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父母都該有的「蝸牛」視角

每位父母都該有的“蝸牛”視角

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還是在女兒學校的一次講座上,那是一篇很美的散文詩,其中充斥著一股溫暖的力量,其哲理寓意更是耐人尋味。

每次讀都有不一樣的體會,那些忍不住發的火,每讀一次,最後都變成了潛在的耐心而沉澱了下來。

詩歌的原文是這樣的: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上帝啊!為什麼?”天上一片安靜。“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好吧!鬆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蝸牛是誰?是孩子們。

在我們眼裡,蝸牛爬的很慢,很慢,

慢得我們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可誰曾知這段路程的爬行,

它已經用盡了全部的力氣。

我們不懂蝸牛的生活,

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衡量它的表現。

就好比我們經常用自己的視角看待孩子的表現。

孩子拖拉、頑皮和犯錯,

我們催促、嚇唬和責備,

這樣的方式沒有改善孩子的表現,

反而拉開了我們和孩子的距離,

以至於後來的我們,

越來越不知道怎麼養孩子。

其實育兒,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

放緩腳步,和孩子同步節奏。

一起走過彼此人生的一段路途。

我們牽著孩子尋找人生的方向,

孩子帶著我們欣賞沿途的美景。

也許你的工作很忙,或生意很忙。

但是,

再忙,也不要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再忙,也要陪孩子一起遊戲玩耍。

再忙,也要抽出時間,

陪孩子一起看看詩和遠方;

因為成長路上,時間稍縱即逝,

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導,錯過了就再也不會有。

雖然,我們會有很多失去耐心的時候。

當我們輔導孩子作業時,

一道題講解無數遍後,

我們會因為孩子的不得要領而生氣;

我們會因為孩子的一個屢教不改的壞習慣而大聲呵斥;

我們會因為孩子不遵守規則而失望,

但我們永遠不要心生厭煩。

每個孩子都是一段含苞待放的花朵,

每朵花都有其自己的花期。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成長有它自己的軌跡,

我們是孩子的領路人,

只需灌以溫存的愛和睿智的教誨作為養分,

剩下的,

就是放慢腳步,尊重規律,靜等花開。

當你看慣了爾虞我詐,

偶爾回頭看看孩子的天真爛漫;

當你厭倦了紛繁複雜,

偶爾停下想想孩子的單純簡單,

那也是一種別樣的美景。

蹲下來和孩子對話,

學會欣賞孩子獨特的視角,

一起靜靜體味生活的另一番滋味。

成就的不僅是孩子的心願,

也是給自己一次聆聽內心的機會。

教育孩子,學耐心陪伴,怡情怡性,

給孩子一點時間和選擇的空間,

不讓孩子成為一隻哭泣的蝸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