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張君秋武漢親授《望江亭》

今日推送之《回顧張君秋親授》,出自《中國京劇》1996年第5期,作者楊明。60年代初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漢高盛麟和北京張君秋兩人為主,各帶一個演出小組進行了一次難得的交流演出,當時《人民日報》在報道中將這種演出形式稱之為“走馬換將”,張、高二人走馬換將時間一個多月,掀起了京劇在京漢兩地的高朝,一直在梨園傳為佳話。文章記錄時間為1961年秋,或有誤。

 在1961年金秋時節,中國京劇舞臺上有段佳話“南北菊壇走馬換將”。京漢兩地由高盛麟及張君秋兩位藝術家各自率領藝術交流演出小組為南北觀眾展示各自拿手好戲,一時間,楊派武生、張派新腔轟動九城,口碑載道……

 回顧張君秋先生1961年南下漢皋之盛況,那時張氏藝術的狀態正處在巔峰的黃金階段,也即是張派四大名劇《望江亭》、《詩文會》、《狀元媒》、《西廂記》等創作出臺,並通過唱片、錄音、影片流傳南北,得到內外行首肯認可,形成張派氣候的時間。

回顧張君秋武漢親授《望江亭》

張君秋之《望江亭》 

 在筆者記憶中,張君秋先生的藝術生涯中由他本人親自傳授《望江亭》,始於那次在武漢的演出期間。早在六十年代張派的聲腔藝術已經令人傾倒,內外行同濟、票友欲投師問藝者,不乏其人。就在張氏那次南下武漢期間,湖北省地方京劇團的當家旦角,均都不約而同地會集武漢,她們之中如宜昌京劇團之琴麗芳;沙市京劇團之姜雲霞;黃石京劇團之王豔萍;監利京劇團之崔硯芳;恩施京劇團之周梅豔……均都是在南方江淮各地走班獻藝,小有名氣之坤伶。她們會集武漢一為臺下觀劇,親炙張派名劇,二為接近張氏而求登堂入室向張氏請益問藝。

 她們為了方便接近張氏,特意在張的下榻之漢口旋宮飯店隔街相對之海陸飯店開房客居,她們夜晚入場觀張氏演出,白天則隔街對著張氏客房的窗戶輪流吊嗓,大唱張派名劇,她們天天如此,日夜巡環作息也曾引起張氏之好奇注意,向每日陪同照顧左右之武漢演出公司經理金碧濤說:對街住著什麼人?天天準時吊嗓,還都是我臺上唱的那些新腔呢?金碧濤乃武漢北上邀角的能手,曾多次包辦南北各大名伶來漢演出,人挺隨和,和許多名伶私交甚好。其實金氏早已受街對面的群芳所託,此刻正好對張氏說項:“那是湖北省各地京劇團旦角,專來武漢觀摩張先生演出,住了好久啦!大夥都想排演您的本戲!有心想請您賞光,邀請便飯,順便請您給大夥說說玩藝,指點指點門徑,您看什麼時候見見她們?”

回顧張君秋武漢親授《望江亭》

1962年張君秋與高百歲之《四郎探母》

 張氏由衷為群芳之誠心所感動,無奈在漢演出戲碼繁重,夜夜靠張氏唱功壓座,哪有精力應酬,更何況給人說戲了。內行都知,給人說戲最累嗓,說一出比得上唱十出,許多前輩不到萬不得已,決不離開舞臺轉靠說戲為生。當年張氏藝術生涯正在火紅的年華,出於種種因素也不便輕易開門授藝……基於這般顧慮,張氏唯有敬謝再三,而婉拒群芳所求,請金氏轉告諸位,歡迎臺下觀劇,並多多指正。

 就在群芳問鼎不果,欲求無門之際,情況出現了奇蹟般的轉機——當時原武漢京劇團二團團長、著名的麒派掌門人之一陳鶴峰已調任前湖北戲校校長之職,主持該校教學大計。前湖北戲校京劇科(1958年8月至1966年7月)在六十年代,也曾在中國南北藝術院校中小有經傳。

回顧張君秋武漢親授《望江亭》

陳鶴峰早年《西遊記》劇照

 回顧該校剛成立之初。即由京、滬兩地約聘羅致許多位碩果僅存的前輩伶工,教戲的好佬,其師資陣容僅在北京、上海之後,也可名列三甲。自1960年起該校教學成績斐然,師生合璧,聯合公演,已享譽漢江之濱。當時該校有一既定的教學方針乃為“雁過拔翎”。凡來武漢演出之南北各派名伶之好戲,必須組織學生觀摩學習,擇其最佳劇目或技巧派出師生登門求藝,務必學成,為己所用。使學生開闊眼界,增長技藝,豐富演出劇目。歷年之間,先後獲得訪問武漢演出有周信芳先生指點之《海瑞上疏》;有荀慧生先生指點,由沈曼華持排之《紅娘》,由李玉茹、孫正陽傳授之《小放牛》;由李世濟、閔兆華傳授之《陳三兩》;由李金鴻傳授之《打焦贊》;有杜近芳指點,由吳素秋持排之《斷橋》;由金少臣、孫玉祥傳授之《赤桑鎮》;由冀韻蘭傳授之《金山寺》……難得欣逢張君秋先生訪漢演出,雁過拔翎志在必得。

 首先校方安排各行學生分工對號入座觀摩。目標對準《望江亭》,該劇在漢應觀眾要求曾重演四次,臺下觀摩場場全到,一邊看,一邊記,回來大夥一起湊合,這張派首本名劇已然十有八、九,可以自己搭出一個大架子戲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裡由陳鶴峰校長出馬,憑他久居南方之身份、地位及與張君秋先生之私人友誼,竟奇蹟般地在張氏演出空閒的休息之日,請動了張氏本人及舞臺夥伴。

 至今筆者清晰記得,那是一個深秋季節的下午約二時,幾輛黑色小汽車馳入武昌閱馬場湖北戲校門前的大院,在陳鶴峰校長陪同之下,張君秋先生大駕光臨,同行者有名小生劉雪濤、名醜李四廣和紐榮亮、老旦耿世華、京胡何順信、二胡張似雲、鼓師金先生以及武漢京劇團著名青年旦角王婉華。王也是在張氏那次南下訪漢演出期間由張收為弟子,並隨師同臺配演二旦及丫環,在臺上習藝,臺下則鞍前馬後隨伺左右。

 那天戲校京劇科的全班同學、老師早已在黃振校長的率領下列隊等候在三樓排演廳。“好傢伙!”,人們見陳校長搬來了張君秋《望江亭》的全堂人馬,忍不住叫起好來。時間緊迫,機會難得,陳校長請張氏及來客入座,略作介紹之後,即叫旁邊準備已久的文武場面開鑼。首先由同學將連日觀劇看會的《望江亭》在張氏面前排一遍,鑼鼓聲中由楊明扮演的白士中;張憨生扮的書童;王淑雲老師扮的道姑;王明仙扮的譚記兒;朱世慧扮的楊衙內以及呂志明、馬來福扮的張千、李萬依次上場。那日張君秋先生臺下風度俊雅,白淨的肌膚,內穿藏青色中山裝,外套銀灰色春秋大衣,腳下黑色軟口便鞋,說話細聲細語,笑容親切,全然學者風範,毫無梨園積習。見他坐在前排,一邊觀看響排,一邊向左右之陳校長及賀玉欽老師頻頻詢問什麼……

回顧張君秋武漢親授《望江亭》

張君秋之《望江亭》 

 頭一場《觀遇》排到拉起[南梆子]大過門時,張氏不自禁地起身脫下外套,招呼劉雪濤上前,走到臺中心向王明仙及楊明說起戲來,這一切均在意外,也在意中,此時陳校長招呼場面停下;賀玉欽老師便將《望江亭》一劇的小演員分別對號入座地介紹給現場的各位老師,由頭開始,分場次順序細說各人的戲,早有準備的同學們很自然的和各位老師分成幾個攤子對口說戲。為了在這可貴而有限的一個下午搶下這出張派名劇,由賀玉欽老師負責全劇總排,由魏希雲老師帶領黃武進、孫仁芳請金先生口述記下全劇場子。分頭單說約莫兩個小時之後,張氏又招呼李四廣、鈕榮亮兩位一起合排示範望江亭上“盜聖旨”一場,手把手地為王明仙、朱世慧糾正身段,啟示要領。這樣示範合排了前後四場的重要段落之後,時間已是傍晚六時過後,前後整整四小時,張、李、劉三位一口氣傳授一出《望江亭》,使那日隨伺一旁的大師姐王婉華不時露出羨慕之情,連連攝下現場的鏡頭,可惜這些記錄張君秋先生35年前為湖北戲校京劇科傳授《望江亭》的珍貴資料均失散在“文革”劫難之中。

 張君秋赴武昌給湖北戲校的娃娃們說戲去的消息不脛而走,一夜之間傳遍武漢三鎮,漢口海陸飯店向隅興嘆的群芳們如墮五里雲中而不明就裡,隔江相望,百感交集,她們久聞陳鶴峰面子之大,手腕之高,但終始不明陳使了什麼魔法神力,使張氏破例於繁重的演出期間放棄休息,而親自出馬為戲校三年級的小學生說了一整出張派的看家好戲——《望江亭》。

 那是一個秋末初冬的夜晚,武昌彭劉楊路之戲校排演場車水馬龍,觀劇者有當時湖北省政府、文化界、教育界之政要人物;有武漢戲劇界的師長同學;有臺上小演員的家長;有在海陸飯店向隅興嘆的群芳隊伍;更有成群由漢口坐輪渡過江趕來武昌的張派戲迷……他們當晚抱著一舉兩得之心情,既來觀看臺上“小張君秋”王明仙之新戲首演;也為一睹赫赫有名的“四小名旦”之張君秋臺下風采。

 前場墊戲《三岔口》將近尾聲時,由陳鶴峰陪同下,張氏一行入座在第五排正中,場內一陣轟動,紛紛傳說:陳鶴峰來了,張君秋來了,看看張君秋好漂亮!……那天台下全場上千觀眾是以掌聲、叫好聲、讚歎聲不斷地首肯著臺上的小演員,稱讚著臺下的張君秋先生,熱騰騰的氣氛由始到終。

 劇終,全場湧向臺前觀看謝幕,張氏由陳鶴峰、黃振校長陪同上臺與三位小演員握手合影,張氏拉著王明仙的手久久不放,連說“好!好!多演演!到北京上我家裡來!”臺下觀眾經久不散,圍著張氏一行步出劇場,目送張氏登上小汽車消失在夜幕之中……自那以後,張君秋及其佳作《望江亭》皆與武漢菊壇結下了不解之緣,並且意義深遠非常—這出《望江亭》成為南北劇團首先得到張氏親授並首先推上舞臺的張派劇目,不僅為當年湖北戲校京劇科打下了良好的繼承流派之基礎,而且贏得了公關宣傳上的口碑佳評。這無疑是張氏藝術生涯中課徒授藝記錄之重要篇章。 

 ……光陰茬再,彈指間36年過去,往事歷歷在目,當年老校長陳鶴峰及良師賀玉欽、楊玉華、雲豔霞、張嘯莊……皆已跨鶴西去,當年的小演員也都年逾不惑之齡,甚幸張君秋先生德高望重,身體安康。筆者僅以此文向歷年教益我輩之師長致以深切的懷念及敬意。

(《中國京劇》1996年第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