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說「親小人,遠賢臣」致使後漢衰微,歷史學界認爲並非如此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這是諸葛亮在出師表裡的一句話,如果是對漢朝兩代歷史不太瞭解的讀者朋友,可能就簡單的把 “後漢傾頹”的原因如諸葛亮所說的歸結於“親小人,遠賢臣”。

合著諸葛亮的意思,就是東漢的皇帝都不是明君,放著朝裡的大能臣不用,非跑去重用一些專幹壞事的小人,導致國家一天天敗壞。事實真的是這樣嘛?一個皇帝再怎麼昏庸,也不可能愚蠢到一個幹實事的人都不用吧。答案是,東漢和西漢不同,遇到了新的形勢,皇帝的玩法也得跟著變,東漢皇帝的玩法必須得“親小人,遠賢臣”。

諸葛亮說“親小人,遠賢臣”致使後漢衰微,歷史學界認為並非如此

諸葛亮劇照

東漢的皇帝遇到了什麼新形勢呢?就是豪族社會,整個東漢社會世家大族、豪門大族林立。而這時候的形勢跟劉邦開國時候的西漢,是截然不同的。劉邦那會兒,基本上各國貴族都被秦始皇滅得差不多了,剩給劉邦的也就一個平民社會,所以沒有什麼世家大族。

“賢臣”指的是誰?

諸葛亮所謂的“賢臣”是哪一類人呢?答案就是有文化的豪族。那對東漢皇上來說,單單是豪族算不上威脅,但怕就最怕有文化的豪族。

為啥豪族在皇上面前這麼橫?首先豪族對社會有組織力,能影響朝廷的稅收,皇上想動他們很不容易。如果是遇上有文化的豪族,那皇上的情況就更慘了,他們會引經據典地批評皇上,罵你昏庸無能。面對這麼個有文化的豪族,想殺又殺不了,想罵又罵不過,皇上很無奈。這類有文化的豪族,一直髮展到隋唐時期,被學界稱作門閥士族。

諸葛亮說“親小人,遠賢臣”致使後漢衰微,歷史學界認為並非如此

司馬懿家族從高祖父開始就是徵西將軍

最可怕的是啥?就是這些所謂的“賢臣”,他們差不多把持了朝廷和地方的各種重要職位。那你也許會想:那這東漢的皇上就非得用這豪族的人當官嗎?答案是除了豪族的人,沒人可用。要任用一個人來當官,至少得有文化吧。當時的知識傳播成本很高,造紙術還不成熟,印刷術這會兒也沒有,所以能讀得起書的也就是豪族。

所謂的“賢臣”不但對皇上有著極強的制約能力,而且壟斷了知識和社會輿論,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皇上昏庸無能、指責對立面的人為“小人”。

諸葛亮說“親小人,遠賢臣”致使後漢衰微,歷史學界認為並非如此

楊修則是出身“弘農楊氏”大族,四個太尉

“小人”指的是誰?

東漢開國的前面幾位皇帝實力比較強,世家大族也在發展中,問題還不大。到了後面的皇帝,問題就尖銳起來。天天被約束,朝堂上全都是串通一氣的傢伙,皇上覺得越來越不痛快,認為必須得有對抗這幫世家大族的班底。但是上哪兒找人呢?從世家大族行列當中找人,然後期待他的忠誠?這不現實嘛,搞不好哪天我這皇上都被他背叛了。

皇上唯一能指望的,就是身份、地位都完全依賴於他的人。民間沒有什麼可用之才,而朝堂又都是世家大族。能滿足的,也就只有兩類人:外戚,宦官。

諸葛亮說“親小人,遠賢臣”致使後漢衰微,歷史學界認為並非如此

外戚曹休、曹真死後,司馬氏獨大,曹叡無奈

皇上這會找來了支持自己制衡世家大族的人了,但是他們把持著朝裡的官僚體系,也控制著輿論。皇上和找來的這些外戚、宦官支持者也就被壟斷輿論的世家大族指責成“小人”。這實際上跟人品、官品本身如何關係不大,主要看世家大族的嘴怎麼說。

皇上“親小人”鞏固了皇位

諸葛亮就說漢桓帝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仔細去看他的經歷挺有意思。漢桓帝是在15歲的時候,被大將軍梁冀扶上臺的,掌權的當然是梁冀,而漢桓帝則做了13年的傀儡皇帝。在這13年裡,漢桓帝辛苦發掘幾個心腹宦官,甚至與他們歃血為盟,發誓聯手做掉梁冀。(你想這皇帝都跟宦官,也就是太監,歃血為盟,這都落魄到什麼程度了)

搞掉梁冀之後,漢桓帝開始自己說了算,沒過多久就來了著名的“黨錮之禍”。就是一群世家大族痛斥宦官,結果被指責成結黨營私,最後是被罷官趕走並規定永遠不得錄用。其實也就是皇上搞一個黨錮之禍讓宦官和世家大族去爭,用宦官壓制世家大族。這漢桓帝雖然不是啥明君,但看這智商肯定不差。

諸葛亮說“親小人,遠賢臣”致使後漢衰微,歷史學界認為並非如此

曹操的祖父曹騰也是宦官,就是在這時期崛起

如果是官宦後來發展過強,皇上還可以扶植外戚壓制宦官。東漢中後期,皇帝基本上是交替使用宦官和外戚來管理天下,局面也基本上是每隔10幾年是宦官當權,又隔10幾年是外戚當權。

壟斷輿論的世家大族們面對皇上的這些舉措,也就把外戚、宦官說成是“小人”。而“賢臣”是否真的賢,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