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騎兵少,爲何卻常以少勝多?關鍵一個科學突破

東漢騎兵少,為何卻常以少勝多?關鍵一個科學突破

在西漢鼎盛時期,曾有“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的盛景。那時國家的養馬業正值大發展時期,全國馬匹數量眾多,馬已經不僅僅作為軍事用途,還成為人們平時出行的交通工具。特別是住在京城的人家,若是家裡沒有一匹好馬那都不好意思上街去。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當時的統治者如此重視養馬業的發展呢?

一、國防之力

“馬者,兵甲之本,國之大用”,尤其是在漢代,養馬業有它不得不壯大的理由。漢初,經過長期戰亂的漢朝,國弱民貧,馬匹數量少得可憐,以至於連皇帝出行,都找不出四匹毛色相同的馬來拉車。在長期的對匈戰爭中,漢朝的騎兵一直受到匈奴騎兵的壓制,特別是經白登一役,漢高祖被圍在白登山整整七日七夜。

憋屈的背後,是劉邦徹底認清了,漢軍騎兵面對匈奴騎兵是小巫見大巫。此後,劉邦一邊採取和親的手段來穩定局勢,一邊大力發展養馬業和騎兵部隊,

為將來的反擊戰積蓄力量。

為此,漢朝先是積極在全國範圍內籌集資金。高帝四年(前203年)八月,下令全國開始徵收算賦,“為治庫兵車馬之用”。文帝時又頒佈了“復馬令”,鼓勵百姓養馬,養馬養得好的人家有免除兵役三人的特權。景帝時,“始造苑馬以廣用”,此外還在西、北邊郡設“牧苑三十六所,以郎為苑監,分養馬三十萬當時幾乎是動員舉國上下一起養馬。

各郡縣設有馬丞,王國設有僕及屬吏廄長、廄丞等,都是負責馬政的專門人員和機構。武帝時又增設了“馬口錢”,完善了相關的馬政管理機構。甚至後來被武帝委以託孤重任之一的金日磾,最初就是因為養馬養得好,而得到了武帝的另眼相待。

由於得到了統治者的充分重視,武帝時僅廄馬就有四十萬匹,其他地方、民間養馬數量更是不計其數。

西漢時期養馬業的大規模發展,果然帶動了騎兵數量的增加,漢文帝時已能抽調出八、九萬騎兵來抵禦匈奴。到武帝時,漢朝軍隊已轉變為以騎兵為主,

而步兵則多用來運送糧草輜重。武帝時對匈奴的大規模反擊戰,每次調動騎兵都是以十萬起步,前後加起來總共動用騎兵一百二十萬眾。

此後,漢軍充分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特性,遠程奔襲、分進合擊,不斷取得對匈戰役的勝利。

二、貴精不貴多

到了東漢,官府的養馬業大為衰落。這種衰落主要表現在數量上的減省。《後漢書·百官志》說,“舊有六廄,中興省約,但置一廄”,和帝永元五年又“詔有司省內外廄馬及涼州諸苑馬”。此後雖有部分增設,但總體數量上與西漢相比已遠遠不及。東漢馬匹數量的減少,使得騎兵數量也大為減少。

少到什麼程度呢?元初年間,任尚率軍與羌人作戰。本來軍隊數量上漢軍佔有很大的優勢,但羌人皆騎兵,兵勢強盛,漢軍一時無力對抗。這時有個叫虞詡的人提出,要戰勝羌人必須以騎兵對抗騎兵,為今之計只有撤罷郡兵,讓他們每二十人共買一匹馬,再以萬騎之眾來對抗羌人的騎兵。

可見,當時軍中騎兵所佔比已相當少了,以至於需要士兵“二十人共市一馬”才能湊齊“萬騎之眾”。

按說東漢馬匹數量的大大減少,必定會使騎兵在對外戰爭中常處劣勢,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東漢時匈奴雖已分裂為南北二部,但北匈奴依然盤踞在帝國北部,對東漢王朝虎視眈眈。面對北匈奴的屢屢犯邊,漢朝廷多次聯合歸附的南匈奴,發動騎兵部隊痛擊北匈奴。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明帝派大將竇固、耿秉等部,四路出擊攻伐北匈奴。竇固在天山大破呼衍王部,接著又攻佔伊吾盧城並在此屯田。永元元年(89 年),竇憲、耿秉與南匈奴聯軍共擊北匈奴,出塞奔襲三千多里,至燕然勒石而還。此戰共斬首一萬三千多級,俘獲二十多萬眾,漢軍僅出動騎兵三萬八千騎。

經此一役,北匈奴受到重大打擊,元氣大傷,不久就遠遁歐洲。而明章時期,漢朝廷又憑藉著騎兵力量繼續打擊烏桓、鮮卑,鞏固邊防,經營西域地區。

三、引種改良

漢朝很早便開始注重對良種馬的引進。張騫通西域後,發現匈奴地區的馬既壯碩又活躍,可上山下阪,入溪出澗,而中原地區的馬長期經受圈養,其速度與耐力都十分低下。於是,漢武帝大力引進西域良種馬,來改良中原地區的馬種。

此後,整個漢朝一直注重引進各地的優良馬種,不僅是西北地區,還有西南山區中善馱運的馬種,也被引入中原。東漢時還從藏國(今朝鮮地區)引入果下馬。經過一代代的改良,到了東漢時期,中原的馬種類型不僅多樣,而且十分優良。

四、相馬骨法

東漢時期不僅培育出了多種良馬,而且還提出了先進的相馬術。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相馬術,相馬家中尤以伯樂最為知名。東漢時期的相馬術,便是在伯樂《相馬經》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當時除了注重馬的體態外貌之外,更注重馬的內在體質和精氣神。長安有一相馬家薛翁,偶一日在邊郡看到一匹馬,此馬外形醜惡,但薛翁一眼便識得此馬為良駒,後來證實果然是好馬。

更值得一提的是,伏波將軍馬援將四代相馬名師的經驗總結融合後,創立了相馬骨法,還依據此法在洛陽宮中鑄立銅馬,廣佈天下。相馬骨法中有遴選千里馬的具體方法,並且對馬的各個部位,都提出了精確而詳細的參考標準。

五、先進的飼養管理技術

光有良種只能保證先天的優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後天的飼養對於良馬的養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東漢就具備了這種先進的飼養管理技術。

首要的一條就是馬的飼料,這就又不得不提到張騫了。從西域回來的張騫不僅帶回了良種馬,同時還帶回了優質的飼草種子——苜蓿種。相比其他草料,苜蓿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等物質,同時纖維素含量較少,營養豐富且易於消化。東漢時期,苜蓿的栽培種植技術更加成熟,且得到了大力的推廣,從中原一直延續到邊地,這就為良馬的大規模培育提供了條件。

那時已經有了科學的飼料餵養方法,精粗並用輔以深加工。精飼料以粟、菽為主,粗飼料以秸、菱為主,兩者按照科學的配比進行混合。餵食時,拋棄傳統直接餵食的方法,先對飼料進行深加工,這樣一來大大改善了馬對營養的吸收。

當時還採用了先進的分槽飼養的方法,將每匹馬進行單獨餵養和照管。首先一條就是餵馬的工具必須是專馬專用,一般都標有記號,不能混淆,甚至連馬的身上都要烙上印記,嚴格管理。

其次,每匹馬都有自己獨立的食盆和水罐,這樣可以保證馬匹每日都能汲取足夠的營養。根據馬的特性,當時人們還會給馬加一頓“夜宵”,所謂“馬無夜草不肥”,夜間加餐可以有效增強馬的體質。

可以想見,在如此先進和精細化的飼養管理技術下,培育出的馬,自然不是寶馬就是良駒。戰場上奔突馳騁,陷陣衝鋒,都不在話下。

漢朝的養馬業,不僅締造了當時無往不勝的騎兵部隊,也給我們後世馬匹的養殖,提供了豐富的技術經驗。

堅持推文不易,讀完文章的朋友別忘了點贊和轉發,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末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