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本 文 共 3036 字

读 完 全 文 需 8 分 钟

近来的书法圈好不热闹,先有某号称名校教授的艺术家用注射器在白纸上肆意喷射,号为“射书”;后有穿着宽袍大袖的艺术家在身后胡涂乱抹,人称“盲写”;还有2007年的吼书,那一声狂吼,跳跃的身姿,被戳烂的宣纸,这一切都刷新着人们对书法的认知,我们不禁感到迷惑,这个时代的书法本该如此么?当我们对这些现象津津乐道时,以一种戏谑的语气讲述给身边的朋友时,也许他们正被其吸引,并将其赋予“后现代艺术”的反叛精神。

历史证明,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并不在于曝光率和粉丝数,而在能达到的艺术高度。有一类人,他们是避世的隐士,幽居在山林空谷;他们以恬淡自然的“本心”面对生活、从事艺术,与今天这些活跃的艺术家迥异。林逋和他所代表的这种隐士精神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所缺乏的。

迈世高隐:一个真正的隐士

林逋是北宋初年的隐士,其名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历来被奉为咏梅佳句。林逋是一个真正的隐者、一个内心幽寂的诗人,也是留名书史的书家,他的书法充满了迈世之高隐,为宋初黯淡的书坛增添了一抹亮色。

林逋生长于三吴山水灵秀之地,品行高洁。吴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辈出,旖旎的湖山胜景陶冶着他们的诗意文心,隐逸的传统便在这片土地上滋生绵延,而林逋正是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古书画过眼要录

出版社: 紫禁城

副标题: 晋隋唐五代宋书法2

出版年: 2005-10

林逋的生卒年史籍无载。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载其生于乾德五年(967),卒于天圣六年(1028),年六十二岁。他的人生轨迹可从以《宋史·隐逸上》中略窥一二,其云: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尝自为墓于其庐侧。临终为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之句。既卒,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由此可知,除早年“初放游江、淮间”外,林逋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杭州度过,他结庐于西子湖畔,山光物色、云影天光,以隐居生活终其天年。作为隐士的林逋虽然“二十年足不及城市”,但他的声名却并不限于孤山草庐的一隅之中,当时的名士胜流都乐于与之交接,甚至皇帝也曾垂青于他。作为隐士的林逋始终未曾与时代隔绝,但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交往中,

林逋一直保持着隐士的品格,并未陷入俗世的纠缠,他追求的是心灵的安舒,与借归隐而求入世者有云泥之别。沈辽《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林逋生活的一个片段:“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西湖泛舟、揽胜、观鹤,这俨然是一幅高隐的画境,现在西湖的孤山旁仍有后人为纪念林逋所建的放鹤亭及林和靖墓,诉说着当年隐士的高情。

传世名帖:《自书诗帖》与《秋凉三君二帖》

林逋有高隐之名,《宋史》说他“善行书”,其书法也确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峭与瘦劲。目前存世的林逋书作有两件,一件是《自书诗帖》,另一件是《秋凉三君二帖》。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林逋 自书诗卷1

《自书诗帖》

纵32厘米,横302.6厘米,纸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件作品共录有林逋的五首自作诗。从文后的落款中我们可以知道是为一丁姓友人所作,书写时间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即其自称的“皇上登宝岁夏五月”。作品中所钤盖的收藏印说明它曾入清代乾隆、嘉庆、宣统内府,且经陆锡熊、安歧、王鸿绪等大藏家收藏,可谓流传有序。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秋凉帖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三君帖

《秋凉三君二帖》为两通手札,一册两页,纸本,藏于故宫博物院。前纵31.4厘米,横35.4厘米,收信人为杭州龙册寺僧法□(组合成字:珏左,焰右)、宗一;后纵31.2厘米,横38.2厘米,收信人为“简三”。与《自书诗帖》一样,此作曾经清代内府收藏,另有明沈周、清梁清标等人的鉴藏印。

从这两幅存世的作品来看,林逋的书法用笔瘦劲,结体紧峭,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使我们不禁想起韦苏州笔下“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的道人。他通过单字中位置的挪移变化营造出一种平中见奇的视觉效果,章法舒朗空灵,大面积的空白与细劲的用笔相得益彰,使人产生一种“白多于黑”的感受。如同绘画中的留白,音乐中的停顿一样,书法作品中的空白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留白较大时,让人有想象的空间,容易表现安静、空灵的禅意美;留白较少时,则更有视觉冲击力,使观众的注意力更集中在笔墨效果上。

细细看来,林逋的书法与杨凝式的名作《韭花帖》在用笔、结字、章法布局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属于同一审美类型,都具有如文人雅士闲庭信步般的轻松和惬意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林逋 自书诗卷2

林逋的这两件作品也存在一些风格上的不同,《自书诗帖》结字更为方整,方折多于圆转,单字的内部形态较为多变而外轮廓相对单一,呈现出中心下移、左高右高的结字方式,一反审美的时尚而具有古拙的意态。如《孤山雪中写望》中的“漫”,上端齐平,下端左高右低,避免了右上方取势的一般审美模式。“尽”的竖画左移,右半部分的空间远大于左边,打破了呆板。《秋凉三君二帖》因为是随手书写的手札所以显得更为轻松率意,字与字的连属、承接、欹侧有所增多,并有枯笔出现,字形也不拘常格,横向与纵向结合,时以草法出之。

从林逋看书画中的“雅”和“俗”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自书诗帖后有苏轼书七言古诗一首,后纸有乾隆皇帝用苏轼原韵四次御题七言诗及题记一段,又有明王世贞、王世懋,清王鸿绪、董诰四家题跋。

这段苏轼的长跋备受后世鉴藏家的推重。苏轼在跋中称林逋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他对于李建中的批评中亦有“宋寒而李俗,殆是浪得名”的话,可见在苏轼的眼中,雅和俗乃是书画鉴赏和审美的一大关纽。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林逋 自书诗卷3

那么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呢?这似乎并不能三言两语说清楚,当我们面对古代书画经典的时候,常常感觉如行山阴道,处处精彩;面对“江湖书画”的时候又觉得俗不可耐。这种判断产生的原因就是对雅俗的自觉区分,虽然感觉只在一念之间,但是这种审美的经验却需要长期的积累。简单地说,雅就是文人气,是书卷气,是一种明快、清新、饶有余韵的情调,不需要老辣的功夫、繁复的构图、精湛的笔墨,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样自然而然,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样高简,是道家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一种境界。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林逋 自书诗卷4

与之相反,那些设色艳丽,卖弄笔墨,过分讲求技法而流于表面,或只重外在形式规范而缺乏深刻思想内涵的则是俗品。苏轼自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即表现出对这种繁冗规范的排斥和对艺术活动中自由表现的追求,林逋的书法正能体现出这种“无法”的妙境。从宋代到今天的书画史上,格调高雅的书画大家不计其数,如宋代苏东坡,明代董其昌、八大,近现代启功的作品,都是有雅韵的;那些宋代以后的宫廷绘画、馆阁体书法则显得颇为俗套。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八大山人 花鸟册

书画的美是多元化的,想要了解书画之美,培养辨别雅俗的能力,必须要多留意古代的书画经典,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古今各种风格和流派。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苏轼 邂逅帖

对书画的欣赏有三个层次,一是形式和技巧层面的,比如构图、章法、用笔、设色;二是内容层面的,书法作品的文字含义,即文学性的表达,绘画作品的意境、典故等等;最后是思想层面,要体味艺术家的创作的心态,情绪的宣泄,以及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怀抱、胸襟和学养,这是书画鉴赏最高的要求。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林逋 自书诗卷 王世贞题跋

好的作品应当具有意味悠长的“余韵”“远韵”,如同孔子听到美妙的音乐总觉得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一样。把握书画的思想内涵,要能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融入古代文化,这需要对古代历史、社会、语言等等有所了解,唯有这样,我们对于书画的审美才能有自信的判断。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他一生隐居,仅有两幅书法传世,却让苏轼和乾隆都为之倾倒

林和靖集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译者: 沈幼征 校注

出版年: 2012-6-26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