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 知识能改变命运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学历不重要,学习的能力才重要。只要有很好的学习能力,你就能够获得各种你需要的能力,取得进步。不懂不是罪,不懂装懂就有罪;不懂不表示你愚蠢,不懂还自以为是,那就是愚蠢。

知识改变命运

记得一场电影中的场景,独裁者问雇佣军中的少校:“说出你最喜欢的武器,我都能给你弄来。”

少校回答:“才智!”

的确,“才智”是所有武器中最厉害的武器,但“才智”是买不到的,要获得“才智”,惟有通过学习。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才,别人比你更有能力、更成功,只是因为别人比你更爱学习,更会学习。

但由于应试教育,大家对学习有了反感。记得我们大学一毕业,大家就高兴得把那些书都扔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离开学校后,学习就画上了一个句号,表明学习结束了,我再也不学习了。其实离开学校时,人应该是一个问号,因为学校的学习只是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和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的学习是从学校毕业后才开始的。

一个人停止了学习,也就意味着停止了成长,停止了进步。我只听说过成功者喜欢学习的,没听说过不喜欢学习的人能成功。

李嘉诚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典范。他少年时因战乱没有完成学业,这成了他最大的遗憾。因此他决定做生意赚够100万后,就重新回学校念书。但当他赚到100万后,由于已经拥有了一个企业,要对员工负责,所以没办法回学校念书了,他就只好利用业余时间自修,这养成了他每天晚上都要看书的习惯。他说为了避免晚上看书入迷忘了时间,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每次看书时,他都要设定闹钟。

正是这种热爱学习的态度,使李嘉诚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超人。他在经营塑料工厂时,订阅了很多世界著名的塑料工业杂志,从中了解世界市场和新产品技术。一次他在杂志中发现美国研制出一种新的制造塑料产品的机器,但价钱要2万美金,他买不起,他就决定自行研制。

他勤奋地学习有关知识,36个小时不眠不休,最后成功地制作出了同样性能的机器,但成本却只有美国机器的十分之一。这部机器制造出来的塑料产品为工厂赚了不少钱,从此李嘉诚工厂的资产以每年至少10倍的速度增加。这就是热爱学习为李嘉诚带来的好处。

比尔·盖茨也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榜样。大学期间别人热衷于谈恋爱,他却热衷于电脑软件和看关于财经的书籍。他认为看书比谈恋爱更好玩。

比尔·盖茨喜欢学习,学习使他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使他不仅在软件方面有了独特的贡献,而且在企业管理上也创出了一套适合现代企业的方法,这就是期权制,让主要员工获得公司股票的期权。不是说微软创造了上百个亿万富翁吗?现代很多大型企业都采用了微软的管理方式,我觉得,比尔·盖茨在管理方式上的贡献比他在软件方面的贡献还更重要。

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通过学习才开始走向成功的。终生学习,才会终生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原地踏步的。人的知识不进步,就会后退,知识就像机器也会折旧,特别是像电脑方面的知识,数年不进步,就会面临淘汰。一个人要成长得更快,就一定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

毛泽东就更是一个读书迷了。他在临去世前的几个小时,由于眼睛已经看不见了,还要秘书为他念他所喜欢的书。

犹太人说:没有知识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商人。毛泽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知识能改变命运。

成功者只是运用了正确的方法, 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在我的生活中也曾有过无数次失败。记得大学毕业后近5年的时间里,我尝试做了很多事,但却是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当时我深陷在成功者是真的比我优秀的想法里,对自己深感失望。

那天我的一位朋友来看我,他父亲是我在内地的同事,因此他曾在我任教的学校和我在同一间宿舍里生活了一年。他初中文化,工作后因工伤断了一根手指,20多岁就开始病退在家。我正式调来深圳后,帮他在学校找了一份保安工作,但他干了不到三个月就辞职了,从此我们失去了联系。

没想到过了六七年他会来看我,我很高兴。他告诉我他在内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老总,我听了差点吓得跌个跟头。他说他离开学校后就去一家地产公司做销售员,由于工作努力,业绩突出,不久就被提升为销售部负责人。他们公司的主项是与大学合建教师楼。他发现现在大学教师收入很高,而教师宿舍都是一些很老旧的房子,教师又不愿意离开校园生活,因此都想在学校附近买商品房。

刚好他叔叔在内地开了家房地产公司,他认为当地的房价在全国大城市中是最低的之一,他决定回内地发展。他给他叔叔详谈了他的全套想法,他叔叔很赞同,决定让他负责大学城的开发。

果然大学城销售很好,引起了轰动。他说:有的顾客上午来看的房,到了下午就又涨价了。

因此不少大学纷纷找他们公司合作,业务量突飞猛涨。后来他叔叔干脆将公司的主项转到了大学城的开发,并任命他为总经理。

他的成长让我感叹了许久,从他身上我发现成功者其实跟我们一样地普通,他们之所以成功,只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正确的方法。

生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神经系统是一样的。难道你的神经系统不一样吗?那不是有“神经病”吗?既然神经系统都是一样的,那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呢?

成功者只是运用了正确的方法,而且他们的方法我们一样可以学到,一样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取得成功。因此向成功者学习,向优秀者学习就是成长的捷径。

成功者用几十年摸索出来的路,我们没必要再用几十年去摸索,我们只要从他们那里学习过来就行了。就像我要去你家里,最快的方法当然是你带我去,因为你最熟悉这条路了。所以不论你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进步最快的方法,就是去找你这一行业的最优秀者,向他学习。

多见世面,增长见识,去跟最优秀的人接触、交谈,就是学习的捷径。

如果你在你的朋友群中是最优秀的,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肯定是坏事!你最优秀说明只有你能教给别人,别人教不了你,你就得不到进步。你永远要交往那些积极上进的人,有真才实学的人,比你更优秀的人,多跟他们接触,你就会越来越进步。就跟下棋一样,找一个比你水平还低的人下,你的棋只会越下越臭;你应该去找高手,他们让你四五个子也没关系,面子是一种虚假的东西,跟高手下才能取得快速的进步。

现在年轻人择业往往考虑的是企业的规模和薪金的高低,这是目光短浅的做法。其实年轻人的路还长,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取得经验,因此,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在这里能学到些什么,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帮助,这才是有长远眼光,而不是工作的稳定性和收入的高低。所以要跟成功者学习,跟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

在体育界,大家都知道教练的作用非常重要。湖人队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拿过冠军了,但请了曾多次带领公牛队夺冠的杰克逊当教练后,队员并没有变,湖人队当年就取得了NBA的总冠军。还有中国的那支破球队,喊了几十年也没冲出亚洲,米卢做了教练后,就取得了世界杯的入场券。有人说米卢是运气好,少了日韩的竞争。但只要看过全部分组赛的,凭着良心说,那届国家队就是踢得最好的一届。

运动队需要教练,教练的作用很重要;其实人生也需要教练,教练的作用也很重要。我们的人生教练就是那些成功者、教师和一些好的书、好的课程、好的CD、VCD,以及我们周围的所有能帮助到我们的人。

你要成功,需要人生教练。

独特并不是独一无二,而更多的是一种综合,一种借鉴。

很多人问成功有捷径吗?如果你认为捷径就是一步登天,这样的捷径当然是不可能有的。其实真正的捷径就是少走弯路,少走弯路就是捷径。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有次邀请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讲座,给我启发很大。林毅夫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经济学家。他曾是国民党军队的连长,后来只身偷渡从金门游泳到厦门,日后考上了北大,又去了美国哈佛考取了博士学位,当时是我们国家经济智囊团的成员。

当我们在大力提倡民族创新精神时,林毅夫却认为现阶段中国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模仿。因为创新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因为是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因此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而模仿是将别人成功的经验直接拿来,省力省钱,又不会走弯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不也证明了模仿的优越性吗?美国为什么提倡创新,因为她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无处模仿。中国的捷径就是模仿,将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模仿来用。

善于学习是一种能力,是人生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其实人生成功也是这个道理,善于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模仿,要学会模仿。

台湾巨富辜振甫出身于富商家庭,但他年轻时隐姓埋名,只身去了日本,从公司最基层的员工干起,学习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为日后管理家族生意打下了基础。

比尔·盖茨在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演讲中曾对学生建议:“我不认为你们有必要在创业阶段开办自己的公司。为一家公司工作并学习他们如何做事,会令你受益非浅。”

我们从小就有着梦想,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总想着实现自身的价值,过上好日子,难道我们工作就是为了这每月的一二千元工资吗?最后我们终将每日为生活操劳,为一些烦杂的琐事费心。

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能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要为成功者工作,要找一项能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要能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进步,积累经验,为我们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有人问:“你强调模仿,总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没有创新,你会成功吗?”

模仿不是要你简单地照搬,模仿是一种综合,是一种扬弃。没有模仿,哪来创新?有位哲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发现,只有找到,因为你发现的东西早已存在那里,你只不过是找到它罢了。”大清著名的学者纪晓澜,他从不写书,只是编书,他认为所有的思想古人都已有了,你只要整理汇编出来就行了。

我学习别人的,但最终却是为了变成自己的。这就好像阳光照耀着树木,但是树木还是以树木的方式生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

模仿成功者就是成功的捷径。

谦虚才能学习得更多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百川之所以都汇流于大海,因为大海处在最低的地方。

什么叫虚怀若谷?装满了水的杯子,再往里面倒水是倒不进去的,你只有始终保持一种空杯子的状况,才能吸纳更多的水。

我遇见一些五六十岁的总裁级的人物,令我惊奇的是学习态度最好的就是他们。每次听讲座的时候,他们都听得最认真,记得也最认真。我常常感叹,年轻人反而不如他们好学。因为他们经历丰富,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进步,所以他们才真的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尊重知识,这也正是他们能成功的原因。而且作为他们都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还能放下身份来学习,这本身就表现了一种做人的品格。

反而很多年轻人,感觉向别人学习,请教别人很没面子。谦虚是一种美德,不耻下问或者喜欢请教别人也是一种美德,这并没有什么难为情的。聪明人就是最爱学习,也最会学习的人,请教别人其实比看书的学习效果更好。要不,为什么我们读书时有了教材,还需要教师呢?

要记住谦虚才能学习得更多。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做人要保持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我们懂得的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远不要好为人师。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说“不”和说“是”的自由。幼年时我们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渐渐长大后,为了显示我们的独立和存在,我们开始有了反叛情绪,开始对父母说“不”;甚至有些时候根本不需要说“不”,我们也会说“不”;还有些时候我们心里很想说“是”,但我们宁愿说“不”。如果父母坚持要我们把头发剪短,我们会故意留长发;反之,如果父母要我们把头发留长,我们就会剪个短发。

到了成年后,我们就更喜欢说“不”了。人不需要多少聪明才智就可以说“是”,因为当你说“是”的时候,没有人会问你什么?因为你既然都已经说“是”的,又何必解释和争论呢?但是当你说“不”的时候,别人一定会问你“为什么?”“不”表现了你的聪明,显得你不盲从,给你自由的感觉。

生命中说“不”的机会比说“是”的机会多,但说“不”的聪明只是在卖弄自己,惟有说“是”才有和谐,才可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益处。别人有100条缺点你没看到,没有损失,但有1条优点你没学到,那就是你的损失。学会说“是”才是人生中的大聪明。

说“不”的自由是非常幼稚的自由,如果一个人终其一生都陷在“不”里面,成为一个永远都是在说“不”的人,那就代表他已经停止了成长。人要学会说“是”,不仅孩子要学会从父母的话语中找到“是”,我们也要善于从别人的话语中发现“是”,这并不是教你盲从,这是要你善于去寻找共同点,去寻找和谐,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其实人都需要经过一长段时间的学习和成长,才能成熟到既说“是”,却还能保有自由的权利,说“是”而不沦为他人的奴隶。

一个人有本事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简直值得敬佩了。

谈到看书,我介绍一点我看书的方法。除了那些休闲的书,只要是你需要认真看的书,看的时候就一定要拿笔,不拿笔就不要看书。看到重要的地方,就划出来,有什么样的感受,就在书中写出来。看书时,不要太相信你的记忆力,过不了多久,你就会遗忘的。

我几年前看过的书现在大都遗忘了,但我只要拿起那些书,看到我以前画的重点和写的感受,我就能马上回忆起来。

看书要看自己有兴趣的书,这样看书效率才高,印象深刻,而且吸纳得更多。年轻时,因为确定不了人生的方向,看书就要广泛涉猎,要有广博性;成人后,时间有限,看书就要专了,而且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带着目的看书,只是吸取自己需要的书中精华,不需要的就跳过去,这样看书的效率是最高的。我现在能短时间内大量阅读,都是用这样的方法。

总有人问我:“你好像什么都懂一样?”我回答:“其实我能知道这么多,只是因为我看书的数量,是你们的十倍、百倍。”

看书、学习、思考,人生才会不断地进步。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我觉得这句话不够完整,应该是: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知识可以转化为力量。如果你学了满腹的知识不去运用,那就像一枚金币藏在了地下。你只有把它挖掘出来,并拿去使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学是为了用。你所学习的一切,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用。邓小平最喜欢看的就是地图和字典,这两者都是最实用的工具。

学了只有去用,才能体现出你所学的价值,否则学习也只是在做无用功。

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永远追求持续不断地改善。

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 知识能改变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