔子也很無奈,第三句你經常說

其實大家都理解錯了!這句話的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重點在最後一句!孔子的意思是,父母若是健在,如果要出去遊學,必須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和目的以及歸期,這才是一個孝子的行為。而不是像我們所理解的那樣,父母健在,我們就不能出門工作或者學習,必須要待在父母身邊照顧,否則就是不孝!在古代,交通和通信都十分的落後,而孔子還是去周遊列國,到各地講學,現在我們的交通便捷,朝發夕至;還有手機這種便捷的通信方式,去到遠方是可以的,只要“遊必有方”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