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社會,是否真的適合去中心化?

現階段社會,是否真的適合去中心化?

區塊鏈剛開始火的時候,人們大談“去中心化”,當然,大家現在還在談。他們以為,區塊鏈來了,銀行就得捲鋪蓋滾蛋,其實……現實可能並不會如此。或許,區塊鏈並不會趕走銀行,還會好吃好喝地供著銀行。

不存在絕對去中心化的區塊鏈

讀過劉慈欣的《三體》的朋友應該記得書中描述三體文明在交流之中的一個顯著特點——“思想透明”。

由於三體人使用腦電波交流,人與人之間沒有隱私和秘密,這導致了三體人的社會是一種烏托邦式的集體主義專制社會,並且在他們的文化裡沒有謊言、欺騙、隱瞞一類的概念,即“思想透明”。也因此,地球人類根據這一特點展開了“面壁計劃”。

因為思想透明,三體人的交流、交易在理論上都是真實有效的,無需第三方來確認,所以在他們那裡,去中心化的生活是存在的,但這隻能存在於科幻小說之中,在我們地球文明,這些都不現實。

有網友肯定會提出,區塊鏈社會就要來了,去中心化就要實現了。

筆者以為,這種想法或許是天真了些。

我們現在所構想的分佈式記賬,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信息數據交易過程中的安全。但這最多也只能保證數據在傳遞過程中不可篡改,並不能保證數據的源頭就一定正確。

現在有很多文章在分析,區塊鏈將給商品溯源帶來新希望。他們認為,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以及去中心化的特點,真正的做大眾能信任的溯源。關於這一點,筆者說一個故事吧。

一個故事

前幾年,筆者在某高鐵的廣場休息區和一南下的打工妹聊了幾句“人生”。從這個女孩輕描淡寫的幾句話中,筆者知道了一個讓自己感到十分吃驚的事實。她說,外邊那些小吃食,特別是辣條之類的東西,儘量少吃。問她為什麼。她說她就在一家做小零食的廠子了打工。很多零食包裝上的日期都是隨便打上去的,更糟糕的是,廠裡還有員工回收一些過期的食品,只要包裝裡的食物看上去沒啥問題,就直接把大上期的時間碼改掉。

商品信息從源頭上就是可以做假的,那麼商品一旦上市,交易過程無論怎麼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假的依然是假的,而過期的也依然是過期的。

所以,信息交互、數據交換、商品交易、資金清算等在區塊鏈應用中,最多隻能保證交易過程的安全性,無法保證信息交易之前的正確性和安全性。

源頭無法保證,信息虛假和假貨橫行的問題依然無法得到解決,那麼區塊鏈是不是毫無意義了?

不一定。

中心化的大廈屹立不倒

人雖不是一般生物,但頑劣的缺點也能千年不改,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因此人類需要被教育,需要被管理,文明的果實才能漸漸長大長甜。

而這個被教育,被管理的工作都需要中心化的機構來完成,畢竟,我們在保證人類多樣化生存生活的同時需要在大致統一的價值觀裡同呼吸,共命運。

與三體相比,人類就是會說謊,會欺騙,會隱瞞。

既然我們無法保證信息源的真實性,那麼我們就需要由第三方機構來加強信息保真工作。這就如古文物鑑定一樣,如果一開始就把假的弄成真的,而真的弄成假的,那之後的所有交易都會是假的。

所以,去中心化也好,去中介也罷,現在看來,至少人類現階段是不現實的。

區塊鏈社會離我們或許不遠,但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社會目前還不可行。

現階段社會,是否真的適合去中心化?


中心化機構發展區塊鏈將有大機會

前文提到,去中心化不現實,那麼我們就要好好利用中心化的機構和中介。

在金融領域,銀行作為信用的中介為人們提供金融服務。在區塊鏈社會中,他們往往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而不是被淘汰。

銀行等中介機構可以將信用信息前置,就是在信息入鏈之前就進行信息核實,做信用背書,再接下來的事情交給區塊鏈技術來保證這些信息和信用的真實可信。

如果我們有三體文明中那種沒有謊言、欺騙、隱瞞的“透明思想”,那麼我們的區塊鏈或許就不需要中介了,銀行之類的機構或許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另外,即使有了“透明思想”和區塊鏈,也不一定就能保證中介毫無價值。

在人類越來越專業化的分工下,人們掌握的專業技能不同,必定造成信息的不對稱,銀行、房產中介、電網公司、政府機構、學校、郵電局、醫院等等才會被需要,人們也才有工作。

比如,一名法醫(我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子……)要買房,他就面臨很多東西都不懂,不知道如何處理買賣手續的問題,需要專業的中介機構來。

所以,區塊鏈只能解決部分問題,也就是信息上鍊之後的問題,而無法解決上鍊之前的難題。至於比特幣,雖然他用到的區塊鏈技術,但他的作用甚至可能更小。

畢竟我們不是三體,沒有三體的“透明思想”。不過,說實在的,如果全人類真的有了“透明思想”,那我們或許就不需要區塊鏈了。

現階段,我們在區塊鏈裡說去中心化,或許就是個笑話。有或許,人類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三體正在發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