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羣運營:參與者角色分析

社群運營:參與者角色分析

社群運營這個話題,是一個被過度神話的領域,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廣方法。一個社群能形成的第一前提是每個在社群裡的人都認為自己能夠從中獲利。

參與者角色分析

如果我們把一個社群進行拆分,就會發現它是由很多個體構成的。這些個體的參與者可以用兩種維度來劃分。

第一種維度是需求。需求相同,需求的人群很容易就聚到一起。比如,想瘦下來的胖子群體。每一個胖子的需求都是非常相似的,減肥、穿上小一號的衣服或是其他相似的延伸,這就很容易形成一個社群。

胖子裡面有的可能是月薪五千的新媒體編輯,可能是 40 歲的公務員,也可能是一個日進斗金的餐廳老闆,他們身份都不同,但是需求相同。

第二種維度是身份。用共同的身份標籤去搭建社群是非常有效的。

比如,自媒體社群參與門檻定為微博粉絲要有 20 萬,這樣大家的身份就統一了——都是微博 20 萬粉絲或者更多量級的自媒體人。那麼交流內容和交換價值就可以圍繞這個身份去進行放大。

這裡面可能有美食主題的自媒體人,也有汽車主題的自媒體人,可能完全沒有關聯,但他們有相同的身份標籤,所以肯定有可以交流交換的點。

所以需求和身份是劃分社群參與者的兩大維度,不論是哪一種維度,參與者在這個社群中一定是認為自己能從中獲利的。什麼叫從中獲利?社群裡的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在社群內所獲得的價值大於自己的付出,如果他不這麼認為的話,就會退出這個社群。

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利益類型,有的社群能夠獲得信息,有的社群能幫自己養成習慣,有的社群能發現什麼東西值得買,不同的利益點會導致不同的活躍度。

舉例:虎嗅作者群。虎嗅是一個媒體平臺,這個平臺把發表過文章的作者拉成一個社群,而這個社群的屬性就是討論觀點和交換信息。因為媒體平臺的文章發佈量很大,所以這樣的社群活躍度就很高,每天都會有大量的內容產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