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後的這些反應不要怕!用這些措施應對!

艾灸療法能養生保健,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曆史。《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艾灸作為一種純天然的養生調理方法,能夠溫經散寒、防病保健,受到古往今來民眾的喜愛與推崇。

是,有不少人嘗試艾灸後,卻感覺身體出現各種反應和不適,如渾身發熱、出汗、上火、吐痰涎、腹痛、腹瀉等現象,有的時候還會出現病未愈,病情反而加重的情況。很多人在這個階段都會出現恐慌、遲疑、著急等,誤認為是灸過火了,從而終止治療,甚至服用各種藥物,將使艾灸功虧一簣,不能夠徹底驅除體內病邪。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在保健及調理過程中,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調整反應,這是好現象,說明身體的氣血還算旺盛,正氣能夠被調動起來積極對抗病邪,一般反應越明顯調理效果越好;相反地,調理後如果人體沒有明顯的反應,則說明身體虛弱反應遲鈍,那治癒也就會緩慢。而在調理過程中所出現的這些反應,被稱為“排病反應”。

艾灸後的這些反應不要怕!用這些措施應對!

中艾堂為大家講解5種艾灸反應及其處理方法。

灸後病重

解 釋:灸後病重可能是由於艾灸的時間或者灸量不夠,或者身體太過虛弱所致。因為如果正氣太過虛損,正氣比較弱,這種情況下,相應的臟腑器官是沒有辦法與病邪做鬥爭,在艾火的溫熱刺激下,通過經絡腧穴的傳遞,調整人體氣機,一旦陽氣提升之後,所在病灶正氣增強,有能力與病邪抗爭,這個時候才會出現灸感。

應對方案 :當邪氣排到體表時,可以在局部進行刮痧或者點刺放血讓邪氣及時排出來。

艾灸上火

解 釋:客觀地說,艾灸上火是一種普遍現象,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上火,因為上火屬於艾灸的一種瞑眩反應,即好轉反應,也被稱為排病反應,而艾灸後瞑眩反應有很多,比如說腹瀉、症狀加重等。艾灸上火的原因還是有很多的。比如說灸的時間過長、灸量過大、配穴不合理、操作手法不合理……從體質上來說,陰虛體質、經絡不痛的人更容易上火。

應對方案:解決的辦法有兩種,第一是要滋陰;第二要引火歸元。滋陰,可以先吃點六味地黃丸,每天早晚吃一顆,然後再配合艾灸,同時晚上用艾葉進行泡腳,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另外,還可以用刮痧、拔罐、刺血的方法直接將餘熱洩出,或艾灸湧泉、太溪、足三里等下焦穴位達到引火歸元的目的。

艾灸後的這些反應不要怕!用這些措施應對!

灸後出汗

解 釋:艾灸出汗對現代人是再好不過的養生方法了,人們居住在空調房中,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直接導致寒氣閉塞在體內,陽氣受損,疾病叢生。艾灸後出汗是一種正常反應,如果感覺良好,那這種出汗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但如果第二天有虛弱的表現,就說明艾灸的量和時間太過了。

艾灸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後背出汗。有的人則是灸的時間長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而陽虛比較嚴重的人,施灸的前幾天很少出汗,正氣足了,排汗功能恢復正常,外邪才慢慢通過汗液排出,這就是陽氣不斷提升的表現。

應對方案:

  • 配穴的時候要儘量配合太溪、足三里等下焦、滋陰的穴位

  • 一定要配合補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說山藥、小米、紅棗等補氣養血的食物,防止身體太過虛弱。

注意事項:

在用艾灸治療的過程中,如果出汗比較多,除了在方法上進行調整以外,一定要注意神的收攝。最好寧心靜氣,這樣人體消耗的能量不會太大。

艾灸後的這些反應不要怕!用這些措施應對!

灸後腹瀉、肚子叫

解 釋:既然艾灸可以培補人體元陽,為什麼還會出現腹瀉呢?艾灸之後,陽氣提升,會在體內運行,腸胃功能開始恢復,大腸的蠕動也會加強,陽氣將臟腑以及經脈中的寒邪化開,排出體外,這種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瀉,或者排尿增多。如果腹瀉則一般說明腸胃有問題,陰邪化開之後就會以腹瀉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像雪化成水尋找一個正常的排洩途徑一樣。

應對方案:艾灸關元、足三里、神闕穴,培補元氣,增強正氣,使寒溼等外邪儘快排出體外。若因腹瀉出現虛脫,同時伴有嘔吐等其他症狀,就需要配合一些藥物調理。如果是脫水的話,就要喝點糖鹽水,在溫水中加入適當精鹽、白糖。

水泡

解 釋:體內的溼寒比較重的情況下,艾灸後很容易產生水泡,這些都是正常的灸後反應,一般不用驚慌。


應對方案:小水泡繼續灸,大水泡針消毒後刺破擠出,避免感染,控制好灸量和火力,可以繼續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