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读书《西厢记》

“碎片读书”利用碎片化时间,十分钟把握名著的脉络。

国学大师王国维有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时代之文学。”唐诗宋词人们都比较了解,而对元曲就比较陌生了。其实,元曲离现代人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远,如今时常被人引用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就出自元代戏曲大师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西厢记》。

碎片读书《西厢记》

《西厢记》唱词优美,情节曲折,刻画的人物形象也非常成功。里面三个主要人物一莺莺、张生和红娘,每个人都个性鲜明,吸引了无数拥趸。由于这本书影响力广泛,“红娘”更是成了后世媒人的代名词,影响力可见一斑。”

崔莺莺:貌美心纯的相国千金

作为千古传唱的故事女主角,崔莺莺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她父亲去世前高居相国之位,母亲也出身豪门望族,两人只有莺莺这一一个女儿,自幼对她按照名门标准来培养,所以,刚满十九岁的莺莺是“针织女工,诗词歌赋,无不通晓”此番莺莺来到普救寺,是因为在护送父亲灵柩回老家的路上遇了阻,刚好这寺是之前崔莺莺的父亲崔相国主持修建的,莺莺母女俩便借住在寺院的西厢房里。

莺莺长得非常漂亮,樱桃小口,杨柳细腰。张生第一次看见她时就惊为天人,直呼“我死也!”就连寺里清心寡欲的和尚在莺莺的美貌面前都乱了章法。某次和尚们为崔相国做法事,本来大家各司其职,张弛有序,结果莺莺一出现,主事的和尚在法座上看得目不转睛,念经的和尚愣是把身边人的头当成了金磐来敲,足可见莺莺的绝世之貌。

正值芳龄的莺莺已经开始渴望爱情了。她和红娘在佛堂周围闲逛,看见暮春时节落红满地,不禁感慨自己青春飞逝,却无人怜惜。正在长吁短叹时,莺莺瞥见了同样闲逛的张生,她也敏锐地察觉到张生看向自己时那火辣辣的目光。按理说,封建社会的女子得遵从“非礼勿言,非礼勿视”的规矩,见了男人要回避才行,可莺莺却“弹着香肩,只将花笑捻”,被红娘拽走时还依依不舍地回头看了张生一眼。这一眼恰恰是莺莺内心世界的外露,她非但不排斥面容俊秀风流倜傥的张生,反而很想能跟他有进一步接触。

机会很快来了。张生打听到莺莺每晚都会在后花园烧香,便特意躲在假山后面,等莺莺一出现,张生就大声吟出四句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这首清新典雅的小诗很对莺莺胃口,也让她对张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原来他不是个徒有其表的肤浅之人,还很有些才华。这让莺莺对张生更加心动了。

作为相国千金,莺莺却没有太多世故的计较。可以说,她喜欢上张生,一开始就喜欢的是张生这个人,而不是其家世出身。这也正是莺莺单纯的地方。后来,当老夫人逼张生上京赶考时,莺莺也并不在乎张生能否中举,她只希望张生能尽早赶回来,什么高官厚禄、夫贵妻荣,在莺莺眼里都只是蝇头小利,蜗角虚名,与其捧回一个状元,还不如摘一朵并蒂莲花,什么都比不上有情人长相厮守。这样的思想,跟大多数封建时代的千金们迥然不同,莺莺把纯洁真挚的爱情视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唯一的追求,这份单纯执着特别能撼动人心,也是莺莺这个形象最突出的地方。不过,情窦初开的莺莺心里也很矛盾:一方面,她看中了张生,可不知该怎么去表达,她也拿不准张生到底对她有什么看法;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长期受传统礼教影响的大家闺秀,她有很多顾忌,不敢任性妄为。于是在这些复杂心态的作用下,莺莺的性格显得既热情又冷淡,既聪明又狡黠。而所有这些都令张生更加欲罢不能。

原著: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

张君瑞:为爱痴狂的志诚情种

张生,姓张,字君瑞,本来也是名门之后。他父亲曾任礼部尚书,但不幸壮年去世,母亲也忧劳成疾,于一年后离世,从此张生家道中落,不得不开始了“书剑飘零、游于四方”的生活。张生二十三岁这一年,打算进京赶考,半路经过河中府,即如今的山西省永济市。张生想起自己的发小杜确就在此地做官,便逗留了几日跟杜确叙旧,没想到竟偶遇了莺莺。在有着绝世之姿的莺莺面前,张生表现得像个痴傻的毛头小子。

在普救寺里第一次看见莺莺,张生只觉是天仙下凡;再听得莺莺念出两句“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之后,张生更是被迷得神魂颠倒,瞬间就决定不去京城应试了。在突如其来的爱情面前,他把什么功名利禄都抛到了脑后。如果不是张生如此重情,可能也就没有后面《西厢记》的故事了。

一见钟情之后,为了能多看莺莺几眼,张生可谓绞尽脑汁。他先是花钱疏通,让寺里的法聪和尚帮他在住持面前说好话,得以在莺莺隔壁住下;又逮着机会在小丫鬟红娘面前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这一大通自我介绍,把红娘说得一愣,她反问一句“谁问你来?”,张生竟不搭腔,单刀直入又问了一句“敢问小姐常出来吗?”这一段让人忍俊不禁,也把张生在爱情面前的痴迷冒失,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一阶段,张生和莺莺之间尽管已暗生情愫,但彼此隔着诸多阻碍。就连小丫鬟红娘,一开始对张生也是心存防备的。当莺莺偶遇张生,忍不住顾盼流连时,红娘会委婉地提醒她赶快回去,免得夫人责骂。当张生在红娘面前自报家门时,警惕的红娘也不愿让这来路不明的男人去接近自家小姐,她搬出了一大套“男女授受不亲”的说辞,让张生碰了一鼻子灰。

就在张生想要亲近佳人,却束手无策之时,一场飞来横祸给他提供了英雄救美的机会。

原著: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

张生英雄救美,老夫人悔婚

莺莺在普救寺住下后,她的美貌被人传播开来,同时也传到了一位叛军将领孙飞虎的耳中。于是孙飞虎率五千人马包围了普救寺,扬言要抢莺莺为妻。一时间,众人慌作一团。莺莺的母亲郑老夫人情急之下表示,如果有人能救莺莺一命,她愿意自备丰厚的嫁妆,把女儿嫁给他。

眼看莺莺马上要被人抢走,张生当然不能坐视不管。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发小白马将军杜确。虽然当时情况紧急,但张生并没有乱了手脚。他先是利用缓兵之计,借口莺莺仍在为父亲守丧,让孙飞虎给她三天时间好好做几场法事,然后再脱下丧服换上嫁衣,这么做对军队来说也吉利。孙飞虎果然中计,让张生为营救莺莺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时间。接着,他又给杜确写了封信,托寺里的和尚带了出去。杜确在接到朋友这封信以后,马不停蹄连夜赶到普救寺,与孙飞虎展开一场激烈的厮杀,最终生擒孙飞虎。就这样,张生顺利救下了莺莺,他在莺莺心里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

莺莺这才发现,看上去文文弱弱、还有点傻乎乎的张生也有勇敢担当的一面。在莺莺心里,张生一下子变成了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的英雄。就这样,从最开始沉迷于对方的颜值,到后来被其诗词唱和表现出来的才华所吸引,再到此刻因为她挺身而出、英雄救美而感动,莺莺和张生已经双双坠入爱河。

可张生和莺莺还没来得及互诉衷肠,他们就遭到了来自莺莺的母亲郑老夫人的重大打击。莺莺的母亲郑氏本就出身名门,再加上嫁给了当朝相国,身份更是不同凡响。她一心想让莺莺嫁个富贵人家,所以从小就对她严加管教。想当初,孙飞虎包围普救寺时,老夫人许下了谁能解围就把莺莺许给谁的诺言,可等张生替莺莺解了围之后,郑老夫人又反悔了。原因也很简单,张生一无家世,二没功名,把如花似玉的掌上明珠嫁给这样一一个穷书生,于脸面上无光。所以郑老夫人不惜背上出尔反尔的骂名,也要拆散莺莺和张生。

于是她摆了一桌宴席,请张生参加。表面上是要答谢张生的救命之恩,实则在酒桌上宣布要他跟莺莺以兄妹相称。郑老夫人的话使满座皆惊。莺莺知道母亲的强势和说一不二,所以此刻虽然心如刀绞,却不能反抗一分;张生则是满脸震惊,既不敢相信堂堂相国夫人居然出尔反尔,也无法接受跟莺莺难成情侣的现实。所谓的宴席自然是不欢而散。不过,郑老夫人没想到,自己这番举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她的强势阻拦,不光激起了莺莺的反抗精神,还让红娘的正义感爆发,从此,红娘便心甘情愿成了莺莺和张生的联络员。

张生相思成疾,红娘欲成好事

在老夫人赖婚之后,张生便害了相思病。莺莺碍于身份不好直接出面,便派红娘来看望也。

在《西厢记》里,红娘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本来她是老夫人安排在莺莺身边的心腹,专门负责监视莺莺的行为举止。可当红娘发现小姐和张生眉目传情,暗生情愫之后,渐渐同情起了这对年轻男女。尤其是后来看到老夫人不守信诺毁婚,红娘愤慨之下便决定促成这段姻缘。只是,红娘这媒人做得着实不易。

莺莺当时并不知道红娘的心思已经偏向于她,所以时时处处提防着红娘,有时甚至会无端责骂她,就连红娘替张生传个话,都得被莺莺试探。比如,张生得病时,莺莺派红娘前去探望。张生托红娘给莺莺带回一封信,信里写的都是些让人脸红心跳的情话。莺莺看过之后,第一反应是勃然大怒,皱着眉红着脸嗔怪红娘乱捎信儿。

表面上看起来,这举动很符合她未出阁姑娘那种羞涩的样子,实际上莺莺是在试探红娘,看她知不知道信里写了什么。当可怜兮兮、万分委屈的红娘说出:“小姐将我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他写着什么”时,莺莺顿时放下心来,随即安抚红娘说:“早是你口稳呢!要换了别人,还不知怎的。”可接下来,她仍然装腔作势,写了封信,告诉红娘说是责骂张生的,实际上里面是约张生私会的情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很好地反映了莺莺既渴望爱情又害怕受到伤害的心态,只是苦了红娘。

红娘不但要体贴自家小姐的心意,而且还要时时留心,免得被老夫人抓住什么把柄,同时还要替陷入相思、神志不清的张生出谋划策。好在红娘足够机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完美解决了各种难题。

莺莺约张生第一次后花园幽会,就被莽撞的张生搞砸了。原因是张生太过心急,从墙上跳下来,一把搂住了莺莺,把莺莺吓得不轻。非但没能花前月下,还挨了一顿教训。张生继续求红娘帮忙。看着心急火燎的张生,再想想嘴硬心软的小姐,红娘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大胆地撮合他俩。

她安排张生在一个月圆之夜,趁着莺莺烧香时隔墙弹琴,以琴曲来表明心意。到时她再从旁观察小姐反应,顺便帮张生说说好话。当晚,张生和莺莺一个深情弹琴,一个用心听琴,好比伯牙子期,颇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就这样,红娘顺利完成了搭桥任务。

紧接着,红娘又一手策划了张生跟莺莺的私订终身。她先是跟张生要了十两银子去置办了一套新被褥,然后又连人带被把莺莺送进张生房里。一开始莺莺哪里好意思,红娘却很看得开,她告诉莺莺,这是人之常情,没啥害羞的,到了那儿你就俩眼一闭,顺其自然即可。要知道,这可是在一千多年前从一个年轻女子口中说出的话,也算是惊世骇俗了。

而红娘虽然只是一个小丫鬟,但她的思维特别敏捷,说话也是伶牙俐齿。最经典的一幕就是她和老夫人的那一段辩白。正所谓知女莫若母。在莺莺跟张生有了鱼水之欢后,老夫人发觉女儿的举动较往日大有不同,自然起了疑心,接着便捉红娘来拷问。眼看事情败露,一般小丫头可能会吓得胆战心惊,红娘却不以为意,反倒义正词严地说如今这局面全是老夫人的过错。紧接着就列举了三条理由:第一,当初老夫人答应得好好的,说谁能解围就把小姐许配给他,但出尔反尔,这就是典型的“失信”行为,不符合做人的基本原则;第二,既然老夫人不想让小姐跟张生来往,那就该给张生一笔酬劳,让他离小姐远远的,而不是让他们以兄妹相称,在寺院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第三,现在这俩人儿已经同居一个月了,老夫人要把这事儿抖搂出去,还不是丢自己的脸?外人知道了,难免会说她教女无方。与其如此,倒不如成全了小姐和张生。

红娘这大段话说得是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连老夫人听了也哑口无言。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曾说,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攻不破,何战不克?”从红娘的表现来看,汤显祖的评价确实中肯。

原著:你撇下半天风韵,我拾得万种思量。

张生赴京赶考,有情人终成眷属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精明如郑老夫人,哪里肯因为一个小丫头的话就善罢甘休呢?一计不成,她马上又想出一计。她以崔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名,逼迫张生考取功名,实际上是想借此把张生打发走,好让莺莺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但她低估了莺莺的痴情和张生的忠诚。

在十里长亭,莺莺与张生挥泪告别。不久之后,郑恒便来到普救寺。他先是请红娘帮他在小姐面前美言几句,红娘直接告诉他莺莺已经许给了别人。郑恒又质问红娘,莺莺怎么能脚踩两只船?这下子可惹急了红娘,她反过来讨伐郑恒,说当日莺莺差点被孙飞虎掳走,郑恒又在哪里?要不是张生,莺莺母女全都性命难保。现在大家平安了,郑恒才出现,岂有此理?

郑恒不服气,张生一个落魄书生,哪里比得上名门出身的自己?再说老夫人也站在他这边,他对莺莺势在必得。当随后张生高中状元的消息传来,郑恒哄骗老夫人和莺莺说,张生贪慕权势,已经被当朝尚书招为女婿,早把莺莺忘了。老夫人一气之下,强令郑恒跟莺莺成亲。

恰在此时,张生荣归,他以河中府尹和女婿的双重身份拜见了郑老夫人,对天起誓,表示自己对莺莺绝无二心。再加上红娘从旁周旋,郑恒的阴谋被戳穿,老夫人终于顺水推舟,“着他两口儿成合。”整部戏就以这样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落幕。

张生被人称为“志诚种”,也和他自始至终表现出的对爱情的专一有关。他先是信守承诺,为了莺莺发愤图强,一举夺魁。放榜之后,又唯恐莺莺挂念,及时赶了回来迎娶莺莺。在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之后,很容易对曾经的恋人始乱终弃,而张生心里却始终只爱着莺莺一个人,这种忠诚实属难能可贵。

原著: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