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故事原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偃师普救寺,这里给大家介绍

说起《西厢记》

大多数人会被张生、崔莺莺的故事感动

好多人不知道的是

这段故事离偃师人这么近

就是发生在偃师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偃师市首阳山镇石桥村

《西厢记》故事原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偃师普救寺,这里给大家介绍

“石桥村”

因古有一石砌的桥而得名。

《西厢记》故事原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偃师普救寺,这里给大家介绍

它位于首阳山汉魏故城的东边,现属首阳山办事处所辖,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村镇,是古代东西交通的咽喉之地,多种典籍对它都有过记述那座石桥、明清《偃师县志》上都叫它“旅人桥”,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

《西厢记》故事原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偃师普救寺,这里给大家介绍

一来是过往行旅之人要在桥上通过,二又是城中僧俗人等于困暇之时徜徉上瞭望风光景色的好去处。站在桥上,北眺邙山松柏滴翠,满眼绿色:南瞻洛伊二水如带,飘向远方;东望则沃土平畴,稼穑葱茏;西视则紧接洛阳古城。

《西厢记》故事原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偃师普救寺,这里给大家介绍

再俯瞰脚下,河水由北向南汩汩淙淙,游鱼沉浮,自己的影子在山中晃动,偃师话说:美类很、真嘚劲!

《西厢记》故事原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偃师普救寺,这里给大家介绍

旅人桥为什么又叫石桥呢?一来是由于用青石堆砌而成,二来还与《西厢记》有点关联。相传很早以前,在桥东的地方有个“普救寺”。它是取佛祖慈悲、普救众生”之意,人人皆知的张生与莺莺相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西厢记》故事原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偃师普救寺,这里给大家介绍

崔莺莺与其母护送父亲崔相国遗骨暂宿寺中。而赴京赶考的张君瑞也借宿这里攻读。偶然中莺莺与张生相遇,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这时,孙飞虎围困寺院,崔母言及如谁能解围,愿将女儿莺莺许配。张生一柬,请来挚友当地的将军,使她们摆脱了困境。

《西厢记》故事原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偃师普救寺,这里给大家介绍

然而,崔母却失约毁言,仅叫他们二人以兄妹相称,并无连理之意。谁知这一对青春少年竟发生了“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暖昧约会。不巧,此事被老夫人发觉,恼怒万分,拷打了莺莺的侍女红娘。红娘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把罪责归咎于老夫人。

《西厢记》故事原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偃师普救寺,这里给大家介绍

老夫人尽管盛怒不止,可是又感木已成舟,若张扬出去岂不坏了相国名声?若让他们结成伉俪、又如何保持相国府“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所谓仕官门第?于是再三思虑,只有让张生去长安科场赶考,若得个一官半职,再回来完婚不迟。

《西厢记》故事原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偃师普救寺,这里给大家介绍

于是,崔莺营给张君送行,张君瑞肩负行囊,一步趋、迟迟行,崔莺莺呢,更是泪满衣襟。二人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说不尽的话,道不尽的嘱咐,相互劝慰,无限悲切。

《西厢记》故事原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偃师普救寺,这里给大家介绍

最后,二人来到旅人桥上,望着脚下的流水,犹如年华匆匆逝去,无限感慨。眼看就要分别了,二人对天盟誓:就是天长地久,海枯石烂也决不变心。

《西厢记》故事原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偃师普救寺,这里给大家介绍

莺莺表示一定等他荣归这里。张生也同样发出誓言:“我一定金榜题名,再返回这里,你在这等我。”说到这里时,他忽然想到“旅人桥”这个名字不能用。

《西厢记》故事原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偃师普救寺,这里给大家介绍

他认为旅人者,即过往行旅。我们两个海誓山盟,怎能以旅人对待?那样岂不负心?于是,看了看这石砌的桥,为了表示他对莺莺坚如磐石的眷恋之情,他再次斩钉截铁地说:“小姐!你就在这石桥上等我的佳音吧!”说罢,挥泪而别。

《西厢记》故事原来发生在河南洛阳的偃师普救寺,这里给大家介绍

从那以后,人们都为他们二人忠贞不渝的情怀所感动。后来,这里形成了一个村落,村子的名字就叫“石桥”。消息传开,“旅人桥”便被改称“石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