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東吳「嘉禾六年」銅弩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兵器,是指軍事鬥爭中包含有各種殺傷力、破壞力的器械裝置,是國家機器——軍隊必不可少的裝備,在中國古代曾大量鑄造。雖然經歷了戰爭的大量消耗,在遺存的文物中,兵器仍然是一個大類。

三國時期東吳“嘉禾六年”銅弩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在冷兵器中,按用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攻擊型兵器,這類兵器又可分為長兵器、短兵器、遠射程兵器,器型包括有戈、矛、殳、斧、鉞、戟、戚、劍、匕首、弩機、矢鏃等;一類為防禦型兵器,器型如甲冑等。

三國時期東吳“嘉禾六年”銅弩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弩是殺傷力較強的遠射武器。弩機是木弩的銅質機件,裝置於弩的後部。從近年來考古發掘出土文物的情形來看,弩最早出現於春秋晚期的楚國地區。河北、河南、四川等地的戰國墓中也有出土。

三國時期東吳“嘉禾六年”銅弩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的弩機,均無郭,僅有勾弦用的牙,作瞄準用的望山和扳機用的懸刀。兩漢、三國和魏晉時,弩的使用相當普遍,出土的數量也多,滿城漢墓出土弩機達39件。這一時期的弩機,機件部分加大,均有郭,鑄造也精,有的鑲嵌金、銀絲,望山上增加了刻度。

三國時期東吳“嘉禾六年”銅弩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鎮江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嘉禾六年銘銅弩機,望山高8.7、郭長17.8釐米,1965年5月江蘇丹徒後小辛村東晉元康元年磚室墓出土。該弩機望山高大,長方形廓,梯形懸刀。

三國時期東吳“嘉禾六年”銅弩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懸刀一側刻“嘉禾六年十月匠陳太臂生,直一萬,司馬王隋平”字樣。嘉禾六年為公元237年。“臂”即弩的匠師,“直一萬”是指弩的價值,“司馬王隋平”則是監造者或弩機主人的職務和姓名。

三國時期的銘文弩機出土很少,此弩機的發現彌足珍貴,是研究東吳兵器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三國時期東吳“嘉禾六年”銅弩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兵器自古就有,中國古代兵器不但是為了防禦,有時更是人身份地位的象徵,“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足見兵器在古代國家中的顯赫地位。兵器的先進程度,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強盛與衰落。

三國時期東吳“嘉禾六年”銅弩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弩通常與強弓配合使用,發射時,瞄準望山的刻度,扣扳懸刀,牙即縮下,其所勾的弦驟然鬆開,有力地將矢發射出土,計算弩的強度單位稱石。

從機身的銘文和漢簡以及古籍記載,弓力有一、三、四、五、六、七、八、十、十二石等數種,最多使用的是六石,射程約合今260米左右。

三國時期東吳“嘉禾六年”銅弩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弩這類遠射兵器以其優勢殺傷特點,在中國兵器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聲明:本文由淘古趣平臺自互聯網蒐集並整理發佈,侵刪。同時,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