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新建这么多美术馆?成熟的私人美术馆需要如何运营

中国为何新建这么多美术馆?成熟的私人美术馆需要如何运营

随着世界范围内私人藏家的财富堆金积玉,土豪们打造独家定制的私人美术馆成为一种新风尚。然而并不是所有私人美术馆都能被时间肯定的,巨大的压力迫使其并不容易运营,那么能成功的把私人美术馆的名号打响,背后的经营策略又是怎样的?

私人财富的“公共化”

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引领上海掀起了一股私人美术馆风潮。其中还包括由香港珠宝设计师龚明光在2005年创办的上海当代艺术馆,由中国民生银行出资建立于2008年的民生当代美术馆,有百仕达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洛克菲勒集团背景、成立于2010年的外滩美术馆,以及隶属于证大集团、建于2011年的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

私人美术馆的大量出现并不鲜见,它们的建成预示着中国一批具有非常实力的藏家现在已经到了开始集体思考“收藏公共化”的阶段。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说,“像这样的私人美术馆的建立,使原本属于个人的财富,又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不仅反映了国内私人收藏家的力量,而且也为国内私人收藏树立了公共化的榜样,同时私人藏家也开始向公共领域成功转变,这对私人收藏、对社会来说都有很好的意义。这就是建立美术馆的意义——真实地回归。”

私人美术馆的创办者们大多从对艺术品的兴趣出发,先有藏品,再想到开美术馆。

谈到建立美术馆的初衷,即将在2013年中期开幕的上海昊美术馆创始人郑好就把这种举措形容为“水到渠成的自然行为”:“事实上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藏家都是十几年前开始收藏,收藏的东西多了以后,他有这种愿望,也有这种实力,这想法就自然会成形。”当年马未都在北京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也正是如此。

中国为何新建这么多美术馆?成熟的私人美术馆需要如何运营

体制外的生机

中国目前每年新建的美术馆多达100家。2001年,全国美术馆的总数不到2500家,而十年之后这个数字超过3500家。许许多多美术馆以声势浩大的开馆展览宣告其闪亮登场,可往往不久之后,就如同漏水的泳池一样空空如也。

维持一家私人美术馆的花费,无疑是巨大的,现在大部分国内美术馆都有生存困境,多数私人美术馆也都是亏损。1998年和2002年前后,中国出现了建立私人美术馆的两次热潮,在这些热潮之后,很多私人美术馆并没有坚持下来。在北京、上海两地,很多民间的私人美术馆,发端之初声势浩大,最后以关闭告终的不在少数。

在龙美术馆开馆前,刘益谦和王薇曾经在新浪微博做过一次微访谈,结果很多人都问到了他们如何才能运营平衡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龙美术馆每年的运营成本预计在500万元左右,尽管刘益谦和王薇身家丰厚,但长期的巨额投入也必定需要合理的运营模式来支撑。王薇说,美术馆未来将采用门票制,按不同楼层的展厅或联票的形式来收费,票价30至50元不等,当然也有老年票、学生票和免费开放日等类似国立美术馆的常规优惠。美术馆还计划开展艺术教育项目,比如学生寒暑假美术班、老年艺术班、收藏鉴赏班等等,这样既能体现公共美术馆的艺术普及功能,也可以解决一部分运营费用。衍生品的开发也将会是美术馆收入的来源之一。对于国内美术馆普遍采用的出租场地的策略,王薇坚持要衡量艺术家作品水准才能做决定,哪怕以经济损失为代价也宁缺毋滥。

马未都称观复博物馆的收入也大致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门票收入,其次是提供服务换回的报酬,“因为观复博物馆的名气,许多人找我学习收藏知识,或者希望我们能为他们的藏品提供鉴定,出具证明,这部分服务是收费的”;另外一项则是场租和售卖由展品衍生而来的服装、装饰品、书籍等,比如按照馆内瓷器花瓶图案设计的服装,这样的商品遇到大公司搞活动,往往一订就是上千套,商品上都打上“观复”的标识。马未都一直以来的思路是想靠“观复”这个品牌来开发商品,“我不靠有形资产挣钱,我想靠无形资产经营。”

如同是营养元素,私人美术馆与国立美术馆都是社会这个“身体”所需要的,它们是不同的营养来源,各有益处,可以互为补充。不同之处则在于各自的学术地位、对国内外艺术市场的把握。

欧美国家的私人美术馆体制较为完善,有的已经有数百年历史。而国内私人美术馆的历史相比之下不过数年,在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之前,必然有很多路要走。昊美术馆的创始人郑好说,“他者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各私人美术馆的情况不同,优势、不足、发展节奏以及目标设定都参差不齐,各有千秋,很难说需要一个怎样的模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曾任广东美术馆馆长十年之久,在那个时期,广东美术馆开始培养了一批观众、受众,变得很有口碑。以一个体制内的专业美术馆馆长的经验来看,他始终觉得美术馆就像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生产知识、思想和艺术的地方,它“生产”的产品即是展览、讲座,相关出版、典藏、研究活动。而私人美术馆,是当代艺术体制外的生机。

“私人收藏在中国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私人拥有很好的东西,也有不少的收藏家。但是谁能够更有序地将这些藏品去进行整理、集中和展示,为公众社会服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世界上有很多私人的收藏家将自己的藏品演变成美术馆,最后形成董事会管理机构,或者捐给国家。私人美术馆的落足点就是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中国为何新建这么多美术馆?成熟的私人美术馆需要如何运营

担负公共教育职能

美术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公共教育。在近10年来美术馆林立的情况下,彼此之间也逐渐开始竞争拉拢人气,公共教育活动便是最便捷的途径。“其实是为了培养美术馆的潜在观众,也为艺术生态培养基础人群——因为这些人未来可能会去买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副馆长李旭说。

外滩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喜马拉雅美术馆和尤伦斯艺术中心都设有专门的公共教育部门,定期组织讲座、研讨会、表演等活动。而当代艺术博物馆更有三分之一的人力被投入到这方面的工作上来。

可是独立策展人李振华认为,大部分活动都失去了跟美术馆本身的连接,只为了宣传展览或是走形式——展览开幕前后有个对谈,之后就没了。“今天应该是降格教育,用相对平视的状态与人做互动,而不是居高临下,这一点是当今美术馆严重欠缺的。不是告诉你这个东西很牛,而是找你来讨论说这东西以后可能会很牛,这是你这个时代的东西,可能自己没意识到。”他说。

甚至在未来,根本不需要美术馆。人们只是需要一个空间,既可以支持艺术生产,做展出,又可以和人进行交易买卖。他补充道:“现在所有的规则其实都应该被打破,所有人要想的应该是:我跟我自己,跟朋友、机构之间到底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关系。”

尤伦斯艺术中心的副馆长尤洋也表示赞同。“美术馆是个现代主义的概念,需要连接观众,但基本上观众看到的都是文化项目而已。其实大家更需要‘文化中心’,展示当代文化产品。”他说,“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不同:更加哲学、精英化,审美上与公众是没什么关系的。但是美术馆需要连接公众与文化的平台,需要匹配不同公众。”

不过在可见的未来里,美术馆这种旧形态还将继续发挥着对公众进行美学教育的作用。只有好的展览才能把最优秀的作品理念传达给观众;而只有好的策展团队、支持团队才能做出有价值的展览;而只有足够的报酬、足够的重视才能培养或吸引有想法的人才。美术馆作为建筑造出来之后,接下来还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

中国为何新建这么多美术馆?成熟的私人美术馆需要如何运营

著名的私人美术馆

古根海姆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立者是所罗门•R•古根汉姆,他生于19世纪的美国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靠煤矿工业积累财富的瑞士血统家族。这是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私立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也是全球性的一家以连锁方式经营的艺术场馆。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在西班牙毕尔巴鄂、意大利威尼斯、德国柏林、美国拉斯韦加斯、阿布扎比拥有分馆。

鲁贝尔家族收藏博物馆:唐•鲁贝尔夫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岸上一手打造了这座知名的鲁贝尔家族收藏博物馆,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知名的私人收藏博物馆。鲁贝尔夫妇的收藏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遗产继承和经营酒店业的成绩,鲁贝尔夫妇获得了强大且稳固的财富来源,这也使得他们能够继续扩大自己的艺术追求。

奢侈品大王皮诺的两座私人美术馆:法国奢侈品大王弗朗索瓦•皮诺是古琦集团的掌门人,他的两家私人美术馆分别是威尼斯格拉西宫和威尼斯多伽纳原海关旧址,两处均由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亲自操刀改建。而对于他的2000多件现当代艺术藏品来说,目前的展示空间还远不能解渴。

路易威登艺术基金会暨博物馆:LVMH集团董事长贝尔纳•阿尔诺无论在企业经营上还是在艺术品收藏领域,都是皮诺永恒的对手,他们两人也常常在拍卖场上较劲。热衷收藏当代艺术的阿尔诺,成立了路易威登艺术基金会暨博物馆,并邀请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瑞在巴黎的布洛涅公园内设计展馆。

中国为何新建这么多美术馆?成熟的私人美术馆需要如何运营

结语

与公立美术馆相比,私人美术馆的发展之路并不简单。但在这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接踵而至。私人美术馆不仅需要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维持运营,还需担负起公共教育的任务。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还有许多的私人美术馆仍能不输于国家美术馆,并更具号召力与影响力,未来,会是私人美术馆为主导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