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爲何放走劉邦(一)

一方面曹無傷、范增的意見,認為劉邦之志是成為天子;另一方面是項伯、樊噲的意見,劉邦只是成為一方諸侯。最終後者的意見佔據了上風。那麼,項伯和范增之間,究竟誰的意見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呢?很顯然是項伯,也就是說,項伯的意見在放走劉邦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項羽為何放走劉邦(一)

進一步言之,項羽對參照框架的考量中,為何親情會超過謀士的意見?這要從他的參照點的形成說起。項羽的參照點形成過程中,既有事件的影響,也有情感的作用,同時也有未成年經歷的影響。

首先,秦始皇巡遊對他的影響。秦始皇巡遊,他與叔父項梁遠觀。可以說,這件事對項羽的影響很深,秦始皇既是他打擊的目標,同時也成為了他效仿的榜樣,希望最終成為像秦始皇那樣的人,這對於他將來當西楚霸王有著重要的影響。

項羽為何放走劉邦(一)

其次,源於對秦朝的仇恨。這種仇恨來自於童年的經歷,項羽祖父(項梁的父親)項燕在與秦朝的戰鬥中,被秦朝老將王翦所殺。項羽的叔父項梁在起兵反秦的過程中也戰死。可以說,對秦朝的仇恨是項羽滅秦的重要原因。

項羽的仇恨心態在以下兩則事例中也體現得比較明顯:其一,章邯降項羽之後,其收下的士兵對自己的前途擔心,竊竊私語。最終,項羽採取的方法不是安撫,而是將二十餘萬秦軍坑殺。其二,佔領咸陽之後,殺掉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火燒王宮,劫掠婦女財寶。

項羽為何放走劉邦(一)

但這裡有一事較為奇怪,即項羽對歸降的章邯等秦三將頗為禮遇,反而沒有像對待士兵和秦王那樣仇恨。依筆者看來主要有兩點:其一,章邯等基於對秦朝的不滿而歸順,這點項羽有同感而生同情心。其二,章邯歸降,為滅秦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可以說立了大功,對於項羽的抱負實現很有幫助。

再次,源自於對家鄉的眷戀。項羽羨慕秦始皇那樣的人,但卻沒有像秦始皇一樣擁有胸懷天下的抱負。他的抱負是建立在對家鄉眷戀的基礎上的。可以說,這種源於故鄉泥土的眷戀之情影響著他的框架設定,從而最終決定了他的人生的命運。

項羽為何放走劉邦(一)

他的理想是做諸侯中的霸王,諸侯國必須是以家鄉為核心的。當他滅了秦朝,火燒秦宮之後。有人勸說他:“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而他一心想的是迴歸故鄉,理由是:“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項羽對家鄉的思念,光宗耀祖、衣錦還鄉的心態驅使他要建都於自己的家鄉,而不是關中。定都關中,明顯具有大局觀念。他人勸項羽定都關中的理由是進可攻,一統天下;退可守,亂時可保其身的最佳方案。注意,這裡的比較對象是一統六國的秦。當年婁敬勸說劉邦定都長安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鬥,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儘管理由相同,但是兩個建議者的結局卻不相同。項羽烹殺了提建議者,而劉邦獎賞了婁敬,賜其與自己同姓。結局的不同在於兩者框架的差異,項羽並無天下之志,而劉邦卻相反,因此當婁敬提出了與秦比附的例子,他欣然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