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听书03|我的祖先来自大槐树?一个流传了100年的谎言

开卷听书03|我的祖先来自大槐树?一个流传了100年的谎言

文字 / © 宋晨希

播讲 / © 歆予

开卷听书03|我的祖先来自大槐树?一个流传了100年的谎言

周围不止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他们家原来的祖籍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听得多了,我就有个疑问:洪洞县只是一个县,地方也不大。如果有那么多人都来自大槐树,那么全中国得有多少人是大槐树地区的移民?这似乎不太符合逻辑。

但是很多人言之凿凿的肯定,甚至还会有人拿出家里的族谱来进行确认,白纸黑字放在那里,似乎也不好反驳。那么,“大半中国人出自大槐树”的说法究竟是不是真的?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本书《说不尽的大槐树: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作者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

开卷听书03|我的祖先来自大槐树?一个流传了100年的谎言

说不尽的大槐树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出版年: 2018-3

赵世瑜的学术研究不能算是严格的历史学,而是历史人类学。什么是历史人类学?赵世瑜在这本书里也做了理论的梳理,简单来说,历史人类学就是利用民族志,比如族谱、地方县志和私人回忆录这些资料,去研究过去社会上老百姓和大众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然,使用这些资料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问题:你怎么证明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都是真实的历史?

历史都是由人书写的。每个人在写文章的时候,都会带着自己的情感和记忆。情感和记忆,在书写的时候,往往会有主观和客观的偏差。什么是主观的偏差?就是很多人在写回忆录的时候,一般都不会写对自己不利的内容。

客观的偏差呢?比如,当我与我的同学回忆十年前的某一件事,我们俩脑海里对那件事的阐述重点肯定不同,甚至很多细节还会有相反的看法。毕竟人脑不是电脑,我们不可能原封不动的记住所有事物,很多记忆经常会在自己的记忆中遭到扭曲和变形。而且,记忆这种东西你没有办法纠正,很多你本身就记忆错的地方,还会不断通过回忆强化这些错误的想法,最终就造成了错误的偏差。

历史人类学恰恰就是“研究过去的建构如何用来解释现在,也研究过去是如何在现在被改造出来的”。简单点说,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形成那样的记忆,那种记忆与我们个体或者群体的经历有什么样的关系。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真实的历史。而是人们如何通过历史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记忆。

开卷听书03|我的祖先来自大槐树?一个流传了100年的谎言

下面就来看看我们很多人的大槐树记忆是怎么形成的。

现在究竟有多少人承认自己来自山西大槐树呢?根据研究,现在共有11个省,227个县,上百万人承认自己祖先来自于山西大槐树。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首诗:“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诗讲述的就是河北、河南、山东、北京、陕西、安徽等地很多人,都承认自己的祖先来自于山西大槐树。

普遍流行的大槐树故事是什么样的呢?话说在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时候,元朝统治者残暴无道,再加上元朝官兵对农民起义者的不断镇压,导致北方各个省份人口迅速减少。明朝成立之后,明成祖朱棣又发动“靖难之役”,赶跑了原来的小皇帝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靖难之役”几乎让北方成了无人之地,全部都死光了。

开卷听书03|我的祖先来自大槐树?一个流传了100年的谎言

明成祖朱棣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从当时还非常富庶,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山西地区移民。当地的老百姓自然不愿意远走他乡,官府就强制让他们迁出。这些老百姓怕以后记不住自己的家乡,就将婴儿的小脚趾切成两瓣留下记号。

为了防止这些百姓逃跑,还用绳子将他们的手从身后绑起来,迁成一串。很多人走着走着要上厕所,所以就跟官军说:“解开我的手,我要上厕所”。后来大家觉得这么说太繁琐了,就直接变成了解手。我们现在用解手来指代上厕所,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现在很多人喜欢背着手走路。有人说,这些人肯定是大槐树的移民。这其实有点牵强附会。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欢背着手走路。但是这也说明,现在很多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记忆的认同。

其实,根据赵世瑜的研究,大槐树故事的版本在各个地方都有着不一样的记录。

开卷听书03|我的祖先来自大槐树?一个流传了100年的谎言

比如,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就有《燕王扫碑》和《胡大海复仇》的故事。

《燕王扫碑》,注意,这里是碑,不是北,北是后来讹传导致的。碑指的是当时南京的明朝皇族的祖宗碑。扫碑其实就是说朱棣篡了建文帝的皇位。《燕王扫碑》和上面的故事差不多,说的是朱棣靖难之役之后,命令洪洞县的人迁往各地。

《胡大海复仇》则完全不一样。胡大海是朱元璋手下著名的将领。元朝末年,胡大海在河南要饭,受到当地人的侮辱。后来朱元璋夺得天下,胡大海要求杀掉河南地区的老百姓,以此复仇。朱元璋想了一下,决定可以让他杀“一箭之地”的人。朱元璋心想,你射一箭能射多远,充其量几百米。

胡大海很聪明,他直接射了一只大雁,但没射死。这只大雁就带着箭北飞,结果胡大海杀掉了河南、山东的人口。朱元璋只好下令山西洪洞县的人迁往这些地方。

类似的故事传说在各地还有许多,而且很多记载在了老百姓家的宗谱上。

那么,这些事是否真实?赵世瑜通过研究发现,显然都是虚构的。赵世瑜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比如《洪洞县志》上面记载,洪洞县最早的建城时间是在明正统年间,也就是朱元璋和朱棣死去一百年之后。在此之前,洪洞县根本就没有城,连城都没有,就不可能有那么多人从洪洞县移民。

还有就是山西洪洞县到底有没有大槐树?在整个大槐树移民的记忆中,大部分的文本都记载,大槐树是在广济寺内。可是,根据赵世瑜对《洪洞县志》的梳理,在整个明清时期,《洪洞县志》里与广济寺有关的记录里面,都没有提到大槐树。

第一次在《洪洞县志》里面提到大槐树,是在民国六年,也就是1917年。从这个证据,就可以证明,大槐树的记忆其实是被后代人不断添加的。

那么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大槐树传说”能成为很多人的记忆?赵世瑜认为,第一个原因是这样的记忆,与当时民间流传的很多民间小说、戏曲、曲艺内容相关。也就是,人们为了将祖先的遭遇进行夸大,故意在记忆中掺杂了文艺作品中传奇性的情节。

第二个是与当时明代的军屯制度,也就是军队在地方进行农耕有关。明朝初期的时候,朱棣皇帝考虑到,军队已经没有多少仗要打,就索性让他们到各个地方进行耕种,在山西洪洞县就驻扎着屯田的官军。这个制度虽然很好,但时间长了,军队纪律就渐渐废弛,官兵就开始扰民,抢老百姓的牲畜。这件事应该给当地很多老百姓带去了恐怖的记忆,赵世瑜推测,大槐树移民的故事很有可能也受到了这段记忆的影响。

第三个则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民族/国家”体系建立。当时,为了抵御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制,团结御侮,就需要形成一种民族身份的认同。那么,大槐树移民这个记忆资源可以很好的证明,我们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同根同源,是兄弟姐妹。

根据《洪洞县志》的记载,1917年,有一位名字叫柳蓉的人写了一篇《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序》的文章,里面就说:“现值大同世界,一本散为万殊,四海皆是同胞。民族合群,共同奋斗,异族罔敢侵略,同种日跻富强。遐迩交称曰:古大槐树关系种族,杨国争光,晋乘生色。”

开卷听书03|我的祖先来自大槐树?一个流传了100年的谎言

民众祭拜大槐树

其实,中华民国时期的这种团结御侮的情节,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清代初年,满族人入主中原。作为少数民族,他们的到来让当时内地的汉族人感到恐慌。以前思想家强调的夷夏大防彻底消失,很多思想家就感叹,华夏文明亡了。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像大槐树移民这样的传说就会渐渐形成,其背后的目的是老百姓一种寻根,保持族群特性的需求。

前面不是说,大槐树移民的传说是在民国时期才出现在《洪洞县志》上的么?其实这个传说早在清代初期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只不过到了民国初年才正式进入官方的正史。在当时很多人的族谱上也都有所记载,不过很多族谱记载的是“据说某人本山西洪洞大槐树村人”,有的族谱说,老人相传,本族自洪洞大槐树迁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听说、据传的词渐渐被人们信以为真,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一部分。

人类的记忆有时候真的不能全信。或许你头脑里有些对往事的记忆,可能也只是你虚构出来的一个故事。

往期节目

01|“书贩子”的人生百态:《书贩笑忘录》

02 | 中国古代的线装书为什么输给了西方的平装书?

开卷听书03|我的祖先来自大槐树?一个流传了100年的谎言

说书人:宋晨希,媒体工作者,好文史,倾心思想理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