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南宁市武鸣区马头镇元龙坡有一座骆越墓葬群,约有古墓500多座。1986年至1987年发掘时,共清理了350座墓葬,出土文物1000多件,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骆越古地发现的最早和最大的青铜文化墓葬群。这块隐藏在红土地下的墓葬群,为揭开远古骆越、西瓯土著之谜,解读尘封的骆越文化“密码”,提供了丰富的文物佐证。

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元龙坡周边出土商周器物

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1、安等秧战国墓(骆越国的特色兵器墓)。1985年发掘,共清理了86座古墓,出土文物205件,经专家鉴定,认为是战国时代的文物。出现了许多具有鲜明骆越文化特征的青铜器,这一类的青铜器目前只发现于岭南地区。

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2、全苏村勉岭(骆越古国高级礼器的墓葬)。1974年出土一件色泽晶莹、纹饰瑰丽的青铜卣和一件青铜戈。据考证,青铜卣是商代晚期的遗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这是广西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

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3、那堤村(敢猪岩岩洞葬遗址),年代亦为商周。2006年发掘考察,出土玉器1000多件,是广西开展岩洞葬考古以来发现玉器最多的一次。敢猪岩出土完整的陶器有10多件,文物中“豆”和“T”形玉饰等器具在广西还是首次发现。

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史籍中认为,骆越是百越族群中活跃在岭南的一支古老部族,主要活动于左右江流域、邕江郁江流域、越南北部红河流域。

古代的百越族群分布广泛、支系繁多,随着历史更迭,其中的西瓯和骆越发展成为今日的壮侗语族各民族。尤其是壮族先民骆越人在绵延数千年的时光中,所留下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岩画的印记,成为了今天史学界津津乐道的主要话题。

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那么,骆越古国的中心在哪里?武鸣县马头镇的元龙坡古墓群骆越遗址,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层层梳理出古骆越若隐若现的脉络。

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武鸣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是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一个区。1985年3月的一天,武鸣县马头镇一位农民在元龙坡山顶挖到一个铜盘。农民虽不知铜盘来历,但隐约觉得是个宝物。他把铜盘带给当地的一名中学老师鉴别,老师认为可能是文物,便上报给有关文物部门。

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当时,曾任南宁市博物馆馆长只有20多岁的黄云忠,陪同两位老专家赶到元龙坡实地调查。只见元龙坡光秃秃的红土一片,看不出任何有古墓封土堆的迹象。再加上在南宁周边从来没有发现过大规模古墓群,两位老专家认为,铜盘可能是出于窖藏而非古墓。于是,一行人无功而返。

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事后黄云忠心里不踏实,觉得有必要进行深入调查,于是他二访马头镇,找当地的农民再次核实情况。当地农民告诉他,在元龙坡还挖到过青铜矛、剑等,而且每经雨水冲刷后,在一些“高出来”的坚硬土块里经常能挖到东西。

黄云忠根据农民介绍的“寻宝经验”,试着清理了一块看起来被夯实过的土块,果然挖出了一些陶片、青铜器。黄云忠赶紧回去汇报了情况,又一批专家到元龙坡进行调查,确证了这里确有古墓群。经过近半年的发掘工作,尘封于红土之中的数百座先秦古墓再现人间。

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1988年发表的《发掘简报》认为,元龙坡墓群的年代,上限为西周、下限为春秋时期。后来,年代上限又修正为商代晚期。而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元龙坡西南约300米的安等秧山也发现了战国古墓群。

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从商晚期至战国时期,居住在马头一带的是什么人呢?壮学家覃圣敏在《西瓯骆越新考》一文中说:“清代《武缘县图经》今武鸣河是由东江(今香江)和西江(今两江河)汇合而成,西南流入右江,古称“骆越水”;武鸣县城东北的“陆斡”镇,当地人的读音与“骆越”的古音非常接近,应是“骆越”的另一种译写。”覃圣敏由此认为,包括马头一带的环大明山地区为古骆越主要分布区。

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郑超雄认为,元龙坡墓地应是一个骆越人居住点的公共墓葬区,从墓葬群的规模可以推断,这一地区长期人口密集。另外,分析统计考古发现后,还可以推测这一地区的人口在商周至战国时期在1万人左右。如此规模的人口,武鸣其实就是骆越的古都。

南宁五百骆越墓葬群书写的三千年文化密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