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父母阻撓的婚姻,最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被父母阻撓的婚姻,最後都怎麼樣了?

愛情遠比婚姻來得簡單,愛一個人可以肆無忌憚,即使對方拒絕也不能阻止。

婚姻就不一樣,就算是兩個人互相愛的死去活來,也不一定能夠如願走進婚姻的殿堂。

所以說,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婚姻是兩個家庭和兩個社交圈的事。

今天,“女兒執意嫁給大11歲的男友 父母提出反對藏起戶口本,竟被起訴”的新聞,把父母干涉婚姻的現實搬到了法律的檯面。

在維護婚姻自由的社會契約精神中,女兒在法律的支持下如願嫁給心儀郎,父母被迫交出戶口本成全女兒的婚事。

可是,這般境地促成的婚姻,以及造成的不可挽回的親人關係,真的是為愛情找到歸屬的必經之路嗎?

我有一個小姑,比我大三歲,是奶奶老來得女的小公主,從小和我一起被捧在手心裡長大。

她21歲那年,在外邊打工的時候認識了小姑父。因為小姑父從小沒有母親,老家地處偏僻農村,經濟條件又不好。所以,爺爺奶奶堅決不同意。

就這樣僵持了兩年,逢年過節小姑也正常回家,爺爺奶奶也照常給她安排相親,只是她每次都是以各種理由相親失敗。

最後一次相親,奶奶逼迫小姑必須把婚事定下來,而且以後永遠不要再聯繫那個窮鄉僻壤的人。

之後的那個春節,小姑沒有回家,而是跟小姑父回老家成親了。大年初二,爺爺奶奶拖著年過六旬的身體,不遠萬里跋山涉水來到了小姑父的老家,含著淚道了聲祝福,然後就回家了。

那是爺爺奶奶第一次見到小姑父。在之後的這十幾年裡,小姑可以回家探親,但是奶奶不允許小姑父進我們家門。

那些被父母阻撓的婚姻,最後都怎麼樣了?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婚姻,但是我們也在一定程度上沒有給父母理解自己的機會。

小姑和小姑父談了三年,在等爺爺奶奶的同意,但是這三年裡,爺爺奶奶沒有等來小姑父的拜訪。

他們也因為地域和經濟條件的原因,沒有主動向女兒說出那句:“你可以把他帶回家看看。”

最終,雖然他們的愛情修成正果,但在親情上,卻留下了永遠的疤。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另一半的標準,也有著叛逆心理,父母說“不能選什麼樣的”,我們歇斯底里總是認為“自己就喜歡那樣的”。

這也是雙方互不退讓、互不認同、互不主動理解產生的心理反應。從而,加大了子女和父母在擇偶上的分歧,甚至鬧得更多的不愉快。

其實,除了那些不以子女幸福考慮、唯利是圖的父母之外,大部分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和自己相愛的人擁有一個幸福的婚姻。

但是,父母對自己的擇偶標準,與自己制定的擇偶標準註定有偏差,這個偏差需要雙方的磨合、退讓以及理解,而不是一味的僵持。

在父母干預子女的終身大事上,“可憐天下父母心”也是一句非常應景的話。

父母嘴裡那一句句聽起來刺耳的話語,其實只是為我們今後的婚姻敲響的幾聲警鐘。

那麼,在父母干預婚姻面前,該如何有效溝通?當父母與自己的擇偶標準產生分歧時,該怎樣應對?

那些被父母阻撓的婚姻,最後都怎麼樣了?

初心客廳心理諮詢團隊特推出《父母干涉婚姻》系列課程,讓你輕鬆在父母干預中打怪升級,順利牽手心儀的另一半。

課程簡介

1、如何應對“垂簾聽政”的父母?

2、婚前如何搞定公婆,提高認同感?

3、初次見家長,這幾招成功搞定丈母孃!

快來初心客廳App,讓心理諮詢老師解開你的疑惑、與網友分享你的故事、學到更多實用的婚姻、親子、家庭、職場、社交等多個領域的乾貨與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