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和朱允炆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蒙古为什么没有趁虚而入?

beyondwusheng


靖难时期,蒙古一方是没有实力乘虚而入的。

洪武二十一年(1388)捕鱼儿海之役,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兵败之后被也速迭儿杀死,北元陷入分裂。脱古思帖木儿一死,不仅仅是宣告忽必烈一系子孙对于蒙元帝国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蒙元帝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完全解体。同情脱古思帖木儿的大臣,如知枢密院事捏怯来,表示耻于向弑君篡位的也速迭儿称臣,便主动向明朝请降。
上图捕鱼儿海之战进军示意图


非忽必烈系的也速迭儿杀死忽必烈家族的后裔,意味着原来大家默认的汗位继承的基本规则被打破,等于又回到了一切凭实力说话,通过武力决定汗位归属的混乱状态。洪武二十一年(1388)到建文四年(1402),这十五年中,蒙古汗位六次易手,而且汗位传承非常不稳定。也就是说,靖难时期以及前后几年内,蒙古和明朝,各自都陷入了残酷的内部斗争之中。

蒙古不但没有乘虚而入攻打明朝,而且在靖难中成了朱棣一方的助力。

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朱元璋平定辽东,收降纳哈出之后,为了巩固对这一地区的军事管理而扩建成为大宁都指挥使司,统辖附近诸卫。在这一地区的卫所中,有不少士兵是蒙古降人,个体战斗力较一般汉地士兵为强。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蒙古降人对于自己作为被征服者的生活并不满意,他们不能够继续原来的牧民生活,却只能从事屯田等半强制的劳动。现在有机会跟随燕王一起给明朝政府捣捣乱,一旦能够成功,倒是个摆脱眼下无聊生活的途径,故此这些蒙古降人后来以较汉人更大的热情投入了朱棣的靖难部队。

朱棣通过大宁的渠道,招诱大宁、朵颜、福余,也就是后来有名的兀良哈三卫的蒙古人,将部下的蒙古兵将分为五军,解决了自己兵员不足的问题。


邓海春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而众所周知,这位传奇皇帝的皇位也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来的。

为此朱棣进行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而这期间明朝北方的蒙古竟然没有趁虚而入,这让很多人觉得很奇怪。

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具体说说其中的原因。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蒙古已经无力南下了,而且内部也陷入争权夺利的内乱之中。

大家熟悉的历史中明朝是靠着第一次北伐成功开国的,可以说是打破不能自南向北统一中国的魔咒。

其实鲜为人知的是,元朝全国性政权结束以后,又在北方大草原继续抵抗明朝,是为北元政权,因此明朝在建国后自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九年又进行了八次北伐。

其中洪武二十年的第六次北伐中,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奇袭北元政权,此战北元损兵折将达十万之多。(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北元末代皇帝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和太子虽然逃脱,但次子地保奴和太子妃还有吴王和代王等宗室一百多人被俘,牛羊马匹十几万及其北元政权的宝玺和金银印章等尽入明军之手。

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逃脱后不久就被其部将也速迭尔缢杀。

至此北元算是彻底灭亡。

后面的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是由九大塞王中的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统领的,虽然规模没有之前大但也大大打击了蒙古。

也就是说明朝北伐开国时结束了元朝全国性政权的统治,开国之后的第六次北伐是将割据政权北元彻底消灭,至此回归蒙古部族状态,之后两次北伐更是打击蒙古的势力。

而且自从北元灭亡以后,蒙古草原上就开始了对于大汗之位的争斗,恢复元朝全国性政权的口号成为过去式,大家的目标成为了大汗之位,草原上也并不是那么太平了。

所以说到了朱棣起兵靖难之时,蒙古不只是元气大伤无力南下,就是内部也是不太平,朱棣起兵的同年蒙古鬼力赤发动政变成为实际统治者,但为了稳固内部,也并没有心思南下。

也就是说当时蒙古既没有能力加上内部争权夺利的原因就没有南下袭击明朝了。


宋安之


我们都知道,当时朱棣当时很早就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很早就就蕃北京成,提父亲朱元璋守卫边境防御北方残余势力北元势力,自从朱棣去了燕地北京,北元势力被燕王朱棣扫荡了n次,但是每次北元都被朱棣打的落花流水,亏不成军说明朱棣燕王很有军事天才,军事谋略,很像他的父亲朱元璋,但是由于明朝的接班制度是立长不立幼!所以朱棣在长期的用兵当中提升很多知识,阅历。朱棣在长期的北伐当中战胜了太多次的北元残余势力,使北元闻风丧胆,对朱棣有很大的心里阴影!所以朱棣与朱允文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蒙古残余势力是无动于衷的!





北风之神529


北元在明太祖时的捕鱼儿海一役之后名存实亡,黄金家族权威不在。蒙古分裂为几个部族,后面先后崛起的瓦剌和鞑靼两部还未成形,东部蒙古诸王早就臣服明廷,有些还支持燕王参战。自己尚且在混战中,哪有实力干预靖难之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