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乡村记忆——喇叭头子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

接连几天阴雨连绵,闷在家里无聊,突然想起一句老话“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其实这只是一句调侃的玩笑话,没有哪个家长仅仅因为下雨天闲得难受就无缘无故地打孩子。不过几十年前的鲁中乡村,还真有趁着下雨天大家都在家抓紧去忙活的事情,那就是大队书记在喇叭头子里讲话。

鲁中乡村记忆——喇叭头子

那时候的乡镇叫做人民公社,村叫做生产大队,大队小面还有小队。每个大队都有三五个喇叭头子(也叫大喇叭),作为大队书记发布上级指示、领导生产运动、褒贬村民的重要工具,发挥着“喉舌”和“主渠道”的作用。喇叭头子一般都挂在大队院子里的电线杠子上,或者挂在高高的杨树上,大一些的村子在离大队较远的地方也挂几个。现代年轻人如果想象不出那是啥东西,可以看看根据电影《手机》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严守一陪着嫂子去镇上打电话,电话那头的煤矿上,挂在电线杠子上的就是喇叭头子。管喇叭的老王在里面可劲地喊“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叫问一问,最近你还回来吗?”那种大嗓门,那种居高临下不容置疑的口吻,跟大队书记在大喇叭里讲话是一样一样的。

鲁中乡村记忆——喇叭头子

每天早上,喇叭头子总会突然想起,具体响起的时间要看大队书记啥时候起的床。一般是先放音乐《大海航行靠舵手》:“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或者是:“鱼儿离不开水啊,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的思想是不落的太阳。”偶尔也会放一段豫剧《朝阳沟》“亲家婆,你坐下,咱俩唠唠那知心话啊,啊——啊”。再后来拍了个莱芜当地的电影《三定桩》,讲的是两口子响应国家战天斗地的号召,牺牲自己利益主动搬家的故事,里面有大段大段的莱芜棒子唱段,开头一句便是“文化大革命战果辉煌——昂——昂”。莱芜棒子历史悠久,唱腔高亢,特别是每一段的结尾处都有一句高八度的“呕”,因此也称为“莱芜呕”,很有特点。但实话实说,算不上悦耳动听,尤其是没白没黑的放,简直快要听吐了。

鲁中乡村记忆——喇叭头子

等音乐放够了,大队书记才在播音设备前坐下来,用手指头敲敲系着红绸子的话筒,试试音,然后“佯咳嗽”一声,算是开场白,书记正式开始讲话了。武书记名叫武云恒,相当霸气的名字——官运直入云霄,财运一直恒通!这书记一当就是二十多年。武书记身材高大,国字脸,不怒自威,一脸严肃。能接连当二十多年的书记,必定水平不一般,尤其是讲话的水平让人佩服。每当村里有人去世了,拉走火花之前,武书记总是颤抖着双手捧着写好的信纸讲话,现在知道那叫致悼词:“毛主席说,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某某老人今年多少岁了…”

鲁中乡村记忆——喇叭头子

除了致悼词,武书记在喇叭头子里的讲话也很精彩,内容丰富,形式不拘一格。有一板一眼原文传达的最高指示,也有三秋大忙时的生产调度,有婉转的批评教育,也有直白的讽刺挖苦,偶尔还会爆粗口骂人。什么家庭妇女偷了生产队的东西了,整劳力出工不出力了,青壮年私自外出打工挣钱了,放羊的吃了庄稼了,年纪轻轻不干活到河里钓鱼了,都可以洋洋洒洒地讲上大半个小时。改革开放初期,大队的权威开始下降,农民纷纷进城打工挣钱,无论是生产队还是自留地都不太上心,地瓜里的草老高了没人去拔。武书记忧心忡忡,在大喇叭里讲话,强调挣钱也不能荒了地,清楚地记得还做了一首打油诗(当地叫做“顺口溜”)“远看白茫茫,近看一片荒,扒翻扒翻仔细看,里面才是地瓜秧。”

鲁中乡村记忆——喇叭头子

武书记老了退休后,后来又有几任书记陆续走马上任。有文的也有武的,有楞的也有横的,也都经常在喇叭头子里讲话,但论水平都没有老武书记高。有的只会抱怨,有的只会训斥,还有的类似于泼妇骂街,还有的口齿不利落,啰啰半天,别人一句也没听懂。关键是喇叭一响,不是“三提五统”,就是计划生育,什么“男结扎,女带环,怀孕了就流产”,要不就是“扒房、牵羊、贴封条”一类对老百姓不利的事,干群关系不算融洽。喇叭头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催粮催款的代名词,只要喇叭一响,准没好事,也有人一听见响就开口骂的。八十年代初,鲁中地区全面实行了包产到户,打了粮食都是自己的,下地生产劳动不用督促农民也干劲十足。大队书记每个村还有,但绝对没有以前那么威风八面了。同样这喇叭头子的地位也开始下降,慢慢地闲了下来。有时好几天听不到书记在里面讲一次话。再后来甚至没人愿意当大队书记,大喇叭好几年不响,村民也没耽误了种地、打工,生儿育女。一些村里的大喇叭年久失修,加之风吹雨淋,陆续松动脱落掉下来。村民经过时,将这摔得裂开嘴的物件一脚踢得远远地,早先对它既敬且畏的神圣感觉怕是再也回不来了。

这种变化似乎很有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