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的月儿醉了,青青的绿树醉了,黄土地哟,也醉了……

弯弯的月儿醉了,青青的绿树醉了,黄土地哟,也醉了……

醉人的黄土地

乡下的阿妈又来信了,说家乡近几年变化很大,通往寨子里那条新铺的柏油路如何如何的宽敞;山上的果树如何如何的葱绿;来侗寨

旅游观光的游客如何如何的多;她贩卖的水果如何如何的畅销……总之,阿妈的信,令我欣慰与激动。

故乡,是一个镶嵌在边远贫困大山里的小山村,在我的记忆深处,显得那么的贫瘠与凄凉,光秃秃的山岭,陡峭的梁,乡亲们一年四季吃着返销粮……有首民谣这样唱到:“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河边,隔山喊得应,相会要半天。”

记得前几年,阿妈还来信说:现在家里种的那几丘田,根本就盼不出金也望不出银来。弟弟说了,种田不划算,许多人都抛荒到外面打工挣钱去了,他也准备去江浙一带打工。

信上还说着一大堆家乡的穷,家乡的苦,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年少时已经受够了。上学后,就开始勤奋读书,最终走出了大山……

一个暖暖的秋日,我回了一趟阔别多年的故乡。刚翻过村前的那座小山坡,就惊奇地发现:眼前的家乡已经变成了绿叶红果相辉映的美景佳廊。山连山,坡接坡,一望无际的柑橘林,树上结满了累累的硕果,黄里透红,犹如铺上一层金黄金黄的黄金。飘香的秋果,香气袭人。然而,田野的菜地里又是一片翠绿欲滴,让人心颤。置身于此情此景,一股心旷神怡的感觉涌上心头,让我飘然欲仙起来。

到村头接我的老阿妈,看着一脸诧异的我,朗朗地笑开了,说:“近几年呀,家乡大搞精准扶贫开发,人们发展庭院经济,家家户户都种植着柑橘、猕猴桃、奈李等优质水果,那是乡亲们的致富果呀。就说家里吧,每年光瓜果这一项的收入就达几万元哩,像我们家这样的‘庭院经济户’,拥有着山上‘绿色银行’的全村还有30多家呢!”

是呀,家乡素有“黄金走廊”之美誉,谷地海拔仅在200米左右,气候温暖湿润,十分适宜种植经济林和季节性瓜菜,是一块亚热带湿润气候神山宝地。

如今,为了能让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当地党委、政府把发展经济林和种植反季节性瓜菜作为精准脱贫、发展民族经济的主要项目来抓。

弟弟看准了这个项目后,不再出门打工,就开始在门前屋后,果园菜地里零星种植了几十株猕猴桃,结果两年后除了自家吃外还销售收入达5000多元。尝到甜头后,他抢着这难得的机遇,就连山连片地开荒建园,目前已拥有近20多亩的“猕猴桃”园。他还利用果园的空隙间种植白菜、茄瓜、草莓、辣椒、西瓜等反季节性蔬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做大做强这项产业,搞好流通环节,他先后自费跑往广东、上海、广西、海南等大中城市联系销路。还到有关农林高等院校去学习,聘请专家教授当技术顾问,对自己种植的柑橘、猕猴桃进行技术改良。通过改良,他现在种植的产品因个大肉多、色泽鲜美,酸甜可口,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深受各地老板和消费者的青睐。每年的蔬果淡季,商家都主动上门联系,他的产品已形成供不应求的状况。

通过不断努力,如今家里每年纯收入达5万多元,不仅购置了高档家用电器,还买了一辆大型卡车跑运输,新建了三间砖瓦房,一家人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小康生活。

弟弟富裕起来后,不忘周围的乡亲们。在他和其他一些经济能人的指导带领下,全村涌起了一股种植“猕猴桃”“夏橙”、“毛桃”、“柰李”等果树及各种蔬菜的热潮。“向土地要金银,向果树要财宝”成为了村民建设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如今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一片果园,成为了村民山上不垮的“绿色银行”。现在,我们村已成这个地方反季节果菜的最大示范基地,每年销往外地的果菜收入达500多万元,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一边听着阿妈的甜蜜的介绍,一边享受着精准扶贫开发及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发展新变化,我的心里比喝蜜还甜。当我走到村寨里的鼓楼边,老远就看见须发斑白的老阿公敞着侗锦衣襟,拉着淘气的孙儿乐悠悠在那里歇息,嘴里哼着变调的侗歌侗戏。

勤快的弟弟和弟嫂,把一担担的仙果猕猴桃挑到停在路边的汽车上。老弟嫂背上的胖娃崽咧着小嘴,“咿呀,咿呀”地欢叫着。最有趣的要算小伙姑娘了,藏在桔林深处,转动着无数花花绿绿的侗锦花帕,一阵阵温馨悦耳的木叶歌,随风飘来,令人如痴如醉。

当夜幕徐徐降临时,古老的山寨却是一片灯火通明。阿妈在村头刚开的小店子里,挤满了前来休闲的乡亲们,或坐或站的在那里津津有味阅读着今天新来的报纸杂志,欢歌笑语飘到九宵云外。小巷深处的吊脚楼上传来了一阵“坎坎坎”的织布声。我知道,这又是邻家的几位阿姐阿妹在赶织侗绵侗帕,明天好在墟场上卖个好价钱哩。

夜幕深深,山风习习,山村里飘荡着一支古老且年轻的梦幻曲,那缕缕的炊烟笼罩着侗家山寨旁那古朴的风雨桥,在皎洁的月光下,显得那么绚丽多姿。鼓楼中传出芦笙和谐的奏唱和悠悠的情歌,把起伏的侗岭山峦,木楼凉亭,涂成一幅色调朦胧的水墨画。

呵,弯弯的月儿醉了,青青的绿树醉了,黄黄如金的黄土地哟,也醉了…… (文/文社权,湖南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