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发的货币都去哪里了?

chyi2017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18年5月广义货币余额174.31万亿,同比增长8.3%,2008年末这个数据是47.5万亿,十年时间增长了3.67倍,而同期GDP的增幅只有2.63倍(从2008年末的31.4万亿增加到2017年末得82.71万亿)。

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超发是非常严重的,为了更直观的说明这一点,我们还是来看一组M2数据(广义货币发行):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M2增速最近20多年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2017年稍微放缓),以前在同期GDP增速在两位数的时候,可能感觉不是很明显,而最近10年GDP增速降下来之后,这样的货币发行速度显然是与经济增长不匹配的,大家可以看下上图中M2/GDP的比值,最近20年是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的,但是,我们对比一下最近20多年我国的通货膨胀速度,你会发现通胀并没有那么严重,我们还是用数据说话:

这是最近16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从这个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虽然M2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但是国内通胀大部分时间都维持在2%以内,这是很温和的通胀了,那么超发的货币到底去了哪儿呢?

个人认为,大致去了这几个地方:

一、房地产:

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一套房子不仅花光了“6个钱包”、花光了三代人的积蓄,而且还得还款二三十年,据网上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房地产总市值达430万亿,而银行系统各类存款只有169万亿左右,也就是说,老百姓的存款大部分都变成了“水泥盒子”,所以说,把房地产比作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一点也不为过,房地产市值是存款总额的2.5倍还多,流动资金少了,通胀自然就降下来了。

二、股市:

个人认为,股市是货币超发的另一个“蓄水池”,只不过相对于房地产来说,股市这个“蓄水池”按照目前的市值来说要小不少,这两年我们一直在提倡“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于是,新股发行、定向增发、配售、可转债等融资手段齐发力,2017年新股发行达438家,刷新了历史记录,全年各类融资总额达14997亿!2016年新股发行247家,2015年是224家,新股的批量发行,不仅相应了国家号召,同时也让股市充分发挥了“蓄水池”的作用,让数十万亿的社会资金“冻”在了股市,这样一来,市场上可流动的资金就更少了!

三、钢铁、水泥、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

金融危机时期的强刺激计划,不仅催生了房地产的繁荣,也催生了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最为典型的就是钢铁、煤炭、水泥等等,这些行业也消化了部分超发的货币。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性建议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K涛资本


刚回答了《为什么要货币超发?(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97693000355152132/)》,请先参阅,下面接着谈周期。

债务量的波动有两大周期,其中一个周期持续大约 5-8 年,另一个大约持续 75-100 年。虽然每个人都在波动中,因为距离太近,往往意识不到。

由于我们借债,于是产生了周期,原因并不是任何法规,而是人的天性和信贷的运作方式。借债不过是提前消费,为了购买现在买不起的东西,你的支出必然超过收入,因此你需要借钱,实际上是像未来的自己借钱,这样马上就形成了一个周期。通常,一旦你借钱,就制造了一个周期。对个人是这样,对整个经济运行也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理解信贷,因为信贷创造了一系列机械的和可以预料的将在未来发生的事件。这就是信贷不同于货币的地方。

完成交易需要使用货币,交易立即完成。利用信用开始交易,买卖双方创造了信贷,只有当偿还债务之后,交易才算完成。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所谓的钱,其实都是信贷。如2014年,美国国内的信贷总额大约为 50 万亿美元,而货币总额只有大约 3 万亿美元。在有信贷的经济运行中,不仅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提高支出,还可以通过借贷来提高支出。因此信贷可以使收入增长在短期内超过生产率的增长,但在长期内并非如此。

信贷并不是坏事,只是会导致周期性变化。

点题:超发的货币进入了信贷周期。

将在《物价通货膨胀与资产通货膨胀有本质的区别吗?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98093567590203661/)》接着谈。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陈思进


这些年,我国央行货币超发比较严重,2008年中国的M2规模只有47.5万亿。到了2018年,M2的规模达到了170万亿,确切的说,更多的是银行天生拥有放贷的冲动。因为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存贷差,贷款早点投放出去,就能早点获得收益。

不过,很多人觉得奇怪,这些年货币超发真的不少,但是国内的通胀水平为啥还一直停留在2%左右,似乎通胀非常温和。这就解释了大量超发货币并没有流向商品市场,而是流向了其他领域,而这些领域出现了价格大幅波动,只是普通人不曾感受到罢了。

第一,超发的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前几天发生了钱荒,说明金融体系的钱比较紧,后来央行通过MLF放水了,金融体系注入了流动性,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就降了。我们平时买的货币基金,主要是用更高的利率,把钱错给了需要资金的金融机构。而空转资金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

第二,超发的货币都跑到了房地产领域,房价这10年来涨了好几倍,就是货币超发造成的。如果没有低利率、高杠杆,单凭居民的购买能力,房价是炒不上天的。今年1-7月份,我国新增信贷资金就有10万多亿,而其中有近四成贷款流向了房地产业。这么多资金跑到房地产领域,房价怎么可能不涨?

第三,超发的货币跑到了农产品市场和股市中,农产品市场前几年大蒜、生姜、香葱都轮番上涨,这都是被资金推动上去的。还有就是股市,现在股市没有赚钱效应,外围资金不敢进来,但是过去股市不错的时候,大量信贷资金流向股市,股价炒上了天,不过涨得迅猛,跌得也很快。


不执著财经


超发货币去那了?我们知道,货币超发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超发的货币就是到了物价里面去了。换句话说,超发的货币都到了流通领域中,抬高了物价,还稀释了你的存款。

举个例子吧,以前一个家庭维持正常生活开支需要2000元,当货币超发后,米价、菜价上涨了,油盐酱醋的价格上涨了、供暖价格上涨了、开车用的汽油也上涨了、、、总之那,日常用的物品都在上涨,这样要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开支可能就需要3000元或更多。其它家庭的开支同样是这种情况,生活开支都因为货币超发而提高。同时,商店的周转资金因为商品价格的提高也增加了,工厂因为成本价格的增加,流动资金也增加了,各行各业的周转资金都在增加,超发的资金去那了,就是到这里面去了。

当然,超发的货币不会平均分配到每一个行业,货币是由逐利性质的,那一个行业获利多,那一个行业流入的货币就会多。每一个行业都像是一个蓄水池,有的大有的小,行业的规模大,容纳的货币就多点,反之就少。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猜到了,我想说的是楼市和股市,当下楼市和股市的都存在流动性的问题,楼市因为国家政策的原因,流动性被冻结;股市因为去杠杆的原因,同样存在严重的流动性的问题。楼市和股市在各行业中是吸引超发货币最多的两个的行业,这两个行业中的货币流动性被限制了,就等于把超发的货币给困在这两个行业中,特别是楼市中,毕竟股市已经从高位跌了下来。如上图所示,我国货币从1996年以后,始终是超发的状态,在2004年到2008年,因为美元加息,有所缓和,从08年以后超发的更加严重。

如上图所示,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最近十年间货币超发情况,在大型经济体中最严重的前提下,其它行业的通胀不明显的主要原因(CPI始终在2%左右),通胀都表现在楼市和股市身上了,因为这两个行业吸收大部分的超发的货币。

因此,超发的货币去那了,一部分在因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上涨后,流通的货币增加了一部分;其它的部分都因为流动性的原因被困在楼市和股市中,主要是楼市中。

我是禅风,点个赞加关注,还有更多精彩内容与你分享。


淡淡禅风


你没有发现,现在的商品的价格比过去都贵了么?小时候,一袋瓜子才1毛钱,现在多少钱?5块!小时候一瓶汽水多少钱?2毛,现在呢?上世纪,原油才3-5美元一桶,现在呢?50美元一桶都买不到。20年前,黄金才多少钱一克?举完这些例子,题主应该很明白这些钱都去哪儿了吧?

很明显,这些钱都被转移到物价上了

货币超发,意味着货币的供给超过了货币的需求,在相同的财富条件下,商品价格自然就会上涨,经济恢复平稳。这种通货膨胀是一种非常隐性的财富转移,有点像温水煮青蛙。

当然了,大家都知道通货膨胀会损害大家的利益,那么为什么不制定法律限制货币的超发呢?因为纸币本身是不具备任何价值的,如果任由滥发,那么将会对使用者造成巨大损失。

实际上,在金本位时代,货币与黄金挂钩,由于黄金的数量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所以货币的价值相对稳定,通货膨胀率极低。但是后来世界经济发展太快,交易需求太多。传统的黄金数量严重不足,金本位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金本位制度被抛弃了;

自从纸币占据了主导地位以来,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实际上这是一种权衡。争取把大饼做到最大的同时,还得保持原来每个人的大饼都要变得更大;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大家都得为此交税(通货税),而这些税会因为经济发展而得到补偿。

如果纸币的地位没有改变,这种情况还会周期性出现,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以股易金


现代社会超发的货币并没有消失,都凝结在商品里面。特别是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使商品交换需要的货币量增加,吸纳了大量货币。

一、通货膨胀

这里指温和的通胀,不是造成大起大落损害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一般CPI或PPI价格的上涨低于3%,日积月累,物价在上升,买东西时需要的货币明显多了,钱没有跑,都在商品里。商家可以买了卖,普通人买了之后货币没有了,商品消耗掉了,再买新商品,又需要新的货币。商家拿钱买商品,卖商品获得增值。如果扩大规模,增值的货币又成了货物。

二、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常常伴随货币贬值。货币贬值了,同样的钱,买不到同样的货物。要想买入同样的货物要多出钱。钱只是工具,人们宁愿多出钱,也要买到满意的货物,而不是为了省钱,买一件自己不满意的货物,所以,货币的使用量就比以前膨胀了。国家多发行货币,并不是货币消失了,而是市场交换需要这么多货币参与其中,以完成交易。日积月累,几十年后,货币贬值10倍,甚至100倍都是常事。

所以,国家多发行的钱,除了交易,就是储蓄,偿债、投资等,货币并没有消失。





一叶扁舟l


超大的货币,很大一部分随着出口贸易或者购买外债而流到国外,短时间内不会流通到国内,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不会造成明显的货币贬值!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人民币的购买力越来越低,曾经的万元户是富有的象征,现在万元户就是贫困的代表,很多国家为了刺激经济,都会大量印刷钞票,短时间内经济是得到了增长,但它也有负面效果!

钱是追逐利益的,哪里投资回报率大,钱就会流向哪里,现在实体经济不好,钱大都进去了房地产,造成了房价猛涨,为了买一套房一般都要贷款30年背负上百万的债务,早早的透支的年青一代的消费能力,没有消费其他行业的收入就会萎缩,加之地产价格又高,实体更加难以生存!

还有的资金就去了股市,股市里面的水分和泡沫是最大的,既然有水分,早晚都要挤出来,赚钱的永远是庄家,散户只能充当提款机!

当这些超发的资金回流,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现在物价这么高不就反应了钱不值钱了吗,现在百元大钞买不了什么东西,想保值只能购买黄金,但普通人是没法购买的,怎么能避免自己的钱贬值的太快,你有什么办法?





时代萌


超发的货币到不了小创业者手里,都去了房地户开发商手里,他们能货到款,要的钱多,又能賺回来。


王治中4


说货币之二:中国货币供应“切片”观察

2018年8月9日发表于:《凯迪·经济风云》

——此文为下一篇文章《在央行支持下,中小企业自己印钞票》作铺垫。

本文结论:

一、货币虽多,大部分都被存款准备金锁进了中央银行;

二、可用的货币是10.48万亿元,实际“干活的货币”在1万亿元左右;

三、银行承兑汇票补充了货币供应;

四、2017年基础货币大约每13元支撑了100元的GDP;

五、准货币是货币供应之肿瘤。

近年来,关于货币之舆情汹汹,一曰“M2是GDP的两倍,货币超发”、一曰“实体经济缺钱”,舆情自相矛盾,故又曰,“货币都去楼市了,推高了房价”。

——是这样的吗?那就“切片”观察。

货币随着时间流动、变化,在某一时点上,切片观察它的构成,或可窥一斑见全豹。

切片时点:2017年12月31日,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摘录之数据列于文尾。

一、数据显示,单位活期存款47.31万亿元,准货币113.30万亿元,合计160.61万亿元。商业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的俗称)在央行存款为24.38万亿元,比例为24.38/160.61=15.18%。

如果准备金率单一,可以计算出160.61万亿元上交的法定准备金、及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清算用存款和超额准备金。现假设,综合准备金率15%。

活期存款、准货币上交存款准备金24.09万亿元(160.61×15%),基础货币32.19万亿元,上交存款准备金占基础货币的74.84%。

其中,准货币113.30万亿元上交存款准备金17.00万亿元(113.30×15%),占基础货币的52.81%。这17.00万亿元的基础货币基本属于“休眠货币”。

结论一,货币虽多,大部分都被存款准备金锁进了中央银行。

二、交了存款准备金,还有多少钱可用?这个有点复杂,需要分析。

1、“流通中货币”7.06万亿元。“流通中货币”是指银行体系外的现金(注一),平均到14亿人,人均5043元。这些现金有多少闲散在人们抽屉里、钱包里备而不用,有多少囤在那儿睡觉,有多少用于地下经济,至少没有权威数据表示有多少现金和GDP有紧密关系。笔者假设作用于GDP的现金有三分之一即2.35万亿元。

2、基础货币-准货币的准备金-流通中货币=8.13(32.19-17.00-7.06)万亿元,这个数据表示“初始状态下”银行体系内可用的货币(称为“营运货币”),这是一种算法。

换一种算法,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交了存款准备金,只剩下用于周转的货币0.59万亿元和“库存现金”0.64万亿元,合计1.23万亿元。这是营运货币8.13万亿元经过信用扩张(俗称货币乘数)后形成的,把活期存款扩张到47.31万亿元,交了准备金,只剩下“周转货币(注二)”和“库存现金”1.23万亿元。这就是三个数据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数据各有各的用处。在这个时点上,信用扩张到了极点。如果信用收缩,则“活期存款”下降,周转货币可能会增加(或减少)。所以笔者取营运货币8.13万亿元,因为它是基础货币。

结论二,可用的货币是10.48(2.35+8.13)万亿元,实际“干活的货币”在1万亿元左右。

三、这几年银行承兑汇票是越来越多,经济学家都说中国货币泛滥,可企业的销售回笼却拿不到多少现款,大部分是银行承兑汇票。据中央银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表》“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存量数据,2017年末存量为4.44万亿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银行承兑汇票满天飞。

银行的支付工具如支票、本票、银行汇票、电汇等等,每操作一次只完成一笔交易,可一张银行承兑汇票在六个月内,通过背书转让可以完成多笔交易。假设每张银行承兑汇票转让20次,那么2017年银行承兑汇票完成交易88.80万亿元。笔者称银行承兑汇票是“半民间货币”。

银行承兑汇票的转让次数只是估计,真实的交易额不得而知。如果估计的88.80万亿元交易额是在银行完成的,那所需要的货币量极少。假设一年工作日260天,0.17万亿元货币在银行一天周转2次,即可完成88.80万亿元交易额。

结论三,银行承兑汇票补充了货币供应。

四、2017年中国GDP是82.71万亿元,可用的货币是10.48万亿元,那么每100元GDP用了12.67元基础货币。

如果加上银行承兑汇票4.44万亿元,“货币”是14.92万亿元,那么每100元GDP用了18.04元“货币”。

如果不考虑银行体系外的现金,营运货币是8.13万亿元,那么每100元GDP用了9.83元银行体系内货币。

如果只用周转货币和库存现金1.23万亿元来计算,那么每100元GDP用了1.49元周转货币和库存现金。

如果只用周转货币0.59万亿元来计算,那么每100元GDP用了0.64元周转货币。如果数据没有问题,逻辑没有问题,这是真的。

结论四,2017年基础货币大约每13元支撑了100元的GDP。

五、2017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67.68万亿元,其中准货币(定期存款、个人存款等)为113.30万亿元,占67.57%。它是基础货币的3.5倍,表面上是民间对银行的债权,实质上它对应着银行的178.30万亿元债权。本质上它已经不是货币了,除了它的净变动额,它对货币供应的“贡献”是,把17.00万亿元的基础货币以法定准备金的名义送到了中央银行。

说中国货币多,主要原因是它,可是实际在使用的货币并不多,主要原因也是它。这是一个难解的结,早晚是一个祸害。

结论五、准货币是货币供应之肿瘤。

六、为慎重起见,笔者将本文所用数据换成2017年简单算术平均数(每月月末数之和/12),结论一致。

简言之,2017年末中国的基础货币约在32万亿元左右,由于储蓄量庞大,一半以上的基础货币被储蓄的存款准备金占用,再减去银行体系外的现金,及信用扩张后上交的准备金,商业银行几乎无钱可用。银行承兑汇票越来越多的承担了货币的流通、支付职能,补充了货币供应。

过多的银行承兑汇票可不是好事,它会纵容银行“不务正业”,且中小企业非常痛恨银行承兑汇票,它不能分拆,贴现(换成现款)要付利息、拿它支付也要承担利息。

笔者称银行承兑汇票是“半民间货币”,因为还有真正的“民间货币”——商业承兑汇票——在贴现前、在到期托收前,它不受银行系统控制,它的流通量是多少?由于没有官方数据,不作妄论。

目前,财经界动辄拿广义货币供应量M2来说事。M2是个国际通行指标,它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它只是一个用于国与国之间进行比较的“最不坏”的指标,用它硬套经济生活有点牵强。对中国来说,活跃的银行承兑汇票不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之中,而大量的准货币却占据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内容。准货币是指未来的购买力,可仔细想想,如果债权债务解不开,它还是货币吗?

中国货币多吗?多,都在睡觉;

实体经济缺钱吗?缺,干活的货币太少了;

楼市是蓄水池吗?你说呢。

注一:“流通中货币”通常的解释是指银行体系外的现金,它的来源是央行表“储备货币-货币发行”减去“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库存现金”。可央行表“储备货币-货币发行”的内容复杂,不仅仅是现金。这儿姑且从俗。

注二:用“周转货币”一词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央行官网数据中,“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准备金存款”(数据A)大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数据B),数据A应该有三个内容,一、法定准备金;二、存于央行的清算货币;三;超额准备金。数据B应该有数据A的前两项内容。而“存于央行的清算货币”本质上属于超额准备金。故不用“超额准备金”一词,不得已取(A-B)之数,且名之为“周转货币”,它是实际上在“干活”的货币。

七、附数据。单位:万亿元;“年末”指2017年年末数,为本文所用数据;“月平均”指2017年每月(月末数之和/12)之平均数,列于此作参考用。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摘要

-------------------------

序号 项目 年末 月平均

1 储备货币 32.19 30.47

2 其中:货币发行 \t 7.71 7.69

3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t 24.38 22.73

4 非金融机构存款\t 0.10 0.05

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摘要

-------------------------

序号 项目 年末 月平均

5 储备资产-准备金存款 24.97 23.34

6 储备资产-库存现金 0.64 0.68

存款性公司概览摘要

-------------------------

序号 项目 年末 月平均

7 货币-流通中货币 7.06 7.01

8 货币-单位活期存款 47.31 43.71

9 准货币 113.30 111.93

其中:单位定期存款 32.02 31.81

个人存款 64.93 63.94

其他存款 16.34 16.81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表

-------------------------

序号 项目 年末 月平均

7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4.44 4.43


汤散膏丸


现在的世界货币实际上就是美元,所谓大量超发的美元是超过世人们想象的,但对此,各路经济学家讳莫如深,这也是一种金融铁幕吧。

美元的流向包括三个方向,一是M2,二是用于国际交易所需的美元,三是M3的金融资产。

单说M2,客观地说美国的M2是控制得比较好的。但是,美国的M2与中国的M2不是一回事儿,很多中国放在M2项下的内容,比如证券保证金在美国被纳入了M3,也就是说,中国M2里的许多内容美国M2里没有。所以单纯比较中美的M2,实际上没有意义。

再说用于国际交易所需要的美元,这是美元做为主要世界货币的一个特点,通常不纳入美国的M2和M3,其发行量与世界贸易总量直接相关,与剪羊毛的需求有关。

美国的M3包括M2和金融资产,这是最恐怖的一个流向,2005年以前,联储还会公布M3的报表,现在早已不公布了。

2015年时看了一些专家的分析估计,散布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包括有价证券、金融衍生品在内的金融资产,大约在800万亿美元左右,其中至少70%掌握在华尔街手里。

这里恐怖的不仅是数据,而是这些金融资产的客观存在。资本是贪婪的,所以这些资产都在证券市场反复地炒作、赌博,越炒作,泡沫就越大,创造的美元就越多,这些资产一旦变现,需要全世界近十年的GDP才能填平。换句话说,如果全世界的生产都用于支撑美元的价值,那么,美元需要贬值大约90%,才可以使人们今天创造的美元,真正有相应的财富来对应。

这也是美元主导的世界金融秩序的问题所在,看明白没?这个问题是非常严峻,但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和华尔街自身没法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只将这些金融资产总量的10%变现,变现出来的美元放到任何一个市场上,任何国家都承受不起。这就是在现有金融秩序和规则之下,任何国家都无法以货币战、金融战挑战华尔街的原因。

人类自己造作的结果,人类自然只有自己承担其后果,但并非完全无解,根本的就是重塑金融规则和秩序,无论是华尔街自己,还是外部力量的重塑,最终将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