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于丹了,从热捧到抛弃经历了什么?

翩翩起舞讲算法


大家不喜欢于丹,有一个比较轰动的事件。2012年11月,在北大的一场昆曲演出上,于丹被主办方邀请上台讲话,被当场“轰下台”。



这距离于丹2008受邀到北大讲国学500人教师座无虚席,楼道都挤满人的盛况天差地别。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领头轰于丹下台的有可能不是北大的学生,因为当时的演出是一场对外的商演,并不是学校的闭门演出。但是从2006年于丹讲《论语》迅速成为“知识明星”到6年后遭到人们的嫌弃,6年间发生了什么?

之前于丹在央视讲昆曲《游园惊梦》的时候,涉及到《邯郸记》的卢生,当时将“陕州”解释为现在的陕西。然而这是错误的,并且被观众发现,在央视媒体“不懂装懂”让戏迷们不接受。

于丹讲《论语》,讲《古诗词》,都会做一定的美化,同时灌输一些“接受论”,渐渐的人们就发现于丹其实是在给大家喂“心灵鸡汤”。引起群愤的是,面对雾霾,于丹告诉大家关上窗子、打开空气净化器,实在不行就启动精神防护,别让雾霾进入心里。这点言论,确实没法让人信服,鸡汤变成了“毒鸡汤”。


“被轰事件”后,不少人爆出于丹对属下极其严苛,对于抑郁痛苦的女弟子冷酷无情等等。对于此类现象也有耳闻,此前,一个同行因为因为一篇采访没有让于丹满意,于是被她找了领导。

所以,于丹从红到黑也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提醒,一方面,大众的文化认识在不断提高,辨别力越来越高;一方面,“人格修饰”“知识包装”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不止看戏


前几天路过河南信阳,看到一个楼盘的大幅广告,宣传的点就是“于丹要来了”,这还算事给也主的福利呢。于丹可能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被抛弃了”,但是,她也许正在走近三四线小城市,大把地捞着出场费呢。

其实,大把捞出场费,可能正是于丹逐渐被抛弃的原因。她2005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走红,甚至嫌弃了全国性的读《论语》的热潮。当时,于丹只是北师大一个副教授,她最初是在文学院,但是很难达到文学院的学术要求,就到了北师大艺术学院,她的学问不行,但是课讲得很好。她最开始是在央视节目组帮忙,结果大家说,于老师,要不您试试吧——她就那么火了。

于丹的走红,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中国经济经过90年代迅猛的发展,社会对“文化”的渴求空前强烈,央视嗅到了这种需求,打造《百家讲坛》,易中天讲三国,火得一塌糊涂。于丹上去讲,也是火;再换一个阎崇年讲清史,照样火。

应该说,于丹是非常聪明的。她趁着节目的火爆,把自己讲《论语》的书卖了几百万册,赚了很多钱。她到各地演讲,出场费都是几十万。这完全是名气带来的财富,所谓的“眼球效应”,而缺乏真正的学术根基。她知道自己成为了一个明星,而不是大师,她就是要利用明星的身份来变现,来挣钱,毫无疑问,她一度非常成功,很多地方想请她都请不到。

于丹没落的种子也就在那个时候种下,她没有去发展自己的学术能力,而是吃老本,不断地“复制自己”。文化明星也换代很快,百家讲坛早就没人看了,现在是各种《最强大脑》或者“见字如面”之类的,于丹那种鸡汤式的解读慢慢过时了,真正感兴趣的,需要更深入的引导,而不感兴趣的,则被别的花样所吸引。

于丹在讲坛上被轰走,好像是在一个大学的讲座,对大学生来说,她讲的东西显得过于肤浅了。但是,这种遭遇也告诉了她自己本抛弃的现实,所以,她把更多精力放在去三四线城市走穴上,毕竟,流行文化要到三四线城市,还需要一个阶段。


张丰


她最初火起来是在2006年10月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她依靠对《论语》和《庄子》两部经典著作进行了非常独到、通俗易懂、富有哲理的解读而闻名海内外,可谓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此天天到处讲!

但实际上,当我们慢慢从她的解读经典的狂热中冷却下来的时候,却发现,她所讲的那些所谓的大道理,所谓的心灵鸡汤,在刚一听起来非常的对,非常的有智慧,但是再结合现实的生活,却发现一点也用不上,只不过是给自己的心增加一点安慰罢了!

并且,于丹曾经所写的书里面,也存在有很多的错误,并且她曾出版的《于丹感悟》,所说她只是提交了一版演讲稿,其实远远达不到出版的要求,但为了借她的这个名头,出版商组织了数十人的编辑集团,对演讲稿进行了大量篇幅的修改,当然最后这本书卖的不错!

据别人所说,于丹的古文功底其实是非常差的,但是她的口才非常好,虽然以她的能力去讲解论语还不够,但无知者无畏,再加上他的舌灿莲花,虽然有人说她是精英 和平民之间的一座桥,她让千年的经典走进了普通大众的心,但是时间会证明一切!

关于这个问题,小伙伴有什么看法,一起来讨论讨论吧!


龙堂娱乐




于丹现象从火热到衰落,她本人也从神坛上掉下来,光环尽失,现在甚至变成了过街老鼠,被人唾骂,其中,根本原因还是以下几点。

一、于丹的走红和成功,有时代特定因素,随着传统文化的普及,普通大众的传统文化审美能力和认识能力提高了,具备了辨别真假美丑的能力。

10多年前,传统文化在普通大众心目中很高大上,只因为大众接受渠道较少,认识能力有限。在2006年,于丹开设《百家讲坛》,讲《论语》、《庄子》,面对拥有

良好口才,讲得头头是道,并且很接地气,声情并茂的于丹,老百姓不会不对她刮目相看。

于丹充分发挥她的口才,强词夺理,不断把传统结典稀释,甚至歪曲,调和成鸡汤,只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抓大众兴奋点。没想到很受用,她一下子被大众高高捧起,名利双收。

任何“美味”,只要吃多了,人都会反胃。当大众把于丹的鸡汤喝得过多了,回过头来审视,重新学习和认识经典传统时,才发现于丹是一个学术骗子,文化垃圾制作者,她欺辱了大家的智慧和情感。因此,被大家从神坛上轰了下来。



二、当文化染上铜臭味,文化权威者自甘堕落后,地位、形象和影响力会在普通大众心目中集体沦陷。

很多时候,普通大众都有崇拜权威的心理,对权威深信不疑。于丹贵为大学教授、博导和文化学者,拥有先天身份优势,她很聪明,把先天优势很好地转换成了经济效益。

但是,当文化沾上铜臭味,一切向钱看时,就滋生了文化腐败和坠落。

像学术造假,学术和美色交易等事件屡屡发生,教授变“叫兽”,专家变“砖家”,都是这些文化现象变质的有力佐证。

大众对这些文化现象失望透顶,对拥有文化身份的人也不在心存好感。

于丹也不例外,作为文化权威者大军中的一员,用小聪明糊弄过大家,自然会成为大家声讨的对象。


鸿鹄迎罡


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那些讨厌于丹的人,了解她吗?接触过她吗?能讨厌到点子上吗?

人云亦云的跟风,才是最可怕的。

1、于丹的能力不能否认



我曾经听过于丹的课,那是在重庆某高校的一次文化节开幕式上,校方邀请于丹做开幕式嘉宾。

那场演讲下来,说实话挺佩服她的:两个小时的讲座,她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天文地理无所不谈,中间愣是没歇口气。

当时我心里就想:难怪她会成为大师级的人物,肚子里没点货还真不行啊。

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若想成为人中龙凤,必要先来学富五车,说白了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才有出头之日嘛😄。

我们先看下她的成绩吧:她在央视《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用自己的方式普及传播了传统文化,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业内产生广泛影响。

同时,她还先后担任《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

因此,从业务水平本身来讲,于丹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不要死盯着“于丹论语”下功夫



走红后的于丹,也遭遇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抵触或排斥。

无论是北大被轰下台,还是被一些高校教授联名反对,都源于于丹“鸡汤达人”、做作、自负的标签。

这其中,批评于丹讲评《论语》错误太多、太过主观、过于娱乐等声音此起彼伏。

我倒觉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一部著作的解释,大的含义明确的前提下,有一些自己的解读也很正常。

至于说过于娱乐那些,李玉刚可以用流行的方式演绎京剧,严谨的学术氛围下偶尔来点小插曲又有何妨?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说的不好,大家尽情留言拍砖吧……


普了次法


早在于丹刚红火那几年,布衣碰巧看了鲁豫有约采访她,看完之后就判断她火不了多久。

首先感觉她华而不实,故弄玄虚!

为什么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她说话有个特点,一句话可以说明白的东西,她非得云里雾里,天花乱坠的用十句话来讲。大量用重复的形容词堆砌,就像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那样故弄玄虚。就是简单问题复杂来说。

另外,大家可对比于丹走红前后的衣着打扮,就看看出于丹的肤浅及庸俗。她在百家讲坛刚播讲时,样子虽然一般,倒还算干净顺眼。后来在百家讲坛红了以后,可能是觉得身份不一样了,整个穿衣打扮天翻地覆,极尽性感时尚,辣味四溅,讲话时搔首弄姿,俨然国学大师自居,优越感十足。一个四十多岁讲传统文化知识的妇女非装扮得像娱乐圈的三流明星及年轻网红一样,其见识品味可见一斑。




现在再谈她的“心灵鸡汤”,于丹开头讲《论语》心得,火了之后,又接着讲《论语》感悟。人们说于丹的口才好,从一般人的眼光判断倒也没错,确实是滔滔不绝、天花乱坠,舌灿莲花,但是往往华而不实、言之无物,其实,他的口才境界不高,有一种“口匠”的感觉,两个字就是"卖弄"。这样水准的人,在女性里面多了去了,无非反应快些,堆砌辞藻、巧于修饰,却流于肤浅、不着实地,缺少真实价值。



但于丹的最大错误是,避长就短,不懂适可而止。

以她的水平,根本无法去解析论语,即使感悟论语,也勉为其难。她换一个话题,可能比现在保险,而且不可能受到如此质疑。如果于丹不冒充国学大师,去讲解那些艰涩难懂的经典文献,而去开设她更擅长的“演讲与口才”、“表演与主持”之类的课程,与其做一个名不副实、被人诟病的国学大师,不如成为造诣深厚、成就卓著的“表演艺术家”,更加实至名归、恰如其分。

像现在这样除了获得短暂的名利,以后会越来越臭,处于尴尬之境。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她还来不及捂热"国学大师"这一顶帽子,就顷刻被赶下了神坛,可谓是昙花一现。

另外,于丹的中文古文底子较差。她讲的所谓《论语》感坛悟,更是败笔;其实无论是心得还是感悟,其实就是新瓶装老酒,一路的货色。也许她想锦上添花,但恰恰相反,实属狗尾续貂,如果我们把论语心得视为“貂”的话。 她是搞策划的,这样的策划简直可笑,心得、感悟有什么区别吗?

给人感觉前面还没讲过瘾,但又不好意思说我接着讲,因此起了这样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名字,而且内容又和前面毫无二致!





有时候你不得不感叹,很多中国人的人文素质、知识水平、鉴别能力确实很低,而且“心灵鸡汤”配上“于丹式忽悠”,就像电视广告中的虚假美容、减肥产品类的东西,外表的华丽顷刻间灌倒大批不成熟的“消费者”,要不了多久,她们就会发现上当了,就如先前买的那些虚假产品,对她们要么没有伤害也没用处,要么还起了副作用。



于丹其实她讲的不是《论语》,而是讲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宣传,迎合某某时代的道德治国的论调,而《论语》只是载体而已。当然,她也可以讲《诗经》、也可以讲《大学》,不过或许《论语》更广为人知、也或许内容更口语化、更容易找到曲意迎合其主旨的内容。所以,千万不能将其看作一个学术现象,顶多是一个政治学术的投机者、或许也可以称作高校学术心态的一个典型代表,甚至可以说她是学术沦落的成功获益者。


布衣天涯


“鸡汤文”之所以被抛弃,不是因为它本身是糟粕,而是它所提倡的东西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反差。

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曾经引起巨大的轰动,特别是她新颖的讲解方式和温润的表达特点,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这时候大家关注的焦点实际上不是她到底说了什么,而是我们习惯了多年的文言文《论语》还可以这么表达,所以一经推出,迅速通过新媒体形成放大效应。



只是热闹过后,大家真正冷静下来看看于丹讲的这些内容时,发现与现实社会反差太大了。如果这些东西放到历史上传说的讲究周礼的上古时代,可能会让人受益无穷。当然,后人描绘的尧舜禹时期的美好图景到底存不存在还很难说,孟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那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人都吃不饱穿不暖,道德水品有那么高吗?

于丹教人为善,可是现实中善人却难以生存。误导了我们多年的“以德报怨”,最终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生活中没有心机或者心怀“天下无贼”的人,被人认为是“傻子”,反而是那些皮厚腹黑,左右逢源的人大行其道。这样的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谁还会关心什么鸡汤?如果有人相信而“喝”下这碗“心灵鸡汤”,那一定也是“毒鸡汤”。

我们希望这个社会人人向善,但理想需要现实来印证,只有当我们社会道德到了一定高度时,于丹的学说才会得以崇尚,只是当下,学点“厚黑学”可能更实用。


华哥杂谈


于丹出名于《百家讲坛》,刚开始看于丹讲《论语》惊为天人,觉得她真是个有大文化的人,不仅满腹经纶,而且满口仁义道德,听她讲国文知识,受益匪浅,她嘴里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迸出国学知识。
在当时于丹光环照耀,红透半边天,讲座以小时来计算费用,甚至遍及世界的很多国家,我一度极其佩服她,觉得她是最有文化的文化女知识大师。但物极必反,也许于丹自己也觉得自己真的是国学大师,在伦敦撒泼,三天换三个房间,五星酒店都各种挑剔,公众场合,怒斥助手,特别是北大讲学,被学生怒斥,“滚下去”。


这跟于丹平时傲慢和无礼,不尊重他人有关,按道理来说这么一个“国学大师”应该是一个谦虚有礼,有分寸有教养的人,但于丹偏偏满口仁义道德,歪解《论语》。
例如,“民无信不立”,于丹解释说:孔子的意思是小民一定要有信仰,只要有信仰,小民就是饿死也不会造反,可跟据一般对《论语》解释,这意思是:对小民一定要有信用,无信不立,否则无法稳定政权。所以后来大家都讨厌于丹,我也特厌恶她,你们讨厌于丹吗?


满族后代叶氏


愚弄人民者,必被自己愚弄。所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是说的于丹这样的人。

我们从读书的角度来看一下于丹为何被大众抛弃了。也希望可以为大家以后的选书提供一点建议。



《黄帝内经》提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那些真正的好书,都是非常的简洁的,开篇就直接进入主题,全篇没有废话,讲透了书的主题。

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呢,看着一大本,读了一半了,还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看完了,也不懂作者的意图,这就是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啊。

读这样的书,不仅不是一种享受,相反,读这种书,让人非常的反感。完全是浪费时间。

《论语》本身是一本好书,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是治国安邦之学,你把她弄成鸡汤文学,地摊文学,这显然是文化的倒退。



就像是你拿一本《弟子规》非要说这是孔子之学,硬说《弟子规》就是正统儒学,这显然是不懂《弟子规》,更不懂孔子。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难长久。


珍爱君


讲一件真事儿,主角是:农村大叔、女大学生、李老师。

去年署假,女大学生到南方某地打工去了,不久给乡下父亲发短信,说:我打工的这家公司现在招保安,一月工资五千,看看大门儿,给办公室换换桶装水,很轻松的,我给你报名了,你过来。

农村大叔很高兴,兴冲冲地去了南方,到了目的地发现根本不是女儿说的那么回事,没有什么保安工作,却有一个能发大财的投资项目,交纳6万8千元,两年之内能赚1200万。

农村大叔刚开始非常生气,责问大学生女儿:为什么欺骗我?

女大学生辩解说:这不叫欺骗,这叫善意的谎言,就象一个病人得了癌症,医生向他隐瞒病情一样。

农村大叔一听更加生气了,说:骗人就是骗人,恶就是恶,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我没想到你能变坏,真让爹妈伤心。

女大学生不能安抚父亲,就请来这个融资项目的一个负责人来做父亲的思想工作,此人姓李,女大学生称他“李老师”。

李老师口若悬河,循循善诱,其间也解释了什么是善意的谎言,李老师举例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无赖到店铺买了八把扇子,一把扇子三个铜钱,算帐的时候和店主产生了分歧。

店主说:三八二十四,应付二十四个铜钱。无赖硬说:三八二十一,给你二十一个铜钱就够了。两人争执不下,这时店里来了一个小道士,两人就请小道士评评理。

小道士一听就说:明明就是三八二十四呀。无赖又说:明明就是三八二十一呀。小道士也生气了,说:三八二十四,我若错了,把我的帽子输给你。无赖就说:三八二十一,我要错了,输我项上人头。

于是几个人拉扯着去了庙里,请德高望重的老道士评议,老道听了原因经过,点点头平静地说:三八二十一,是正确的。无赖赢了,付了店主二十一个铜钱,又拿上小道士的帽子得意洋洋地离开了。

这时小道士问老道士:师父,明明是三八二十四,你怎么也认为三八二十一呢?老道士笑眯眯地叹气说:三八二十一,你输了输一顶帽子,三八二十四,你赢了人家就没命了,孰轻孰重?

李老师讲完了故事,告诉农村大叔,老道士撒谎说三八二十一,目的是好意,这样的谎言就是善意的谎言。

后来,那公司人多势众,反反复复诱导,农村大叔也迷惑了陷入传销组织了。

到此为止。我看了于丹老师一段视频,赫然发现三八二十一的典故出自于丹老师之口,于丹老师讲“xx智慧”时讲了这个故事儿,细节和李老师略有不同。

于丹老师的学识还是让我敬仰的,如果她讲学布道的时候顺便告诉大家:我靠讲课赚了多少钱,给人一个立体的判断,如此以来人们喝鸡汤的时候就会慎重。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鸡汤也是有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