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古代時期秦朝的官制

古代時期秦朝的官制

漢朝的制度,大概是沿襲秦朝;秦朝的制度,又沿襲三代以前。這種制度,雖未必有什麼精意存乎其間,然而去古還近,大概積弊是一天深一天的。制度是一層層地,不管理論堆積起來的;所以愈到後世,愈不切於事實,愈不合於理論,秦漢的制度,確有優於後世之處。況且後世的制度,又都是沿襲秦漢而漸變的,不明秦漢的制度,就連後世制度的真相也不能明白,所以研究秦漢時代的制度頗為緊要。

古代時期秦朝的官制

變封建為郡縣是從秦朝起的,咱們現在就從秦漢時代的官制講起。

秦和西漢,中央政府最高的官是丞相,或稱相國。有時但置一人,有時分置左右丞相。後漢則以太尉,天公司徒,人公司空,地公分部九卿。稱為三公,是用古代三公、九卿的官制。參看第一篇第八章第三節。太尉在前漢,為中央政府最高的武職,和丞相對掌文武,彷彿像宋朝的二府。此外又有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前漢的宰相,往往從御史大夫遞升。這三種,都是中央政府最高的官。

古代時期秦朝的官制

此外又有太常,秦名奉常。掌宗廟禮儀;光祿勳,秦名郎中令。掌宮殿掖戶;衛尉,掌宮門衛屯兵;太僕,掌輿馬;廷尉中間曾改名大理。掌刑辟;大鴻臚,本名典客,又曾改名大行令。又有典屬國一官併入。掌諸歸義蠻夷;宗正,掌親屬;大司農,本名治粟內史。掌谷貨;少府,掌山澤之稅;謂之九寺六卿,是中央政府分掌庶務的。

帶兵的官,通稱校尉。而司隸校尉,主督察大奸,兼有警察的性質,權最重。帶北軍的中尉,主繳循京師,後改為執金吾。

古代時期秦朝的官制

治京師的官。秦朝稱為內史。漢景帝時,分置左內史。武帝時,改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左馮翊,又把向來的都尉,改為右扶風,分治內史的右地。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後漢時,改京兆尹為河南尹。

外官仍分郡縣兩級。郡有太守,縣的戶數,在一萬以上的稱為令,不滿一萬戶的為長,其下都有丞、尉。十里一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嗇夫、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掌徼循,禁盜賊。列侯所食的縣,喚做“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的喚做“邑”。有蠻夷的喚做“道”。

古代時期秦朝的官制

秦朝又有一種監御史,是中央政府派他出去監郡的。漢朝省去這個官,由丞相派史出去“刺郡”。武帝時,把天下分做十三部,十二部各置刺史,一部屬司隸校尉。——以六條督察所部。(一)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陵弱,以眾暴寡。(二)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背公向私,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三)二千石不恤疑赦,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任賞,煩擾刻暴,剝戮黎元,為百姓所嫉,山崩石裂,妖詳訛言。(四)二十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寵頑。(五)二千石子弟,怙恃榮勢,請託所監。(六)二千石遠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出於六條以外的,便不問;往來巡行,並無一定的治所。後漢以後,權漸重而位亦漸尊。然而還不過是中央政府派出去的督察之官。這時候的郡,什麼事情都和中央政府直接。所以秦漢時代,實在是個“兩級制”。到靈帝中平五年(一九五年),因各處紛紛盜起,列郡不能鎮壓,改刺史為州牧;簡九卿等官,出去充任;於是其權大重;而中央政府,又不久解紐,諸州牧各自據土,紛紛佔據地盤,就儼然變做三級制了。

古代時期秦朝的官制

爵分二十級:(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褭,(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後來因避漢武帝的諱,改為通侯。也都是秦制用以賞有“功”、“勞”的人。

古代時期秦朝的官制

秦漢官制的特色:(一)這時候的中央政府,宰相是個副貳天子,治理天下的;九卿等官,也各有獨立的職權,都是分治天下眾務的;不是天子的私人。到後來,紛紛任用什麼尚書、中書、侍中做宰相;把九卿的職權,也奪歸六部;於是所任用的,全是天子玩弄之人,君權愈擴張無限。(二)是外官階級少而威權重,和後世大不相同。這個有好處,亦有壞處。(三)則這時候去古還近,地方自治的意思,還有存留。《漢書·高帝紀》:“二年五月癸未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可見得這時候,對於三老等官視之甚重,和後世名存實亡的,大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