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的另一个名字你知道么?据说和秦始皇有关?

象城与五象岭的传说

全国第四届民运会在南宁召开时,吉祥物“宁宁”是一只可爱的小象。 提到其缘起,人们会联想起南宁的另一个名字——象城。

南宁的另一个名字你知道么?据说和秦始皇有关?

象在广西古已有之,在考古发掘中就有象骨。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 就记载有广西产象,在某些地方还专设有驯象卫。

南宁称为象城,还真有不少关于象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象岭的传说。

五象岭在城南方向,沿邕江顺流 3~4 华里处。据《南宁府志》记载:江南岸那 5 座相连不断的土坡,“山势雄峻,拱向城廊,为邕之砥障,五峰相倚,如五象饮江。”

五象有蹲、有匐、有欲往前奔之态,形象生动。在烟雨 时节,岚气缭绕,山色朦胧,景色更是美丽,故成为邕州八景之一,曰“象岭烟岚”。

五象岭因风景秀丽而驰名,又因传说故事而传世。

传说,从前南宁是个山好、水好的地方,人们辛勤耕耘,盼望能有好的 收成,但是,四周的野兽常来侵袭。后来 5 头神象下凡,帮助人们耕种,赶 跑了野兽。由于有了神象的帮助,这块地方变得更加美丽了,于是,又引来 一只凤凰,它也非常热爱这块地方,亦定居在此。大象对凤凰说:“你力气 小,就在对岸帮我们看着有没有野兽来,有的活就告诉我们。“凤凰听后便 飞到对面青石顶上去,承担起瞭望的职责。后来有个贪心的官家想来霸占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他假惺惺地说:“你们生活得这么好,都是神佛保祐, 你们要感谢神的恩德就要建座塔来敬神。大家就让他在青山上凤凰站的地方修建一座宝塔,这塔一建成凤凰再也飞不起来了。5 只象埋头为人们耕种, 猛地想起凤凰好象好久没有声音了,就扭头一望,只见映在河里的宝塔倒影象一条鞭子向它们抽来。此后,这条塔鞭就强逼神象做了官家的奴仆,给鞭子打伤了的神象,有的蹲、有的趴,另有两只想逃跑却仍回首,望着这块它们热爱过的土地,恋恋不舍。

南宁的另一个名字你知道么?据说和秦始皇有关?

另一则故事则说,五象是被秦始皇赶到南宁,治理山洪水患的。相传在战国时代,南宁还没有建城,这里只是一小块平原,老百姓常遭山洪淹没房屋、毁坏庄稼。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想治理南方的水患,他召集文武百官商 讨治水良策,但都没有好办法。一天晚上,他睡得朦朦胧胧,忽然看见一位 老人向他走来,老人从随身挂着的葫芦里倒出一条蜈蚣,把它变成一条竹节鞭,呈给秦始皇,让他拿着竹鞭去把岭南的 5 头宝象赶来就能堵住山洪,永保平安。秦始皇刚接过竹节鞭,老人就消失了。

秦始皇将信将疑地拿着鞭子走出宫门,说也奇怪,他忽觉两脚生风,身子腾空飞起,不一会儿就到了岭南。他挥起竹节鞭,向 5 头大象一甩,那 5 头大象就随他走啊,走啊,刚近南宁,天已蒙蒙亮了。一声雄鸡高唱,秦始皇手中的竹节鞭猛然现了原形,复成蜈蚣。大象见他没有了鞭子,于是停步不前。秦始皇用手去拍大象的屁股,然而却拍了个空,不禁大怒,醒来才知原来是一场梦。他半信半疑派人 去南方打探,回禀说,南边果然多了 5 座活如大象的山。从此,南宁这块地方的水患减少了,五象岭成了人们心目中保护南宁的吉祥形象。


徐霞客邕城哭祥侣晓共云关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 禅销白骨空余梦,瘦比黄花不耐寒。 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故乡只道登高少,魂断天涯只独看。
南宁的另一个名字你知道么?据说和秦始皇有关?

这首诗是徐霞客《哭静闻禅侣》诗六首之一,是徐霞客痛悼在南宁崇善 寺病逝的禅侣静闻的挽诗。诗中他与静闻的友谊跃然纸上,表示了他对挚友的哀悼。

徐霞客,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他一生游历,东渡普陀、 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迹印西南边睡。他穿州过省,留下了宝贵的《徐霞客 游记》。他在记述广西的《粤西游日记》中真实地记录了广西的山川、地貌、 文化、民俗。 1636 年 9 月,51 岁的徐霞客决定去考察西南,静闻和尚便有心与徐霞客 一同前往。就在徐霞客临行时,他带着禅杖、肩负行装,来到徐霞客的家人 为之饯行处求见徐霞客,徐霞客见静闻挚诚,便答应与之一起去西南考察。 静闻和尚是徐霞客家乡江阴迎福寺的和尚。他因“东林之难”,遁入空 门,已在迎福寺修行 10 年。他在修行时,刺血写成《法华经》,欲献云南鸡足山佛地。

此行,他就是要到云南鸡足山去。一路上,静闻和尚和徐霞客情同手足,在遇到盗匪时挺身而出保护徐霞客,身受重伤。明崇祯十年(1637 年)的农历闰四月初,他们由湖南进入广西,足迹几乎遍及八桂大地。他们过桂林、游柳州,名山秀水、奇洞怪石形诸于徐之笔下,情趣无穷。

如:写岩洞“高穹广衍、无奥隔之窍,而顶石平覆,若施幔布幄。”写倒挂的石笋 “悬石下垂、水滴其端,若骊珠焉。”他与静闻一行探寻了柳江和郁江的水 系脉络后,于 1637 年农历八月甘三日,乘船到达南宁,借宿在崇善寺。

南宁当时乃一郡之名胜,市井繁华,静闻因负过重伤又长途跋涉,到了南宁便卧病不起,徐霞客让一名家仆留下服侍静闻,独自去游览了望仙坡、青秀山、 马退山、罗秀山和一些寺庙名胜。在他“逆左江而上”考察后回到南宁时, 静闻已与他永别多日了。

闻噩耗徐霞客悲痛万分,他去崇善寺寻找静闻的遗 物,写下了《哭静闻禅侣》诗六首,在诗的题记中可见他当时痛失良友的心情:“静上人与予矢志名山,来朝鸡足,万里至此,一病不痊,寄塌南宁崇 善寺。他袂未几,遂成永诀。死生之痛,情见乎词。”痛失良友的徐霞客, 并没有仁足不前,他想起了静闻的遗愿,他将好友的遗骨和血书的经文随身 带上,顽强地继续西南之行。他过宜山入南丹,然后转道贵州,一路上艰难重重,可他百折不挠,终于进入了云南,在崇祯十二年(1639 年)到达了佛教名山——鸡足山,将好友静闻以鲜血书就的经书献上,实现了禅侣静闻生 前的愿望,也了却了他心头的一件大事,用行动写下了怀念好友的不朽诗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