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一共带了多少军队?

第一军情


总共带了6万湘军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渡玉关。

这首诗是清末著名诗人杨昌濬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描述的就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

西元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军事将领阿古柏在英国支持下入侵新疆,自立为“埃米尔”,建立哲德沙尔汗国。之后,沙俄也趁机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清廷在新疆的统治崩溃。

而此后长达十年的时间了,清政府却一直没有任何动作。在这期间清廷内部对于是否收复新疆爆发了激烈的争议,也称“塞防”、“海防”之争。

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认为西北无用,与其大动干戈的去收复新疆,不如将钱用在海军的建设上。

而坚持“塞防”的左宗棠并不这么认为。

左宗棠直言新疆乃西北要地,保新疆就是保蒙古,保蒙古则是保京师。若是新疆有失,沙俄必定得寸进尺图谋蒙古,到时候俄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北京了。

(塞防、海防之争)

在经过权衡之后,清廷最后支持了左宗棠的主张,并连借带挤拨给了左宗棠1000万两白银作为首批军费。

在经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大清的八旗就基本宣告废了,此后帝国主要依仗的是李鸿章的淮军。

而大名鼎鼎的湘军则在扑灭太平天国起义后被曾国藩解散了。

不过作为湘军的一支,左宗棠的嫡系部队有幸被保留了下来,这只湘军就是日后收复新疆的主力。

1876年4月,左宗棠集结6万湖南子弟从肃州出发,西进新疆。

(清军收复新疆路线图)

阿古柏在闻听清军出关之后,倾全力阻击左宗棠。不过阿古柏手中只有5万人,兵力逊于清军。且阿古柏军装远不及清军先进,这时的清军已经彻底放弃了冷兵器,全面进入枪支火炮时代。

而更重要的是,阿古柏军队还属于一支老旧的游牧军队,战斗力很差,根本不是清军的对手。

在经过两年的战斗后,至1878年年底清军已经收复除沙俄所占的伊利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到1881年,在左宗棠的军事威胁下,沙俄被迫作出让步,退还了伊犁地区。

虽然由于清政府的无能,沙俄最终还是割占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但左宗棠已经尽力了。

左宗棠此战保住了新疆,保住了伊利,算得上是民族英雄了。


千佛山车神


1875年5月,左宗棠在清政府任命其为钦差大臣以后,他开始督办新疆军务。之后,集结在肃州的清军已经有100多个营。那个时候“营”是西征清军编制的基本单位,一个营的步队大概有勇丁500人和伙夫200人,一个营的马队则有250人和250匹战马。左宗棠那个时候已经拥有了七万之众的兵力。由于左宗棠西征军的主力中有一万三千人的精锐部队拥有当时质量堪比欧洲军队近代武器,比如各种来复枪多达两万支。所以左宗棠的清军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不过由于到阿古柏占据的乌鲁木齐路程实在是太远,因而左宗棠收复新疆需要大量的白银。不过好在有当时“红顶商人”胡雪岩经手,左宗棠能够在上海滩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白银1595万两。所以左宗棠收复新疆可以顺利进行。1876年,清军大举西进,此时已经在新疆集结了80余个营的兵力,坐镇肃州城指挥全局的左宗棠手中掌握有20个营的预备队。

不过阿古柏实力也是不俗的,他的军队有5万多人,并且骑兵占据了三分之一。好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准备充足,用兵得当,成功收复了新疆。毕竟新疆占据了中国版图的近六分之一,没有新疆中国就没有战略大后方。所以可以说左宗棠凭借收复新疆的壮举就能够名留青史了。清末最后名的边塞诗便是写的左宗棠收复新疆:

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历史是什么


19世纪中叶,腐朽的清政府已经风雨飘摇,四面楚歌。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惨败,割地赔款,大伤元气,陕甘回民之乱又给了清廷沉重的一击。

这个时候,新疆也发生骚乱,沙俄和英国觊觎新疆很久,想趁火打劫,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新疆骚乱)

1865年,中亚浩罕国头目阿古柏在英国的支持下,自立为“汗王”,建立伪政权。趁清政府无暇他顾的情况下,出兵攻占了新疆大部分地区。沙俄也不甘落后,出兵侵占了伊犁,大有继续吞并准葛尔盆地的趋势。

新疆已经岌岌可危,随时可能被沙俄和英国侵吞。国家主权被肆意践踏,领土被随意分割,清政府必须做出回应。

然而,在清廷内部,就是否收复新疆的问题上尚存争议。

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大臣提倡“海防论”。认为朝廷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东南沿海的防务,国家的威胁来至于海上,应该放弃新疆。

他认为:“新疆就是一个无用的千里不毛之地。当初乾隆帝倾全国之力,收复新疆,最终都得不偿失,不如放弃。朝廷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训练水师,抵御海上的侵略。”

但陕甘总督左宗棠则提倡“塞防论”。认为:“新疆是中国西北战略屏障,丢失了新疆,中国的战略防线将后撤千里。同时新疆还是西北商业主干道,它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贫瘠之地,其实新疆矿产丰富,瓜果飘香,牛羊成群。”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新疆。

(群臣争议)

慈禧在经过了深思熟虑后,决定收复新疆,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总领新疆军务。

左宗棠采取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新疆。

左宗棠明白,朝廷已是千疮百孔,因赔款和平叛国库早已空虚。慈禧答应给500万辆白银已实属不易,所以他必须采用“缓进”的策略,做足前期的准备工作。

首先,左宗棠优化了部队的结构,对军队进行了整编。凡是体弱多病者,发给饷银遣其回家,务农耕种。身强体壮者则重新编入军营,为国而战。

其次,左宗棠加大了军队的训练力度。官兵不讲出生,不论官职,一律参与训练,就连骄横跋扈的八旗兵也一视同仁。一段时间后,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显著提高。

第三,左宗棠积极筹措军饷。左宗棠找到胡雪岩,先后6次向汇丰银行、丽如银行共贷款500万辆白银,加上清廷给的500万,共筹得1000万辆。

他利用这些军饷,在全国各地购买武器,甚至向外国求购威力巨大的重型火炮和先进枪支。

(收复新疆)

左宗棠心里清楚,收复新疆必须“急战”。战争打的是国力,拼的是银子。堂堂大清帝国,对付阿古柏这样的流寇尚需借高利贷,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势必将苟延残喘的清廷拖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因此,左宗棠最终带着6万多兵力,连同自己的棺材,开向了新疆。

到达新疆后,左宗棠将前线指挥权悉数交给刘锦棠,整个战事进行得异常顺利。

刘锦棠首先进攻通往乌鲁木齐的战略要地——古牧地,用购买的大炮轰塌了古牧地的城墙,突入城内,全歼城内守军数千人。守将白彦虎率残兵退入乌鲁木齐。

第二天,清军抵达乌鲁木齐城下,白彦虎望风而逃,北疆得以平定。

第二年,左宗棠兵分三路进攻南疆:刘锦棠率部进攻达坂;张曜率部进攻哈密;徐占彪率部进攻鄯善和吐鲁番。

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阿古柏自杀身亡,其子海古拉西逃。

至此,阿古柏部被彻底消灭。

随后,左宗棠集结军队,开向伊犁,沙俄迫于大兵压境,同意将伊犁归还清政府。

至此,整个新疆重新回归了大清的版图。

左宗棠收复新疆一战,是晚清对外作战中少有的胜仗,不但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也为病入膏肓的清廷挽回了一点颜面。

因此,梁启超先生称赞左宗棠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公元1867年,自命不凡的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竟然趁机侵占新疆。当边疆的紧急情况传到大清王朝的殿堂上时,怯弱自私的大臣们还在为边防与海防哪个更重要而争论的面红耳赤。就在此时,一个老人挺身而出,他指出,“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新疆一旦失去,西北门户洞开,反叛势力和沙俄必将全面发起进攻,那时候大清就危在旦夕。因此,收复新疆很必要。

左宗棠的据理相争最终得到了清王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认可。然而,话说出去容易,做起来就特别难。在钱粮短缺弹药不充足的情况下,左宗棠抬着棺材出征了。跟随他的是一群忠心可嘉的湖楚士兵。经过战前动员,左宗棠裁撤了一些体弱老迈的士兵,率领六万人进军西北。为了保证军队有充足的弹药粮饷,左宗棠还在兰州创办了机器局。为了不打扰沿路各族百姓,左宗棠制定了严格的军纪。

正是怀着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左宗棠最终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率清军分三路进兵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战略战术最终平定了阿古柏之乱。而阿古柏在绝望中服毒自杀。失去的北疆、吐鲁番、达坂城、南疆先后被收回,当年乾隆费尽人力物力苦心打下的疆土再次回到了清朝手中。而这一年,左宗棠已经64岁了当时的光绪皇帝还只是也不谙世事的小孩童。

左宗棠收复新疆彻底粉碎了沙俄和英国分裂国家领土的企图,完全遏制了西方列强吞并中国的野心。这也是清朝自鸦片战争以来最为扬眉吐气的一次。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旋即得到了清王朝的重用,但引起了宿敌李鸿章的强烈不满。李鸿章随即诬陷左宗棠部属叛乱,而左宗棠心中郁闷为属下鸣冤叫屈。一个月后,左宗棠病逝于福州,享年73岁,清朝追赠太傅,谥号文襄。至今,经过甘肃平凉时,还能见到当年左宗棠沿途栽种的柳树,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左公柳”。(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先上一张左宗棠左爷的真人照片,让大家伙看看这位昔日的民族英雄,左爷是汉族湖南人,晚清的中兴名臣之一,军事战略家,洋务运动的积极大臣之一,手下的湘军在打击叛乱分子阿古柏立下了汗马功劳,左爷成功的收复了新疆大面积的领土,为咱们的国家立下了不世功勋,咱今儿就聊聊这场左爷靠实力碾压的这场战争,各位搬好小板凳,咱开讲了。

战争的对方名字叫阿古柏,本名穆罕默德·雅霍甫,在帝国主义列强英国和俄国的鼎力协助下成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尔后随着自己的势力不断的增大,膨胀了,又扩张成立了洪福汗国”,对新疆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和统治,并且和西方的帝国主义频频示好,让大清的领土慢慢的被蚕食。

就这样,左宗棠在朝廷上的建议“海防与塞防并重”(必须收复新疆,如果不如此,陕西和甘肃必然会被牵制掣肘,而且我们越退让必然贼寇会越得寸进尺)于是朝廷采取了左宗棠的建议并全力支持了他,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节制三军。西征大军很快的被召集一处,大概八十多營合算总数约六、七万人,俗语道,大军未到,粮草先行,第一步是钱和粮草的问题需要解决,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清廷是万万拿不出这么多的银子了,幸好左宗棠的手下有一个叫做“胡雪岩”的人,他帮助左宗棠解决了后顾之忧,用了现在极为流行的方式“众筹”“贷款”,据记载,仅仅在1875年一年内就借款了500万两军费,于是后勤得到了极大的保障,粮草是搞定了,军械还是一个重大的因素,俗语又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新疆必须要武器精良,左宗棠不愧为一代开明之人,他在西征前进行了特种的练兵,非常行之有效的锻炼了本来就很牛逼的湘军,还派了智囊团到西洋大量的采购了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比如德国毛瑟步枪,usa的雷明顿步枪,英国的火炮等等,而且最聪明的是把采购最新型的武器也进行了仿造,(让西安兰州机器局进行大量仿制以供战备),就这样,一只正义的武装到牙齿的湘军,在一个勇武的大将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开往新疆,收复新疆之战开始了。

仅仅一年多,1876年底,阿古柏北疆的所有领土全部光复。左宗棠越战越勇,在接下来收复南疆过程中,匪首阿古柏突然于1877年猝死于喀拉沙尔。很快他的洪福汗国彻底的崩溃,左宗棠的收复新疆之战全胜!


老猪的碎碎念


话说同治十二年(1873年)九月,肃州克复,白彦虎逃亡新疆与安集延人合流。而1874年的九月,清廷命令景廉为钦差大臣,金顺为帮办大臣,负责办理新疆军务。而此时日本派兵入侵台湾,沿海各省告急,于是清廷方面,对于在国防侧重点上发生争论。

前者认为,内地经过二十年用兵,元气大丧,又因为俄国和英国在西北气势汹汹,难以应付,主张关内大军不必去往新疆,守住现有形势即可,只招抚各地回目,仿照越南和朝鲜的例子,使其名义上服从中央便可。

后者认为关外一旦放弃,不但天山西北路非我国所有,叛贼还有东窜的可能,关中也不能确保其安全,主张继续进兵。

这就是所谓海防派和塞防派的争论。

在铺开正题之前,我要特别澄清世人对左公的一个误解,就是一些人将左公划为塞防派,说左公忽视海防。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下《清史列传》的《左宗棠传》,觉得此说甚是荒唐,左宗棠公对海防也是非常的重视。我来举个例子,就在同治五年的八月,他调任陕甘总督后,于十月份还奏陈朝廷“台湾吏事兵事,宜早绸缪”。在同治五年的时候,奏请“设立船厂,试造轮船”。其疏有云:“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所以说说左宗棠公是塞防派的人实在是有失偏颇,左公的传记根本就没有任何不重视海防的言论。


光绪元年,清廷将新疆的问题秘询左宗棠公,左公力陈新疆不可弃并指出了新疆的重要性,其疏有云云:“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蒙古不安,匪特甘、陕、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并指出如今俄国在边境威胁严重,西北边防更为紧急,所谓“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也”。

左公的意见无疑是决定性的,被清廷全部采纳。而京师的元老重臣文祥更是对左宗棠的意见特别支持,在最后的决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左公在西北用兵之理论在他的奏疏上有所体现,所谓“自古关塞用师,在精不在多”,所以左宗棠在西北大力整顿军务,裁汰老弱,务求精兵。左公出兵新疆之军队计有刘锦棠湘军二十五营,徐占彪五营,全运昌皖军卓胜军十营,侯名贵等三营。又有续派赴新疆增防军队,有徐万福三营,范铭一营,易开俊七营。加上金顺和张曜等部,总共有七八万人。

左宗棠公以六十五岁高龄,老成持重,眼光远大,坐镇甘肃,策划一切。而其下猛将刘锦棠,更是勇猛无敌,平定全疆,左公及其麾下将士有功于华夏者甚大也!


论史


左宗棠总共带领部队一万五千人左右。最多不超过两万人。这是由其作战战略所决定的。由于左宗棠是劳师远征,周围的粮草给养只能够养活这么多人。再多就负担不起了。

左宗棠是清军的编制,当时的人马梯队大约是每旗八千人,相当于现代的作战旅,这是满清八旗兵的编制。而为了保持八旗战力最强的统治目的,清军给汉军的编制则只能低不许高。所以,左宗棠带领的单支部队原则上不能超过八千人。左宗棠当时带了两支部队,这是朝廷的政治需求,既协同打仗也是互相监视,防止叛变。由此可以推测出左军大致人数。

但是打仗并不是只有正规军而已,还需要为之提供后勤与给养的人。按着年羹尧时期的配比,大约是1比2,既一个人需要两个后勤人员。由于左宗棠的后勤比年羹尧远得多,人员配比大约得1比4。既,四个后勤人员保证一个人。因此,总后勤部队大约在六万多将近七万。累计八九万人。


优己


要不说能人在哪都能发光,在晚清世界大变革的这个时代,晚清政府软弱无能,太平天国兴起,陕甘宁回变,整个国家陷入危机,但是左宗棠力排众议,新疆虽然戈壁众多,但是牛马成群,物产丰富,一旦西北失守,沙皇和叛军定会长驱直入,则大清危矣,最终慈禧太后答应打败阿古柏,收腹新疆,不过清政府缺钱少粮,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这位晚清中兴重臣,为国家鞠躬尽瘁,还是收复了新疆,左爷威武。



事情发生在1867年,这个时候的清政府内忧外患,阿古柏在沙皇俄国的帮助下入侵新疆,朝堂之上,主战派和主和派争论不休,但是左宗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朝臣和慈禧,已经六十多岁的他重新杀回战场,准备收复新疆。

第一,整饬军队。

晚清军队战斗力不强,不光是因为懈怠练兵,还有就是军队中充斥着大量吃空饷和老弱病残的士兵,左宗棠为了收腹新疆,首先就是要整饬军纪,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先把年轻力壮的人筛选出来进行训练,再把体弱的挑出来进行耕种,保证军队的军粮保障,经过这一番裁剪,军队人数只剩下6万人,是原来人数的一半,省下了大量的军饷,同时购买和制造先进武器,训练士兵。




第二,制定战斗策略。

左宗棠采用了缓进急攻,先北后南的战斗策略,先打击一些弱势力量,对一些势力起到震慑的作用,并且严格要求不得杀害俘虏,在战争后期,很多地方因此直接不战而降,省了很多功夫。



左宗棠强硬的态度,使得后来在和沙皇签约时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尽管这还是一条不平等条约,但是却多少也为清政府争取了一些利益,而因为晚清国家逐渐衰弱,伊犁地区又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不得不舍小保大,用大量土地换取伊犁,但是他在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受到重用的左宗棠,却受到了李鸿章污蔑,污蔑其手下叛乱,左宗棠为其鸣冤,一个月后郁郁而终。


军事一点通


这题目主标题和下面的说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左宗棠平定西部回乱的时候带兵一万二千,为本部兵马。其他各地支援的还有皖南镇总兵刘松山率老湘军九千人,山西按察使陈湜手上的一些兵。《清史稿》的说法是“陕西主客军能战者不及五万”。到打败阿古柏筹建新疆行省时,他手上有马步卒共计四万馀人。

再说他为什么能力排众议收复新疆吧。(甘陕总督左宗棠照片)

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主要还是因为他独具战略眼光,真正具备军事才能。相形之下,李鸿章差得太多。阿古柏的成长经历也颇具传奇性,贫苦农民家出身的他,当时阿古柏受到英国和俄罗斯的支持,拥兵自重,肆意屠杀,割裂南疆,还妄图进一步侵占乌鲁木齐,成立伪“毕杜勒特汗国”,人称“中亚屠夫”。(阿古柏的军队)

据《清史稿》记载,当时朝廷多数人主张让阿古柏伪政权独立,其中李鸿章出力甚大:“论者多言自高宗定新疆,岁糜数百万,此漏卮也。今至竭天下力赡西军,无以待不虞,尤失计。宜徇英人议,许帕夏自立为国称藩,罢西征,专力海防。鸿章言之尤力。”无非是说乾隆皇帝定了新疆之后,每年国家花了很多钱,现在政府财政养西部军队不容易,应该听从英国人建议,允许阿古柏(即帕夏)独立成为藩属国,国家好专心发展海防。

作为历史的后来者,我们才知道,晚晴重新收复新疆可以算是唯一的亮点了。左宗棠能力力排众议,可见眼光独到。他当时这么把李鸿章之流给怼回去了:

“关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万一帕夏不能有,不西为英并,即北折而入俄耳。吾地坐缩,边要尽失,防边兵不可减,糜饷自若。无益海防而挫国威,且长乱。此必不可。”

简单翻译一下:我刚刚把甘肃陕西一代的回乱给平定下去,现在不及时收复国家固有领土,而让它独立下去,这是自留后患,也就是没把平乱进行得彻底,意思是要毕乘着打了胜仗的声势其功于一役。同时,万一阿古柏不能真正成为藩属国,那么,不是被英国吞并,就是被俄罗斯吞并了。我国国土沦丧,边地要塞都丧失殆尽,当时候守边更是不可减,花费的军费跟从前还是一样。这也不能真正帮助到海防,同时还挫伤国家威望,边疆长期战乱,这一定是不行的。

左宗棠陈述的意思是放弃新疆,国家花的钱不比以前少,还会重挫国威军威,让外国势力做大,没有稳定的西部也对海防不利。

应该说他说得在情在理。(图片来自百度)

在收复新疆过程中,他也做到灵活机变,善于制造和捕捉时机。俄罗斯老毛子试图动用军事力量威胁朝廷大军收复新疆,建设新疆行省,左宗棠一边跟俄罗斯谈论通商的事儿,吊着俄罗斯的胃口,一方面坚持屯兵布阵,俄罗斯试图扣关,朝廷“诏宗棠入都备顾问,以锦棠代之”,“而俄亦慑我兵威,恐事遂决裂。明年正月,和议成,交还伊犁,防海军皆罢。”左宗棠屯田新疆,为国家永固,老百姓生活做了很多实事。如今新疆遍地左公柳,是明证一也。

《清史稿》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


西奈山的火柱


左公出征新疆一开始是有八万人进行了统一的战前训练,因为这些士兵大部分是湖湘子弟,还有一部分川陕的散兵,大多不适应塞北的作战环境,也不熟悉作战对手,为此进行了将近两年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训练,中间还拿甘肃宁夏的流寇练过几次手。

最后出疆前,左宗棠裁撤了两万老弱病残,带了六万精锐出嘉峪关,过星星峡,先北后南,缓进速战,封锁巴里坤,首战攻迪化(现乌鲁木齐),完爆白颜虎(之前在甘肃宁夏就是拿他练手的);千里进南疆,巧夺库尔勒、连克喀什城、横扫阿古柏;最后兵锋直指伊犁,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使沙俄归还伊犁州。

在国家奸吝横行、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情况下,打出了晚清最光彩夺目的辉煌一战,打出了中国人不信鬼不怕邪、不拿祖宗领土做交易的血性骨气,打回了当今中国六分之一的宝贵国土!


左公不世之功,后人自当铭记,战场上的胜利本是军人的天职,将军言不足与人道也,但凯歌早已天下传,捷报早为众人知,可这背后的艰辛、朝堂上的风云又岂该由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军人来承担?

国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危局下才见男儿担当,在洋人军舰支持渤海湾,故宫城里洋枪洋炮声还在回荡的时候,被吓破了胆的清朝统治者和政客们,有几人还能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新疆,已经落入敌手?有几人还惦记着祖宗留下的领土不能丢,不能守小了,守没了?又有几人有底气有能力有把握收回新疆?

国之大幸,幸有左公,文能舌战群儒,武能安邦定国,“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况祖宗之地其可拱手于人,罪在千秋,万世不赦。”这段言辞,如今读来,依旧热血沸腾,但被福泽的你我可还能感知到一个笑傲疆场军人作口舌之争时的无奈、一个年逾古稀老人抬棺出征时的落寞、一个精忠报国将军贷款打战时的悲伤。
莫待国难思良将,刀笔吏们,请嘴下留情、笔下留德,保护好曾为国征战的先烈们,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美丽的今天,战场之残酷、军人之热血岂是尔等所能想象;保护好正在守护国门的军人们,是他们将艰苦裹进衣襟、将风雪挡在门外,给了我们一个温暖了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