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盛世危言(1)

明朝一哥王阳明—盛世危言(1)

12 盛世危言(1)

阳明此刻并不平静,观政工部却去考虑户部、兵部的事,很明显是不想按部就班当个官混子。

明朝言官权重,有点追求的人都希望跻身其列,王阳明也不例外。当他的朋友以礼科给事中擢为京兆尹(北京市市长)时,他羡慕道:给事中是言官,京兆尹是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首,朝廷这项任命是用言官来试做三辅啊!

在此期间,王阳明被委派以钦差的身份去督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

这个王越比较神,虽然是皇帝的亲属,但很有追求,是个进士。当年参加殿试时,狂风突起,将王越的试卷给吹到天上去了,王同学顿时欲哭无泪。还好考官又给了他一张卷子,让他答完交了。

没承想这年秋天,棒子国使节来京进贡,竟然带来了王同学的那张卷子,说是朝鲜国王一天视朝的时候,一物从天而降,定睛一看,却是天朝学生的试卷,不敢怠慢,便叫使者将之带回北京。

一张卷子跋山涉水从北京飘到朝鲜已然够神了,而据《王阳明年谱》考证,经常“通神”的王阳明早年曾梦见王越赠送弓箭给他就显得更神了。

作为此次工程的包工头,阳明格外留心,预演了一下自己的统御之才。他组织民工演练“八阵图”,劳逸结合,按时作息,比之前在桌上聚果核为戏更加真实直观。这次的监工经历让王阳明明白了一个道理:权力越大,指挥的人越多;指挥的人越多,越能成就大事。

任务完成后,29岁的王阳明循例担任实职,授官刑部云南司主事。这个正六品的官相当于现在公安部分管云南省案件的处长,小是小了点,但很有实权。

权力与义务从来都是对等的,刑部主事要求身处京师而能决断于千里之外。并且,大小事务,杂乱无章,是一项很费脑力很磨耐心很容易得罪人的工作。

而且,礼与法、情和理的冲突是刑部官员必须时刻面对的悖论,悖论思考得多了,王阳明自然也就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深刻了。

第二年,阳明被派到江苏淮安会同地方官审决重犯。职务虽说不高,但可以实现意志,施展才华,于是阳明又来劲了,详细审阅卷宗,四处走访证人,*了许多冤假错案。

事毕,他冒雨游览了九华山,沿着羊肠小道涉险寻幽,探奇揽胜,访问了许多名人隐士,心旷神贻。

在九华山,阳明结交了不少僧友。比如化城寺有个叫实庵的和尚,生得仪表堂堂,能诗善画,学识渊博。王阳明与他相识,当即结为诗友,并为他的画像题词:从来不见光闪闪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翠竹黄花,说什么蓬莱方丈,看那九华山地藏王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噫!哪些妙处?丹青莫状。

也只有时刻对外部世界保持浓厚兴趣的人才可能写出这样俏皮生动的文字。

之后,阳明又找喜欢谈仙论道的道士蔡蓬头搭讪。蔡蓬头装13,不鸟他,他也不生气,客客气气继续请教,心理素质非常强大。蔡蓬头被问烦了,扔下两个字“尚未”,就起身走到后厅去了。王阳明不甘心,又跟到后厅追问,蔡蓬头还是说“尚未”。

王阳明软磨硬泡,蔡蓬头终于不说废话了:“你虽然以隆重的礼节待我,终究还是一副官相。”说罢,一笑而别。

地藏洞有位异僧,坐卧松毛,不吃熟食。阳明听说后,攀绝壁、走险峰,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个和尚。

和尚假寐,想试验他道行深浅,被阳明一眼看穿。阳明不慌不忙,在他身边坐下,摸他的脚。和尚觉得他不是个酸腐文人,就“醒”了,道:“路险,何得至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