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茂蘭科技天文館在河北博野縣落成開館

程茂蘭(1905—1978),河北博野人。北京天文臺(國家天文臺的前身)的奠基者,首任臺長,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起步和發展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卓越貢獻。

程茂蘭科技天文館在河北博野縣落成開館

程茂蘭,天體物理學家,中國近代實測天體物理學奠基人。畢生從事實測天體物理研究,發現和證認了不少新譜線及它們的變化規律。在恆星的照相紅外分光光度研究獵父座氣體星雲的光譜研究和夜天光譜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發展了用照相分光光度法確定大氣中臭氧層厚度的方法。主持北京天文臺光學觀測基地的選址和興隆觀測站的建設,促成了2.16m望遠鏡的研製工作。提出並促成北京大學天體物理專業的設置、支持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的設置,為北京天文臺和全國天文學界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骨幹人才。

程茂蘭科技天文館在河北博野縣落成開館

程茂蘭是第一個把近代國際天文選址概念和方法引進中國的天文學家。他把帶回國的一些法文和英文選址文獻交給李啟斌和李競等年輕人,並帶領他們在北京周圍按照國際標準進行選址工作。在北京地區建設天文臺的規劃始於1956年制定的“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當時國內的天文學家把臺址想像在香山附近。程茂蘭回國後提出香山離開北京市中心太近,更要命的是離開石景山鋼鐵廠的距離太近,將招受嚴重的光塵汙染。他建議必須在北京市中心向外劃出若干同心圓:50km、70km、100km。

程茂蘭科技天文館在河北博野縣落成開館

按照國際標準,天文臺最好建在離開百萬人口大城市中心100km之外的高山上。考慮到北京的燈火不如西方發達的大城市,為了節省投資,可以把這個標準適當降低到50~70km之外。但是絕對不應小於50km。而臺址的高度應當在海拔2000m以上,至少也應當在1000m左右。經過1957~1958年10月之間的踏勘,選定了海拔1300多米的離開北京市中心大約80km的門頭溝區齋堂公社的杜家莊南坨和海拔1600多米的黃草梁仙人洞作為臺址候選地。

程茂蘭科技天文館在河北博野縣落成開館

在候選地上要進行全面的氣象觀測和天文大氣寧靜度的觀測。限於交通不便和缺電等實際情況,只能使用落後的不夠客觀的衍射環評分法和目視雙星視分辨率法。經過大約一年的對比觀測,綜合分析交通和投資等因素,選定了海拔較低、交通較為方便的杜家莊作為北京天文臺光學實測基地的臺址。可是有關方面不同意把必須國際公開的天文臺建在具有軍事設施的北京西郊山區。於是程茂蘭又帶領年輕人轉向西南方向的河北省保定地區和東北方向的河北省承德地區尋找臺址。直到1964年10月,最後選定河北省興隆縣的連營寨,建設了北京天文臺的光學觀測基地。目前它仍然是中國最主要的光學實測天體物理觀測基地。

程茂蘭科技天文館在河北博野縣落成開館

程茂蘭十分重視人才培養。除了積極向南京大學天文係爭取畢業生外,又在北京支持北京師範大學設立天文系。同時尋求在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設立天體物理專業,還設法在北京天文臺籌備處以中國科技大學二部的名義開辦天體物理訓練班,招收武漢測繪學院三年級肄業生32名和北臺在職學生李煥榮、郭子和、韓念國、杜柏田、蘭松竹、徐登裡、馮淑玲和張桂燕8人,學期二年。李競、黃磷等參與授課。畢業後有張煥志、王順德、高為是、孫益禮、郭子和及杜柏田等分配在天體物理組,並且把數學成績優異的韓念國介紹給熊慶來,後又讓他轉到北京大學數學系讀研究生。這些措施對於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程茂蘭科技天文館在河北博野縣落成開館

大約在1935年,程茂蘭開始涉及天文研究。在獲得博士學位後,開始正式從事天文研究。到1957年回國,總共進行了20 年的實際觀測研究,其中還有將近4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發表了68篇重要的學術論文,平均每年3.5篇。在那個年代,對於使用資料處理相對麻煩而困難的天體光譜觀測研究者來說,已經是相當勤奮而高產的了。由於當時法國的天文儀器也並不十分先進,他能夠使用的最大望遠鏡是口徑1.2m的,比美國天文學家能夠使用的2.5m望遠鏡小了許多,因此他能夠做出這種成績實不容易。正因為這樣,他在當時是一個少有的經驗豐富的光譜研究工作者。

程茂蘭科技天文館在河北博野縣落成開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