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岛飞行员头盔瞄准具看哪打哪,“目光杀人”并非武侠神话

绕岛飞行员头盔瞄准具看哪打哪,“目光杀人”并非武侠神话

最近我军轰炸机和侦察机的绕岛巡航活动,已经成为常态。为了防止岛上的飞机进行近距离干扰,绕岛中全程有我军战斗机护航。军方最近发布了两张比较罕见图片,显示的是我歼11A战机飞行员,以临战全披挂状态出现。

和日常训练不同,最突出的就是在歼11A战机飞行员的头盔上,出现了一组比较罕见的设备。仔细识别,这就是当年和苏式空空导弹一起引进的头盔瞄准具。我们平时看飞行员训练飞行时,头盔上只有这个瞄准具的基座,现在设备全部配齐,说明整个巡航任务中,随时可以实战发射导弹。

头盔瞄准具是与飞行员头盔结合在一起的瞄准装置。通常由头盔、显示器、头部位置测量器和机载计算机系统等组成。头盔起支架作用。显示器位于飞行员眼前或头盔的护目镜上,用来观察跟踪目标及显示瞄准信息,它随飞行员的头部运动。

飞行员发现目标后,通过显示器内的标志盯住目标,可实现对目标的跟踪;头部位置测量器用于测量飞行员头部转动的角度,以获得目标相对载机的角位置;计算机将目标位置信息转变为瞄准指令,控制导弹的导引头、炮塔、雷达或其他光电探测装置跟踪目标。

头盔瞄准具使用简便、瞄准迅速、便于目视搜索、跟踪范围大,适用于发射制导武器或用于雷达、光电探测器的定位跟踪。此外,它只能测目标角位置,测距及瞄准计算仍需由其他设备完成。头盔瞄准具最早由美苏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首先用于武装直升机上。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到战斗机上。

图片中,我歼11A飞行员佩戴的是和R73导弹一起引进的Shchel-3UM头盔瞄准具。

绕岛飞行员头盔瞄准具看哪打哪,“目光杀人”并非武侠神话

图:米格-29“支点”和苏-27“侧卫”,代表头盔瞄准具技术一场革命,这两种战斗机从问世第一天起,就整合了Shchel-3UM头盔瞄准具和红外搜索与跟踪(IRST)系统,让R-73(AA-11“射手”)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具备强大的近距作战能力。

俄罗斯制造的R-73(AA-11)空空格斗导弹是全世界最早通过气体动力控制和推力矢量控制实现高运动性的空空导弹。其离轴发射能力,在配合使用头盔瞄准具设备时,达到以机头为中心正负75度的惊人离轴发射能力。

R-73的离轴发射能力大幅高于西方国家1982年起装备的AIM-9M。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西方专家评价为比当时西方导弹领先整整一代。

当时中国引进苏27系列战机时,同时引进了数千枚R73导弹,也一起引进了Shchel-3UM头盔瞄准具。虽然这两者的组合,在2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不是世界最先进,但仍然有强大的空中杀伤力。另外对中国自己研发的,更先进的五代格斗导弹霹雳10和为歼20配套的国产先进头盔瞄准具也帮助极大。

绕岛飞行员头盔瞄准具看哪打哪,“目光杀人”并非武侠神话

从更多的官方图片中,我们看到,护航的歼11A,普通采用机翼挂两枚R73导弹,而机体中部两个发动机之间,串联挂载两枚R27导弹的方式。这样挂载,飞行阻力最小,是长航巡逻的标准空优模式。可坚决粉碎巡航中遇到的任何外敌的挑衅。

绕岛飞行员头盔瞄准具看哪打哪,“目光杀人”并非武侠神话

图:头盔显示器不仅运用于战斗机,同样也适应于武装直升机。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采用的综合头盔和显示瞄准系统(IHADSS),可直接控制30mm M230链炮和机备鼻传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