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经典——兰亭奖作者解读入展作品

■彭双龙

我在书法的学习和研究中,一直比较关注“坚守”。坚守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时间层面的坚守,书法的学习和研究是寂寞之道,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毅力和工夫。第二是方向层面的坚守,不为时风所动,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入探寻。当然,并不是仅仅坚守某一个帖,而是坚持一个学术方向,并围绕这个方向不断地深入。第三,文化层面的坚守,即坚守书法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属性。但是,坚守不是保守,不是拒绝新的理念和事物,而是在清理一些既有观念的束缚之后,对传统经典进行再发现和再深入。

守护经典——兰亭奖作者解读入展作品

因此,我在构思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作品时,最痛苦的正是对自我观念的清理。作品要表达什么,如何突破自我,如何体现学习广度和研究深度?如何在传统里去寻找贴近自己性情的元素,融会贯通,进而提炼出自己的语言?为此,我预想了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创作楷、隶、行三种书体,展示对传统全面的理解和把控能力,是在宽度上的拓展;第二个方向是一种书体三种风格,展示对某一种书体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是在深度上的挖掘。后来咨询了老师和朋友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还是觉得第二个方向更具挑战性。要突出重点就要有所舍弃,因此,我选择了以擅长的行书为主体,分别创作小字、中字和大字三件行书作品。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三件作品的风格和手法有所不同却又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和联系。

守护经典——兰亭奖作者解读入展作品

彭双龙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 行书青灯中堂 规格240cm×120cm

在创作中,我比较关注三件作品手法上的区别。一是以大、中、小字三种形式来呈现;二是三件作品的取法分别以王右军、颜鲁公、苏东坡为主,这三位是书法史上的“圣贤”,无论是书艺,还是人品,都堪称楷模。其中,小字作品是以前的一件六尺旧作,风格上典雅为主,与第五届兰亭奖获奖的那件作品不同,这件作品是以行书为主、草书为辅,并尝试在王羲之古雅的基础上融入一些苏东坡的厚重和白蕉的清雅;中字行书作品则采用两张条幅组合的形式,内容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风格和手法上也略参颜真卿笔意;而最大的一件是八尺整张的大字行书,于我而言,这件大字行书的创作是个挑战。因我以小字行草参加投稿已有十来年了。创作大字行书,一来是难度非常大,二来是风格和手法上会存在一些改变,这些改变有没有学术支撑,方向对不对,都是未知数。

守护经典——兰亭奖作者解读入展作品

彭双龙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 行书中堂(局部) 规格180cm×90cm

从文献记载来看,秦代李斯、汉代师宜官都擅“署书”,即擘窠大字。特别是唐以后,大部分书家都是擅长大字的,王羲之虽无大字作品传世,但其小尺牍即使放大很多倍也依然有大气象,这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我平时虽有练习大字,但极少以大字作品示人。所以,我想尝试去突破,这个突破不仅仅是对传统经典范式的重组,更是对自身局限的一种突围。因此,在创作中,我并没有按照二王的经典样式,而是以宋人笔意为主,增加线条厚度和力度,打破我在小字书写时连笔的习惯,而是以字字独立的面貌呈现,但是在书写时充分考虑字的大小、收放和欹侧等变化,以增加其丰富性。内容则是我在五届兰亭奖获奖感言里面写的一首七律《学书有感》。

守护经典——兰亭奖作者解读入展作品

书法是一门极其独特且面临危机的艺术门类。其独特性在于书法的产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极其神圣庄严,“昔庖牺氏画卦以立象,轩辕氏造字以设教”“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张怀瓘《书断》),直至“书者心画”“书如其人”等观念的提出,书法的背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和历代圣贤气象。危机在于当代书法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主体意识正在逐渐削弱乃至消解。因此,在书法的学习和研究中,对既有观念的清理就显得尤为必要,清理的目的是正本清源,去发现和守护真正的经典,以及经典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格气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