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谱发展沿革的七个阶段

自母系氏族社会晚期至商代是起源阶段,母系氏族社会时的标志是口传家谱和结绳家谱。口传家谱通过世代口传心授流传下来,且往往是“连名家谱”,将上一代名字的后几个音节置于下一代名字的前几个音节,比如神农氏家族世系“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这种方式便于记忆。结绳家谱是用结绳打结记录人口情况和世系,打几个结就代表有几代人,以小弓箭数量代表男子数量,以红布条数量代表女子数量。进入商代,出现了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家谱和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青铜家谱,但只记载父子兄弟世系,缺乏内容,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谱。

从周代到汉代是诞生阶段。周代建立了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记载血缘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制度有了很大发展。周代诞生的《世本》,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

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是兴盛阶段,是我国家谱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谱成风,国家为了适应世家大族需要,专门设立谱局和谱官。到唐代,官修谱牒发展的同时,私修谱牒也发展迅猛。

宋代处于重要变革、转型时代,并延伸到元代。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实施,门阀士族制度遭受致命打击,官修谱牒已经失去价值而衰落;私修谱牒则盛行。

明代是完善阶段。修谱的体例、内容趋于成熟。

清代及民国时期是普及阶段。中国家谱的数量、质量、内容等各方面都达到了高峰。此时,不仅汉族修谱,少数民族也深受影响开始修谱;除大陆地区修谱之外,海外华人也开始修谱。

第七个阶段即之前所说的近五十年以来的编修新家谱热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