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

洞庭一苇1188


最大的可能就是“泯然众人”。

因为护国讨袁,而孙中山也讨袁,于是现在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蔡锷和孙中山是一路人。这就错了。

蔡锷在当时并不是孙中山国民党一派的,而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的进步党一派。

民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中国政坛上有三大派别:北洋派、国民党和进步党。

北洋派就是袁世凯。这一派主要是军事,政客很少。

国民党就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前身是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候各地的革命党人。辛亥年的革命党不一定就是孙中山的同盟会的,但是在民国建立之后,被宋教仁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国民党(不是后来的中国国民党)、中华革命党。这一派主张的是革命。在“二次革命”之后,被袁世凯武力镇压,在国内处于地下。

最后一派就是进步党。

进步党的前身是清末的立宪党人。他们在清末主张君主立宪,希望清王朝变法图强。但是载沣的“皇族内阁”打破了他们的幻想。于是,在辛亥革命的时候,立宪党人也站在了革命党人一边。当时立宪党很多在谘议局身处高位,他们参与甚至是领导了推翻清王朝的起义。比如江苏巡抚程德全、湖南都督谭延闿,这些人原本都是立宪党人,但都领导本省“独立”于清廷,参加了辛亥革命。

民国建立以后,这一派看不上孙中山,和袁世凯斗争又没有胆量。于是这些人慢慢纠集在一起,成立了进步党,希望通过议会掌握政权。

进步党的领袖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

梁启超因为“戊戌变法”而名声显赫,而他又有心参与政治,于是被推为领袖。但是,为了壮声势,这一派又把黎元洪拉来做了最高领袖。现代的人都把黎元洪当窝囊废,以为他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在民国初年,他先是有兵有名(兵是湖北革命军,名是首义领袖),后来兵被袁世凯解散,只剩下名。当了这个最高领袖之后,连袁世凯对他也是忌惮三分,极力拉拢。

进步党在民国初年的政坛势力是很大的,是袁世凯拉拢或者说“统战”的对象。

进步党也不只是帮只会懂嘴皮子的政客,他们居然也掌握了一只军队。就是蔡锷领导下的西南三省军队。

只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进步党的领袖是梁启超,而蔡锷是梁启超的入室弟子。

当袁世凯要称帝的野心逐渐暴露的时候,革命党不干,进步党也不干。梁启超和蔡锷书信往返,不断商讨反袁计划。蔡锷从北京逃出,在云南组织护国军等等,背后的指挥者,不是孙中山,而是梁启超。


作为梁的弟子,蔡锷其实是康梁、谭嗣同“保皇党”一脉传下来的,对孙中山是不感冒的。护国战争之后的民国,唱主角的逐渐是孙文一派。蔡锷即使侧身于孙文一党,估计也不会受到重用,最多像谭延闿那样,成为有名无实的“元老”。


故纸汇



我觉得蔡锷是近代史少数几个“死得其时”的历史人物,他没有得罪之后华夏政治舞台上唱主角的各大势力,在迫使袁世凯废除帝制后死去,真的太恰当了;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那么他可能就会有后来两个主角打交道了,但是从蔡锷之前表现出来的保守主义倾向以及对暴力革命的厌恶,他很有可能同时得罪后面两位主角,那么他的评价可能还不如陈炯明。


我看有人说蔡锷是军事天才,此言大谬,蔡锷确实是近代极少数从日本士官学校正经毕业成绩还不错的中国人,但是在他整个军事生涯中,他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军事才华。


首先,蔡锷并不是从小立志从军的,他最开始是拿着袁世凯的留学经费去日本读商业的,只是因为回国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失败,不得已改名换姓读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其次,蔡锷这个人性格比较“不宽和”,尤其是对待军人下属,有点明朝士大夫对待武官的架势,可以说他得民心,但不得军心。


因为他对待军人下属酷烈,曾经两次被驱逐。


第一次是在广西,当时蔡锷的恩主,李鸿章的儿子李经羲担任广西巡抚,让蔡锷当广西干部学堂担任总办,蔡锷对于军校学生“诸生好辩者,常恶语怒斥之,甚或掴之以掌,其严烈如此”,直接导致1910年学校爆发了“驱蔡风潮”。


虽然当时蔡锷已经受恩主李经羲奏调去云南任职,他从总办任上离职也不是因为学校的“驱蔡风波”,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他在广西五年,并不得广西预备军官们的爱戴。


第二次是在云南,当然,说蔡锷被驱逐是有点夸张,但是但是云南军界上下更认可唐继尧也是不争的事实;这里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是因为蔡锷“律部下严,触刑章,必治以应得之咎。”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从蔡游者恒贫乏无以为生,稍失检,且陷法网焉。人谓蔡之冷峭,有威可畏而无德可怀……”


一个不得军心的人,说他是军事天才恐怕有点勉强。



最为重要的是即使是护国运动中蔡锷也没有体现出什么具体的指挥才华,护国军之战与其说是军事战,不如说是政治战;滇军是一直等到冯国璋幕府发出赞同起兵的“华密”电文,才正式宣布独立的,而且蔡锷所面对的陈宦和刘存厚都是蔡锷的朋友,护国军和北洋军并没有真正进行什么作战;事实上在苏联人培训以前,华夏大地上各方交战都是很“文明”的,第一次直皖大战,几十万军队鏖战一个月,伤亡不过2000人已经被外国军事观察员评价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血战了,更何况护国军这种战斗。


还有,蔡锷这个人“黑点”其实不少,只是因为蔡锷“死得其时”,后来的史学家们把“黑点”推给蔡锷的副手唐继尧身上,但是如果蔡锷没有英年早逝,并且得罪了后面两位主角其中任意一位,那么“黑点”可能就会回到蔡锷本人身上了。


说了那么多,蔡锷最大的“黑点”是什么呢?他本人是民国时期鸦片横行的始作俑者。


现在大家看蔡锷的传记或者正面歌颂蔡锷的文章,都会谈到辛亥革命后蔡锷恢复云南经济做的特别好,把云南从晚清每年需要清廷贴补一百多万到辛亥后每年岁入2、300万。只要大家稍微看一下晚清云南省收入和清政府禁烟计划就可以看出来,云南财政特别困难的时候恰好是晚清禁烟的时候,而蔡锷治下云南岁入和云南在前清没有禁烟时相差不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蔡锷治下云南收入究竟是怎么增加的。


反正现在历史资料把这一切都推给了唐继尧,“为解决军费不足的困境,云南都督唐继尧在云南采取了开放烟禁的权宜之策,‘设烟厘金,每百两收滇币五元,使鸦片运销和吸食合法化’。此为民国西南鸦片开禁之始。至此之后,西南烟毒重新泛滥,直接影响到整个西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


唐继尧


甚至在护国军运动时,滇军也借着护国军进攻四川的时机,向四川大量输送“烟土”,滇军“屡运大批云土入川”,以济军饷,“滇省烟贩恃滇军包庇,结队而来,所过烟馆林立”,导致“滇省大宗鸦片充斥各地”。


这些可都发生在蔡锷眼皮子底下的。如果他在活的长一点,和后来两位主角打交道,那么十有八九,他会得一个“近代鸦片泛滥之元凶”的名头。


回到问题本身,“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我觉得他很难有什么发展,


因为如果他是一个政治家,那么他在当时远离了政治三大中心:北京、上海、广州;如果他是一个军人,那么他又有一个致命缺陷,他既不是云南人也不是四川人,他是湖南人,他没有自己的基本盘。


有人说蔡锷不死,唐继尧不会坐大,这真的太高看蔡锷了,蔡锷自己在给友人的信中都说了,滇军骄横跋扈,他指挥不动“滇军兵骄将悍,纪律气质远非数年前之比,已不复可用。……他们目下几乎要不听我的命令了。我本意要保荐殷叔桓(殷承瓛)来接替我,而罗榕轩(罗佩金)手握兵符,只好给他。”


所以,蔡锷如果不英年早逝,要么成为另一个“陈炯明”,要么成为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成功人士。但是不管是那一个,我们都看不到现在历史所呈现的蔡锷了。


兰台


蔡锷作为民国时期的“护国军魂”,在历史上广受好评,可惜的是天妒英才,打完护国战争之后,未满34岁的蔡锷就英年早逝了。

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虽然说历史不容假设,但是题主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也有兴趣答一答,我觉得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国民党军政高层

看看蔡锷所做出的的贡献,第一点就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了云南的新军进行了起义;第二点就是袁世凯复辟称帝后,他带领云南军队发动护国战争。

这两点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的行动,说明了蔡锷是拥护国民党的革命纲领的,也是赞同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所以说他加入国民党成为军政高层的可能性非常大。


我党的军政高层

蔡锷年轻的时候,就远渡日本求学,只是为了寻求救国图存的方法。从这其中就可以看出来,蔡锷有着一颗爱国救国的心,他爱国救国的希望比很多人都强烈。

蔡锷如果不英年早逝,等到历史发展到后面,他也会逐渐意识到,真正能够救中国的,也就是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已,所以加入我党成为军政高层也是很有可能。


自成军阀被打败

这一点也是有可能的,首先蔡锷在云南是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威望的,云南的军政要员都非常的信服蔡锷这个人,都愿意跟着他干事业。

而蔡锷有自己的想法,想要通过强军来强国,他也是一个不愿受他人调遣的人,所以自成军阀发展成一方势力也有可能。不过,随着浩浩荡荡的北伐运动,蔡锷被打败的几率非常大,最后和小凤仙一起归隐田园也不无可能。


晚节不保可能卖国

当然,这种可能我是不愿意看到的,我也相信蔡锷不会选择这一条路。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万事也不是绝对的。当年“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革命志士汪精卫最后不也成了万口唾骂的汉奸么?

蔡锷年轻时就是留学日本的,对日本的科技文化也是非常的推崇,在中日战争极其困难的时期,蔡锷投靠日本人卖国求荣的可能也不是完全没有,毕竟汪精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我的结语

蔡锷作为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用他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伟大的传奇,他确实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蔡锷如果不早死的话,应该会给后来的中国政局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是他最后会怎么发展,这个还真无法预料,所以我在此把我能够想到的可能性都列举了出来,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老魏聊历史


袁世凯一开始称帝时,在京的国会代表,各个省的督抚包括蔡鍔都是赞成的,独独是北洋军阀的冯国璋,段祺瑞等是反对的,而在袁世凯称帝时,日本以承认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了二十一条,而袁对二十一条是坚决反对的,曾寻问段祺瑞,如果中日一战,中国可有胜算?段祺瑞回答毫无胜算,袁世凯无奈对日本来了个修整的二十一条,答应部分条件,但事关国家主权的一步都没有让。引起了日本人的震怒,随后就有了蔡回云南起兵讨袁,而蔡是日本士官学毕业,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蔡和日夲有联系,但是从一开始支持袁称帝到袁拒绝二十一条,蔡就开始起兵讨袁,(南方的革命党大多数都是亲日派)这不得不让人相信其中有猫腻,所以幸好蔡死得早,很难得到对蔡不利的事实,如果蔡不死,到了抗日战争,是英雄?还是狗熊?倒也难说。


勿以善小而不为144


蔡锷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虽然历史不能重来,但是我们可以假设。首先,我们要知道,蔡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给蔡锷归纳为三点特质。第一个,蔡锷是大公无私的人,第二个,蔡锷是军事天才,第三个,蔡锷是不党不群,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先的人。

第一个,蔡锷是大公无私的人。1911年,年仅29岁的蔡锷,当了云南的都督。这是一个有实权的官职,相当于土皇帝,完全可以和其它军阀一样为所欲为,即使不干坏事,享受一下荣华富贵也是应该的。但是,蔡锷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富贵考虑,而是一门心思扑在建设好云南上面。蔡锷还是全国第一个主动给自己减低薪水的都督,由原来的600元一下子降到60元,降薪幅度为90%。蔡锷的家人投靠他,想谋取官位,结果蔡锷一口回绝。蔡锷说,我的家人也不能依靠我做官。

第二个,蔡锷是一个军事天才。蔡锷在推翻满清在云南的统治之前,就已经是协统,相当于旅长。那时候,蔡锷才29岁。后来,袁世凯称帝,倒行逆施,蔡锷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起兵讨伐袁世凯。袁世凯派10万北洋军队,气势汹汹的去镇压蔡锷,而蔡锷这个时候,手里面仅仅有八九千人马。但是,蔡锷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两个多月就消灭了北洋军一个师,击溃两个师,一共消灭了3个师。以一当十,还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战果,蔡锷不愧是战神!

第三,蔡锷不党不群,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先。蔡锷终身都没有参加同盟会,但是在辛亥革命期间,蔡锷积极支持孙中山,发动起义解放了云南。袁世凯就任大总统,蔡锷极其支持。宋教仁被刺杀,很多人怀疑幕后黑手是袁世凯,南方要起兵讨伐袁世凯,蔡锷坚决反对,认为必须调查清楚之后,由参议院弹劾,一切走法律程度,而不能轻易的动用武力,那样会造成生灵涂炭。袁世凯称帝之后,蔡锷又第一个起兵反对,通电全国,表示要讨伐袁世凯。蔡锷就是这样大一个人,他不参加任何一个派别,完全站在以国家利益为先大立场上。只要有益于国家,他就完全支持。她是依靠他的良心做事情,而不是为了派别利益。

这样的一个蔡锷,可谓是圣人了。如果他没有去世,必定成为将界的楷模,而且他很年轻,前途不可估量。但是他坚持做不党不群,这样始终不可能进入最高层面。所以,我认为蔡锷如果没有去世,会继续统治云南十年以上,云南的国民民生一定会是全国名列前茅的好。


怀疑探索者


蔡锷作为“护国军神”,有再造民主共和之功,其能力、声望、人品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蔡锷如果不死,后面的局势会完全不一样。

作为梁启超的弟子,研究系的力量在北洋政府中会充实,并和孙中山互为奥援,梁启超将有望出任总理,可能不会去清华搞学问,北洋政府的寿命会延长,更加趋向于改良派。

陆荣廷等老军阀势必不能全有云南,蔡锷将统治四川、云南,甚至广西乃至于两广。那么在北伐之时,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进度的力量都会更强大。鉴于袁世凯已经气死了,那么在当时全国的势力版图上,除了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之外,蔡锷应该是最大的势力,孙中山可能会与之合流。

孙中山病逝和北伐胜利之后,梁启超和蔡锷在国民党内的位置,近似于冯玉祥,与之分别雄踞西北和西南。鉴于梁、蔡两人的威望和年纪,两人很有可能在新政府中担任主席、议长、院长之类的清选,并且会先于蒋去世,倒真不一定会参与后来新军阀的政争。而且北伐胜利后,国体掌握在革命派还是改良派手里还真不好说。


青年史学家


我认为他可能会成为周总理、叶剑英元帅一类的政治家。因为,蔡锷不仅有特殊的才干和坚定的信仰,同时拥有高尚的品格和能屈能伸的性格。

蔡锷的大的功绩主要有二:一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了云南的武装起义,在云南结束了封建统治。二是发动和领导了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再造民国”,正可谓功勋卓著。

蔡锷是几乎没有恶评的政治家,这非常罕见。蔡锷作为一个当时的军阀,却有着非常先进的民主思想,他不专权,只为公,反封建、护民主,提倡个人不争权。为人光明磊落、刚毅果断、足智多谋,在后世人的眼中近乎完美的小说人物形象。

蔡锷非常反对和反感愚民政策。他在1898年9月的《湘报》上发表了《秦始皇功罪论》,借古喻今地对历代统治者的愚民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在枪杆子方面,蔡锷也有着清醒的认识。虽然他的恩师梁启超是著名思想大家,文章璀璨盖世,但蔡锷却始终认为军事救国才是基础。他曾说“今日而言救国拿枪杆比拿笔杆子更重要”。为了践行军事救国的思想,他在日本时每日洗海水浴,“未尝一日间断”。可见其思想坚定。

蔡锷没有私心还表现在,他在云南起义成功之后,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思考。在当时的时代局限下,蔡锷研究了外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他十分重视国家内各大势力的互相制约,反对权利滥用,进而滋生腐败。他甚至在云南试行了三权分立的制度:规定行政权力属于云南军政府;立法权利属于临时省议会;司法权利属于检察厅和审判厅。在施政上,他还主张群策群力。

由于强烈的忧患意识,蔡锷还在治下的学校教育中加入了相当比例的军事基础教育,继承了他的死敌清政府的“尚武”的思想,提倡强军。

当然,蔡锷将军作为一代名将也不是全然的完人,也有他的局限。比如,他的思想中有着浓烈的英雄史观。他和许多的旧式军头一样,没有充分重视到人民的力量,他们顶多注意到了人民中的军人这一群体,但对于整个人民的历史作用看的较次要。

同时,蔡锷在云南起义成功之后,采取了承认清政府和列强的不平等条约的政策,虽然有其策略性,但毕竟显示出他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

但是,综上所述的优点和缺点,并非强烈的褒贬。蔡锷将军的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思潮和历史的局限。蔡锷不是一天炼成的,而是被曲折的中国近代史,被纷乱的国际帝国主义和工农运动的斗争所影响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蔡锷将军始终能够选择进步的、民主的方向,而他本人的品德又是那么地高尚和狭义,他没有为自己谋丝毫的个人利益,把短暂的一生和瘦弱的身躯献给了这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如今过上幸福生活的人民也许忘记了许多过去的历史,但先辈们的奋斗和不屈像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永远环绕在中华儿女的心头。


历史小趣叟


蔡锷作为再造共和之人,在完成护国运动后就去世了,年仅34岁。可以说蔡锷是英年早逝,如果蔡锷可以继续活下去,那么他以后会有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蔡锷的品性和能力来分析,蔡锷一生戎马,主持了云南反封建运动。蔡锷在当时的云南十分有声望,加上蔡锷当年打响反袁第一枪,可以看出蔡锷有很明锐的时局洞察能力,并且富有正义和民主精神,也是个心中有民族的人,那蔡锷的大致发展轨迹有可能是这样的。


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各个反对军阀开始了割据。蔡锷势力在云南,看到北洋军阀各个都坐大,完全背离了共和。蔡锷鉴于实力只好回到云南,然后蔡锷会选择出兵控制四川,避免四川成为其他军阀的地盘。蔡锷拥有这些地盘后,就有了可以发展的空间,期间无论是那个军阀当家做主,蔡锷都不会在意,蔡锷会花时间把云南和四川作为再造共和的基地。并且蔡锷会选择支持当时的国民党,支持孙中山。

北伐战争的时候,蔡锷是一定会出兵的,为了实现民主共和,蔡锷绝不会袖手旁观。但是随着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宣告破灭。蔡锷会提兵回到云南和四川,也开始割据。目的就是看蒋介石会怎么做,当蒋介石同各大军阀不断进行战争的时候,蔡锷注定是不会帮助任何一方的。军阀混战中的蔡锷,势必是各大军阀拉拢的对象,但保持中立才是蔡锷的想法。随着东北易帜,蒋介石稳定了时局,蔡锷为了国家统一,注定也会宣布归附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爆发后,有着强烈民族精神的蔡锷会坚决要求抗日,会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爆发极大的不满。随着统一战线的形成,蔡锷将提兵出云南和四川,奔赴各大抗日战场。依照蒋介石的一贯做法,一定会让蔡锷的军队参加各种战役,目的就是削弱蔡锷的兵力。到最后抗日战争结束后,蔡锷不会选择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其结果可能是宣布起义,走向新中国的建立。


小司马迁论史


回到民国三年,蔡锷不曾罹难,病愈从日本归来,其发展或有两条路。

一、应段祺瑞虚位以待邀请前往北京就任民国总理一职位,实际是被内定为陆军总长或者湖北的督军为多。

二、如大家所望,继续回川治蜀,励精图治十几年,以此为根基发展国民军队。

但是从其离开四川前往日本治病前种种部署与嘱咐来看,个人还是更加倾向其回川做“诸葛武侯”的可能。
(段祺瑞)


我们从当时任川边镇守参谋长刘显良语录中可看出蔡公在离川前,已经看出了滇军的骄横与纪律松散不受控制,加上罗佩金手握重兵强行接替其位置,虽然西南看起来安稳,但是一旦他离开,肯定会因为罗偏私思想与乖张性格,导致自己多年施行的“

三二一”战略与平衡川滇军的思想与作为付诸流水。于是其分别部署亲信在打箭炉与雅州驻扎,伺机而动,等他回来,共商大计。

(罗佩金)

果然不出其所料,罗佩金重滇弱川的思想与行为最终导致了川、滇内讧战火,一发不可收拾。

可以想象,蔡锷既然洞悉了一切,如果回来自然不会置之不顾。他回来一方面会整治军队,让川休养生息,发展军力、民力。另一方面其为川众望所归,民心依附所在,唐继饶也不敢过于膨胀。

一旦蔡锷在四川站稳脚跟,凭着天府之国的资源力量、勇悍的军队、自己声望与卓绝政治与治军能力,虽不敢说放大至全国,但起码四川各地豪杰断不敢与之争锋,四川西南军阀混战史也必将改写。

此外,因为护国一战其“为四万万同胞争民主!”的思想与成绩,蔡锷早已经盛名天下,一定意义上他是国民心中的救世主,民心深入,由此可见蔡锷在四川稳定下来后,非池中之物,必定待不长。


(袁世凯)

其早在1909年四川就说过:中国要奋强于世界,至少要打倒一个帝国主义,现在只打倒了满清,但是中国仍然积弊众多,还是一个被帝国列强鲸吞蚕食的落后国家。所以在他率领护国军进入成都时候说:救国唯有强军,希望自己能够投身军队,训练出一个能够保卫疆土的强大护国军队以重振华夏大国之风。


蔡锷在四川治军严明,他主张对军队的治理要注重军人精神(不怕牺牲,勇敢晚上,艰巨奋斗保卫疆土为己任务),军人关系(官兵如父子,兵间如兄弟)。

蔡锷料定,此后中国必定会被列强侵犯,凭着中国落后的国力,难以正面御敌,中国军人只有凭着忠贞不渝的底线,顽强斗争的精神,不怕牺牲的思想,在今后的战争中在毅力与意志上强于敌人,利用中国广阔的纵深地与国民基础,且战且退,运用时间打持久战才能拖垮敌人,后来我们才惊奇的发现“这就是论持久战啊!”


蔡锷既然有此才此德,其不死回来的话,不敢说能够成为挽救中国的天之骄子,但是至少我们的军队在其带领下不至于如此孱弱,或与日军一战局面不至于如此不堪。

蔡锷不死,他将成为现代意义上国家军队的真正缔造者也未可知。


不书公子


蔡锷死前是四川督军。

蔡锷一死,四川、重庆遭殃了。失去了一个有能力、有资历、能服众的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陷入军阀混战,一直到抗日战争前夕,整整打了20年。

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云贵川打成一锅粥,主战场就在四川。四川内部也是一团乱局。如果有人想把四川军阀混战脉络理清楚,那他必然要一番功夫。

刘存厚、罗佩金、戴勘、熊克武、杨森、刘湘、邓锡侯、刘文辉、田颂尧、李家钰、范汉章、刘成勋、赖心辉等等大大小小的军阀,轮番登场,却迟迟没有人能脱颖而出,安定四川,向外发展。

若蔡锷活着,必然不会这样。首先是滇系军阀唐继尧、罗佩金不敢有非分之想。然后是四川本地人如刘存厚等不会这么冲动。

蔡锷会以四川为大本营,向汉中发展。

这是有依据的。纵观前期的民国史,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二次护法运动到北伐战争,名称在不断变化,本质却一直是孙中山系的革命党和袁世凯系的北洋派之间斗争。蔡锷虽不是孙中山的嫡系,他却是天然的革命党。

蔡锷很年轻。1882年生,和冯玉祥同岁,比蒋介石大五岁。蔡锷摆平大西南后,会出川入汉中,占有陕西,然后东征河南,与国民革命军会师。

也就是说蔡锷会取代冯玉祥的位置。以蔡锷自身的军事素质,和高洁的品德,以后的中原大战是打不起来的。这说的有点远了。反正蔡锷死了,就看到罗佩金、唐继尧以及四川内部的各军头祸害四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